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国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前我国农用地分等这一重要基础性工作已基本完成,农用地分等成果已经开始应用于国土资源管理和农业资源管理的具体业务中。该文及时总结了农用地分等成果应用中在成果检验、"等—级—价"集成应用、应用领域和应用效果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进行典型样带分布规律的分析与检验;开展农用地等、级和价三级综合应用;引入多元统计和数学模型等方法进行成果检验与分析;及时评价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分等成果的农用地定级新方法:两层七参数法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研究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成果,提出进行农用地定级的新方法.研究方法:实证分析法.研究结果:构建了农用地定级的技术方法体系即两层七参数法,利用各参数乘积获得定级指数并依此划分级别,提出服务于不同流转方式的两种宗地级指数求算方法,并在河北省蠡县应用,将全县农地划分为四个级别.研究结论:利用两层七参数法进行农用地定级,利用分等成果,依据定级要求对其加以选择和修正,是一种较科学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体系的原则、方法和依据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8  
制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应该遵循指标的稳定性、空间变异性、主导性、生产性和综合性原则;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土地特性响应时间、变异系数等方法是选取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的科学定量方法,而最有效的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选取方法是根据土壤学和作物栽培学等科学研究成果和生产实践经验.要根据土地的区域性特征选择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确定农用地分等定级野外诊断指标的分值和权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比较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目的:利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所形成的地图和表格等数据成果,研究其在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中的应用。研究方法:以北京市大兴区为例,首先以农用地自然等、利用等、经济等及分级成果分别进行基本农田的划定,其次将划定结果与以居民地和道路所建立的缓冲区进行叠加分析,探讨哪一类别分等定级成果更适合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提供更可靠、更科学的依据。研究结果:利用农用地自然等和利用等划定的基本农田,多数高质量的农用地都被划入基本农田,但只是考虑了农用地自然质量的优劣;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划定的基本农田,不仅包含了绝大部分的优质农用地,而且其基本农田地块的空间分布更加合理。研究结论: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为耕地入选基本农田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及依据,农用地经济等和级别比自然等和利用等更适合用于耕地入选基本农田评价。  相似文献   

5.
为提高县级农用地分等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对农用地分等成果进行信息化管理.设计开发了基于GIS的县级农用地分等信息系统.在系统设计中,采用面向对象的VB.Net编程语言,对MapGIS进行二次开发,同时藕合Access数据库,实现农用地分等和成果管理等功能模块,该系统为县级农用地分等成果的信息化管理提供新的模式和手段.通过对黑龙江省巴彦县农用地分等的应用,结果表明:该系统符合规程,结构设计合理,系统运行稳定,可以显著提高农用地分等的自动化程度以及实现对分等成果数据的信息化管理.  相似文献   

6.
基于基尼系数的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利用基尼系数法定量分析了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深化了对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认识,结论表明我国耕地基尼系数为0.2523.除台湾以外的其他31省份的耕地基尼系数处于0.0002 ~0.3481之间.我国农用地等别差异程度较大,由低到高分为三级,则一级地区主要沿西南-东北方向分布,二级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东南以及西部的西藏和四川,三级地区集中分布在我国中北部,包括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北6省.  相似文献   

7.
分等因素指标区的科学划分是保证农用地分等结果准确的前提和基础.在分析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划分目的和原则的基础上,以西安市临潼区为例,尝试采用聚类分析法对农用地分等因素指标区进行了定量划分.结果表明:定量方法能够客观科学地进行分等因素指标区的划分,从而确保了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准确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8.
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与耕地地力评级结果的对比衔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目的:探寻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的差异与联系.实现其成果的衔接研究方法:模糊综合指数评判法、聚类分析法、层次分析法、GIS叠加分析法、转移矩阵分析、拟合分析。研究结果:(1)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等、级变化差异程度不同,同一评价单元农用地自然质量等较多高于耕地地力评价级;(2)平原区等与级结果的差异程度远大于丘陵区;(3)建立了不同指标区农用地自然质量指数与耕地地力评价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丘陵区衔接模型的线性相关程度明显高于平原区。研究结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和耕地地力评级结果间进行转换,实现了两者在同一指标区的相互衔接检验和不同指标区之间的统一可比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传统农用地分等方法的不足,利用专家系统的理论和方法,提出一种基于专家系统的农用地分等方法.通过该方法建立的农用地分等专家系统在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前农用地分等尚处于研究阶段;以琅岐经济区为例,根据农用地分等的依据和原则,利用GIS技术开展农用地质量分等研究,概述了农用地分等技术路线、评价单元的划分、分等参数的计算和成果图的输出等几项关键步骤。  相似文献   

