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钱伯海教授提出“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归根到底是活劳动创造价值,而且是本期活劳动”,并强调“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商品二重性就不能成立”,“谁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但是,马克思劳动二重性是一个科学体系,有如一个同心圆体系,同心圆的核心内容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及其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物化劳动只是劳动二重性这个同心圆的外部层次。用物化劳动取代抽象劳动是不对的。劳动者本身的劳动有三处形态,即潜在劳动形态、流动劳动形态和物化劳动形态,只有当流动形态劳动结束时凝结为一个劳动结果,并表现为一种有形体的物质形式或物化劳动,这时才是价值表现,钱教授把劳动表现形式就当作劳动创造价值形式了。另外,钱教授还进一步从量上提出“物化劳动”创造多少价值,但问题是他所讲的量是统计量,是国民经济核算量,然而这种量同理论经济学上的量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2.
陈冠玉 《经济经纬》2007,2(2):13-1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中只承认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活劳动才创造价值,而作为社会劳动凝结物的劳动手段和劳动对象是物化劳动,只能转移价值,同时也承认非劳动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笔者梳理了理论界对传统劳动价值一元论的新认识,认为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与生产要素参与价值分配并不矛盾.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谛”决不“只是一个说明简单实物交换比例决定的法则”,证明这一观点的所谓“分析前提”是不存在的。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真谛是:维护劳动者的利益,反对对劳动者的剥削。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不是相互对称的关系,“谁创造,谁分配”是错误的,不能以生产要素有权参与分配而否定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是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物化劳动和科学技术这两种生产要素不会自行创造价值,但科学技术的运用使人类的劳动不断起着自乘的作用,从而对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创造都具有重要作用;在继承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领域的活劳动创造价值的基础上,独特地提出和论证了“新的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指出凡是能够提供文化商品(精神商品)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直接为生产性企业提供某种生产性服务的非物质生产部门的劳动都创造价值,凡是与劳动力这一特殊商品的生产和再生产直接有关的非物质生产劳动都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在于只有活劳动才创造价值,必须把价值创造和财富创造、价值创造和价值分配分开。从价值创造说,萨伊三位一体公式十分荒谬;但从价值分配角度看问题,这一公式又隐含着市场经济下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合理性。我们现在所面对的是前人所不曾面对过的新情况,必须实现我国分配理论和分配制度的进一步创新。  相似文献   

6.
“社会劳动价值论”者编造的“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消除马克思价值论的矛盾”论没有发展马克思价值论 :它纯属虚构 ,它确认物化劳动创造价值不能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犯了否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 ,陷入庸俗价值论的错误。避免上述错误 ,要有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正确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7.
活劳动价值一元论是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核心思想,在坚持其核心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当前的形势,抽象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新的假设前提,即劳动形式的复杂化、产权关系的多元化以及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在此基础上,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进行了发展,认为:物化劳动转移价值效率的提高和活劳动创造价值效率的提高是相辅相成的过程,劳动生产率反向变动规律不一定成立;按要素分配本质上是按物化劳动的产权进行分配;服务业同样创造价值。  相似文献   

8.
狭义劳动价值论与广义劳动价值论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中,价值范畴特指商品价值,只有体现在商品生产中的抽象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生产劳动。坚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元论,必须坚持活劳动创造价值的论点。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一是在马克思商品价值框架内,探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中创造价值的活劳动发生了哪些变化;二是扩展商品价值范畴,使狭义的商品价值向广义的产品价值或经济价值乃至贡献价值或社会价值发展。  相似文献   

9.
李善明 《财经科学》2002,(6):102-108
①采用“以子之予,攻子之盾”的办法,说明无论劳动对象,还是劳动资料均不创造价值;②具体阐明机器不能创造价值;③对所谓“把物化劳动还原为抽象劳动”一类“新提法”进行质疑;④说明在商品货币关系存在的条件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要素将长期起作用。  相似文献   

10.
企业的物化劳动(生产资料)来自其他企业的活劳动,而且是本期的活劳动,这说明社会活劳动是价值形成的唯一源泉。讲企业物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是完完全全的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既然是劳动价值论的一元论,一切商品和劳务都是人们的劳动成果。所以按资分配虽重要,但资本决不能制造产品,创造价值,所以“分取”的数量有一个界限,超过四化建设不称为剥削。  相似文献   

