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劳动力供给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林业重点工程与消除贫困项目1999~2008年2070个样本农户数据,运用Tobit计量经济模型,对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在林业、以土地为基础和非农业的劳动力供给上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农户退耕地造林面积及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时间能显著地增加农户林业、非农业劳动力供给,而显著减少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劳动力供给;退耕还林工程对黄河流域农户的影响大于长江流域农户;退耕还林工程不仅促进了农户劳动力从土地向非农业转移,而且还促进了农户非农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2008年退耕还林农户社会经济效益监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以1998~2008年全国100个退耕还林县的1165户退耕农户监测数据为基础,反映了延长期退耕补助政策落实和金融危机对退耕农户外出务工等情况,深入分析了10年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的微观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生计产生深刻影响,陡坡耕种大幅度减少,退耕补助显著增加农户收入,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增加农户收入面临农业直补等新挑战,国家应明确退耕还林在国家生态战略中的定位,实现农户增收与生态保护的长期双赢。  相似文献   

3.
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关系到退耕还林工程改善农户生计的目标实现。文章利用8次跟踪调研获得的6省区、15市县、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间的平衡面板数据,基于心理账户理论改进持久收入假说,分析了中国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持久收入、非农持久收入和暂时收入分别增加了4.66%、2.05%和2.98%,而以土地为基础的暂时收入减少了14.11%;(2)退耕还林工程使样本农户的总消费、食品消费和其他消费分别增长了1.71%、1.91%和1.69%,上述影响主要作用于基本性需求消费,对非基本性需求消费的影响较小,故未显著改善样本农户的消费结构;(3)退耕还林工程促进了样本农户粮食消费的商品化,自给性消费减少了35.32%,购买性消费增加了9.69%,但类似影响未见于样本农户的副食品消费;(4)在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消费及其结构的影响具有明显差异。鉴于以上结论,政府需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农户的消费及其结构变化,因地制宜地调整退耕还林工程相关政策,使其继续发挥增收效应,并尽快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农户消费水平的提升和消费结构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基于贵州省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623户微观农户调查数据,采用CD生产函数和动态面板回归模型,研究新一轮退耕还林对贫困山区农地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使农地产出平均增加8.7%;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地生产方面的促进作用是贫困农户比非贫困户更大,规模退耕户的农地产出平均增加幅度要大于普通退耕户;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实施后,农户对农地的资本投入平均增加8.7%,劳动投入平均增加3.9%;退耕后农户土地的生产弹性提高了0.011,资本弹性增加了0.028,但是劳动要素的生产弹性无显著变化;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提高了退耕农户剩余耕地的利用水平,有助于缓解退耕造成的粮食减产压力。  相似文献   

5.
利用朝阳市和彰武县154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二元Logistic模型采用正向纳入逐步回归方法,分析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因素。通过Logistic模型在5%的显著水平上做变量剔除,研究表明:显著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行为影响因素主要有6个,分别是农户年龄、家庭经营林地面积、林龄结构、是否有林业收入、是否有林权证和机械化程度。农户年龄越大,参与退耕还林的概率逐渐降低;林地面积越大,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概率越大;合理的林龄结构有利于增强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概率;保障并增加农户林业收入,利于扭转林业收入的负作用;农户拥有林权证,可以扩大农户参与退耕还林的概率;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可以更好地使农户参与到退耕还林中。  相似文献   

6.
退耕还林对西部地区农户收入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陕南地区29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定量评估退耕还林工程实施对当地农户收入的影响,以期为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有效性和可持续性评估提供重要依据。研究认为户主身体健康水平越好、受教育程度越高、参加过农技培训、农户家庭所在位置离城镇越近等能够显著提升农户家庭收入。退耕还林工程的持续推进及配套政策措施的出台,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非农就业和改善农民生计都产生了较为显著的正效应。最后提出了退耕还林背景下进一步提高农户家庭收入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构建了生态认知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影响的理论模型,以黄土高原退耕还林区为例,分析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影响,为政府完善退耕还林政策提供依据。研究方法:利用412份农户调查数据和结构方程模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征农户生态认知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三个维度均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其中,主观规范和感知行为控制也会通过行为态度的中介作用对农户退耕还林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农户生态认知三个维度对其退耕还林行为的综合影响路径系数从大到小依次为感知行为控制(0.354)行为态度(0.342)主观规范(0.252)。另外,农户退耕还林意愿对生态认知与退耕还林行为之间的关系存在调节作用。与有支付意愿的农户相比,无支付意愿农户生态认知对其退耕还林行为正向影响的综合路径系数明显较高。研究结论:政府应该通过加大外部宣传和改善内部环境等途径提高农户的生态认知程度,进而不断提高农户参与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意愿和规范农户退耕护还林行为。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林工程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农户,退耕还林后期,退耕农户是否会保持已有的退耕规模,农户的参与积极性是否会改变,都将对退耕还林的可持续性产生一定影响。通过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以安定区样本农户调查数据为基础,对退耕还林第一轮补助后期的农户复耕意愿选择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影响农户复耕的因素主要以农户家庭收入和对退耕还林政策的满意度为主。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新一轮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即将到期之际,分析新一轮退耕还林对农户家庭收入的净效应并揭示其内在机制。研究方法:理论上阐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促进农户收入增长的作用机理,基于赣南、鄂北地区农户调查数据,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1)无论是否包含退耕补贴,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对农户收入有正向影响;(2)退耕林种对农户收入的作用机理不同:种植经济林的农户增加了林果业收入和非农经营收入,减少了工资性收入;种植生态林的农户通过提高工资性收入,进而提高总收入水平。研究结论:新一轮退耕还林加快了农户生计转型的进程。政策实施5年后,农户形成与生态环境相适应且稳定的生产方式,为补偿政策的逐步退出创造有利条件,实现了新一轮退耕还林政策的造血功能。  相似文献   