11.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2.
运用农用地分等与定级成果来考核耕地占补平衡,可以实现耕地数量与质量并重的双赢效果。在用分等成果探讨了耕地占补平衡中等级折算的标准样地法后以南阳市为例,从农用地等指数、定级指数、作物产量等方面入手,用产量指数法分析论证了耕地占补平衡的耕地级别占补当量系数,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替代原理,构建了耕地占补当量影响因素修正体系及修正系数表,给出具体应用方法,为耕地的占用与补充之间换算关系提供参考,在转化应用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13.
基于农用地分等定级的耕地占补平衡理论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通过分析农用地分等定级体系的特征,对我国耕地占补平衡理论进行了解译。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我国农用地分等定级与耕地占补平衡之间的逻辑关系,从数量型、数量-质量型、数量-质量-生态型、数量-质量-生态-人文型四个层次分析了耕地占补平衡管理逐渐升级的层级关系,指出了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管理的重心正处在由“数量平衡”向“数量-质量平衡相结合”管理升级的时期;提出耕地占补平衡是基于农用地分等的耕地质量评价,是以农用地分等中的自然质量评价模块和土地利用系数为连接桥梁的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20  
研究目的:探索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应注意的技术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区域性农用地分等提供借鉴.研究方法:实证分析和文献资料法.研究结论:保证区域性农用地分等成果的质量,准确把握分等工作中5个参数、应用及其相互联系是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5.
农用地分等成果省级汇总中图幅接边方法刍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县(市)级农用地分等工作中,由于人为及系统误差,在进行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工作时,相邻县(市)边界往往会出现图形及属性衔接不上的情况:通过分析数据缝隙的来源,提出了消除不同数据缝隙的相应方法,利用GIS技术完成了湖北省农用地分等省级汇总图幅接边工作。  相似文献   

16.
农用地分等及其存在问题研究--以安徽省宿州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介绍安徽省宿州市农用地分等的技术方法和工作过程,分析了宿州市农用地分等工作中基础资料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建立国家基础信息定期更新的政策机制和保障机制等建议;对于零碎图斑和软件系统等实践操作中的问题,提出了共用边界和重置ID号的解决办法;对于分等面积统计中的问题提出了"面积平差配赋"的办法来解决.这些解决方案为还没有开展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地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农用地分等中仍然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中的应用设想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研究目的:探讨标准样地在农用地分等成果汇总中的应用.研究方法:比较研究与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农用地分等结果的区域可比性及其全国汇总,直接影响农用地分等的科学性,对全国农用地分等工作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2)分析了标准样地的内涵与类型、设立原则与意义.(3)提出标准样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以构建全国标准样地类比体系.(4)对标准样地的设立与管理提出相关措施建议.研究结论:建立标准样地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全国标准样地类比体系,根据各指标区标准样地农用地分等指数之间的等比关系,进行全国农用地分等结果的统一调整、汇总,是现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8.
广东省农用地分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广东省农用地分等工作的基础上,通过对自然、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研究,针对广东省农用地分等面临的几个主要问题,总结了广东省农用地分等的关键技术,希望对全国其他地区农用地分等工作提供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9.
县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方法,保持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现势性,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土资源管理对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的应用需求,是当前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不区分渐变与突变采用全面更新的方法会产生很大的更新成本。该文研究提出了一种区分质量渐变与突变区域的县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的系统方法,并以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示范县陆良县对此方法进行了实例验证。以陆良县2010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和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为基础,结合该县2011年度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库,区别对待县域范围内耕地"渐变"、"突变"区域,并对突变区域"增加"、"建设"、"减少"三种不同的变化类型应用不同的农用地质量更新技术流程与方法,形成了该县2011年度农用地质量分等数据库,有效实现了陆良县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2010~2011年度的更新。研究结果表明,这是一种工作量小、区分质量渐变与突变、适用于县级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的系统方法。该方法可应用于云南省129个县(市、区)农用地质量分等成果年度更新。  相似文献   

20.
实现我国土地管理由数量管理向数量-质量双管理的转变,是土地管理工作的重点,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农用地分等工作和土地整治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对农用地分等成果在土地整治中的应用开展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农用地分等过程中的技术、方法是土地整治评价的基础;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土地整治项目可行性研究提供了前期基础和工作目标,为土地整治项目工程设计提供了方向,并为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提供了技术支撑;农用地分等成果与土地整治项目验收成果相结合,可实现补充耕地的等级和数量不低于被占耕地的等级和数量,补充的耕地与其他耕地集中连片的原则,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耕地质量和数量的占补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