11.
价值究竟是由什么创造的问题一直有两种不同观点:一种认为只有抽象的活劳动才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另一种观点认为不仅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也同样创造价值.前者从马克思的活劳动、物化劳动和价值的定义出发,来证明马克思价值源泉理论的正确性.后者不是从马克思的定义出发,而是从价值生产角度来考察价值的源泉问题.解决这一争论的关键在于对能量守恒原理的认识,因为从一定角度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实质上是能量守恒原理的一个应用.借助于这一原理可以得到这样的推论,即持共同创造价值的观点是错误的.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只着眼于个别企业的价值生产,而忽略了价值流和劳动流的形成过程.事实上,一旦从一定时间内价值和劳动的流动角度来考察,就会发现价值只源于抽象活劳动,而与物化劳动无关.  相似文献   

12.
甄增荣  高钟庭 《经济经纬》2004,1(5):10-11,14
物化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存在形态。是否创造有形物质产品不是创造价值的必要条件。物化劳动只是有形商品价值的存在形态。服务劳动是一种商品,活劳动是其价值存在形态。因此,商品价值应有两种存在形态:一种是物化劳动形态,另一种是活劳动形态。  相似文献   

13.
商品的价值是由活劳动创造的 ,不是由物化劳动创造的 ,这是劳动价值论的核心 ,也是区别劳动价值论与要素价值论的标志。那种认为“否定物化劳动创造价值 ,科技生产力、第一生产力就不能成立 ;相对剩余价值无从得来 ;商品二因素和劳动二重性不能成立 ;按资分配失去理论根据”的说法 ,不仅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 ,而是与劳动价值论相对立的错误观点。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社会观和经济观的共同基础枢纽,只有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可能把握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基于这一认识,作者进一步就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阐明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
《资本论》的辨证法与联合劳动价值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运用唯物辩证法,分析商品内在矛盾,创建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最终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的运行规律,指导无产阶段革命斗争,在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必须支持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基本原理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保,建立联合劳动价值论,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联合劳动价值论以建设社会主义辩证法为指导,强调把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实物生产劳动和服务生产劳动,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自然等结合起来,才能创造和实现使用价值和价值,正确处理商品内在矛盾和不同所有者的经济利益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张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是不正确的,片面强调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也不是全面的。  相似文献   

16.
商品的价值是商品对其交换者的价值,也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的交换需要的效用,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则是商品对其使用者的效用.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从广义看即指劳动创造使用价值与价值.在马克思的广义劳动价值论中,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价值论是马克思主要的归宿正义论,劳动创造价值的价值论主要是马克思的交换正义论.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认为,财富主要由劳动创造,由于财富之源的生产资料并不会提出分配财富的要求,因此,按劳分配是唯一的分配正义.劳动价值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事实上也是其经济正义论的核心理论.从经济正义的角度看,必须坚持、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17.
工资的变动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各个生产部门生产价格的变动,但这只是改变已形成的新创造的价值的分配,不会改变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总额。生活资料价值的变动如果仅仅是引起工资的变动,就不会由此改变商品价值和生产价格。马克思在举例计算生产价格变动时出现了误差。  相似文献   

18.
陈炜煜 《经济论坛》2000,(21):21-22
一、传统成本概念的缺陷 传统成本的重点内容主要是产品生产成本。我国对成本概念的研究,基本上是围绕马克思关于生产成本的论述展开的。马克思指出;“按照资本主义方式生产的第五个商品W的价值,用公式来表示是W=C+V+M。如果从这个产品价值里减去剩余价值M,那么,在商品中剩下的只是一个在生产要素上耗费的资本价值C+V的等价物或补偿价值”.”只有补偿商品是资本家自身耗费的东西,所以对资本家来说,这就是商品的成本价格”。马克思在这里称为商品的“成本价格”的那部分商品价值,指的就是产品成本。由于马克思所论述的…  相似文献   

19.
论知识技术在价值形成过程中的功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在最一般的意义上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创造价值的劳动是劳动者的活劳动,而不是作为活劳动结晶的物化劳动。不管物化劳动以什么形式出现,它在生产中只能直接发生价值的转移,而不能创造价值。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升,科技进步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日益显著,不少先进企业由于优等的物化劳动的采用,出现了自动化的生产方式,在这种情况下,直接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者数量大大减少,许多知识型企业甚至出现了“无人车间”,“无人工厂”,这些大量采用先进技术装备的企业,在劳动耗费大量减少的情况下,却生产出难以数计的庞大物质财富。  相似文献   

20.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技术要素按贡献参与收入分配的依据在国内学术界有两种不同的观点 ,一种是主张贡献分配论 ,分为活劳动创造价值、物化劳动创造价值、技术进步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更多的价值 ,凡是能够增加商品效用的因素都可作为创造的主体参与价值的分配是参与分配的依据。另一种观点主张技术要素参与分配的依据是技术的所有权。并对技术要素参与收入分配的形式有工薪分配、分享分配和市场分配三种 ,同时对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障碍也进行了分析 ,提出了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