10.
退耕还林从生态环境以及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对现有耕地有步骤的停止耕种,并结合土地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植树造林,恢复森林植被。退耕还林在优化生态环境的同时,必然对农民生计带来一定影响,短期内农户的收入会有明显降低。但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退耕还林有助于非农收入的增加,在资产积累到一定程度之后,必然能够推进农村社会资本发展,进而提升农户收入。本文就以退耕还林对农户可持续生计的影响进行几方面讨论。  相似文献   

11.
青海湟水河流域退耕还林政策实施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湟水河流域8个县的退耕农户进行问卷调查,利用SPSS12.0软件分析农户对退耕还林的态度和对生态环境的意识,并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两者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户对退耕还林政策基本持支持态度,而且认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后周边的生态环境有所改善。在5个影响因素中,农户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人均收入是影响农户对退耕还林态度和对生态环境意识的显著性因素。总的来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民的根本利益产生了正面影响,但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针对存在问题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从甘肃省陇南市农户的自身意愿出发,结合180份调查问卷,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对影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项目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的结果表明:调查地区的农户更多地希望补偿的多种搭配方式,而非单一的资金和实物补偿;陇南市贫困地区农户的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每增加一个单位,农户参与退耕还林项目的可能性比不参与的可能性分别增加0.22和0.14,并据此提出了今后在该类区域生态补偿项目中亟需改善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退耕还林补偿政策直接关系到退耕农户的利益,也关系到退耕还林成果是否能够得到有效巩固。文章站在退耕还林两轮补贴即将到期的时点上,对河北省张北县和易县退耕农户进行实地调查,分析农户对未来补偿政策可能变化的响应,并进一步对农户后续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计量分析。研究表明,若停止补偿,有发生毁林复耕的可能;调查区退耕农户后续受偿意愿的均值为2350.5元/hm2·年,且地区差异较大;农户年龄、退耕地沙化程度、退耕地目前纯收益、农户对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认知、退耕地机会成本评估和退耕补贴影响程度对农户的后续受偿意愿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青海省乐都县3个村105份土地退化成本效益调查问卷的数据,利用生产函数模型通过评估林业重点工程(尤其是退耕还林工程)和GEFOP12项目对农户总收入、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和非农收入的影响,从而达到监测林业重点工程和GEFOP12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结论显示,农户参于退耕还林工程增加了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对总收入和非农收入没有产生显著影响,GEFOP12项目对样本农户的非农收入和总收入产生显著影响;通过对比内部收益率和投资回收期可以看出退耕还林工程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明显地优于GEFOP12项目的成本效益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5.
为恢复退化生态系统,20世纪末中国政府启动了退耕还林工程。提高农户收入是退耕还林工程两个核心目标之一,退耕还林工程与我国深度贫困发生地区高度重叠。党的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是否提高农户收入和农村扶贫具有积极作用引起中国政府和学界高度关注。文章利用6省区15市县72个乡镇216个行政村的952个样本农户1995-2016年的连续跟踪调研平衡面板数据和收入决定方程,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样本农户收入增长与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基于收入增长和收入不平等路径,测度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扶贫的影响。经验性结果表明:(1)实施退耕还林工程促进样本农户以土地为基础的收入增长了10.80%,对样本农户非农收入的影响不显著。(2)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拉大了样本农户的收入不平等,2003-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基尼系数的贡献率保持在1.60%~2.80%之间。(3)在样本区域,退耕还林工程产生了良好的扶贫效果,1999-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村减贫的贡献率维持在0.12%~1.67%之间。基于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政府部门应调整退耕还林工程政策,需要进一步体现其在农户增收和农村扶贫方面发挥的积极作用。需谨慎调整退耕还林工程补助政策,加大对经济林等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的扶持,强化对参与退耕还林工程农户生产要素配置优化的帮助和引导。同时,需要关注由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所引发的农户收入差距拉大问题,通过适度向低收入和贫困群体的政策倾斜,实现退耕还林工程区生态改善、农户收入增长、收入差距缩小和脱贫致富的共赢。  相似文献   

16.
基于吴起农户调查面板数据,采用统计描述法和结构方程分别对退耕农户复耕的可能性进行甄别,并分析了农户退耕还林持续性传导路径。结果表明:不同复耕意愿农户非农化程度存在显著差异;农户非农化程度与退耕还林可持性之间显著相关,即农户非农化程度越高,农户复耕可能性越低;且以补助作为激励手段作用依然存在,但影响不如非农化程度对退耕还林可持续性影响大。因此,为保证退耕还林工程可持续性,一方面应为农户创造更多非农就业机会,消除农户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的障碍;另一方面应实行有差别的补助标准,提高大规模退耕且主要从事农地经营农户的退耕还林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7.
[目的]考察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退耕地利用意愿的影响以及主观福利的中介效应,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推动退耕还林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文章基于河北省473户参与首轮退耕的农户数据,构建类别变量中介模型,实证检验退耕补贴到期对农户退耕地利用意愿的影响,并进一步探究主观福利是否在退耕补贴到期影响农户退耕地利用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结果](1)退耕补贴到期会增强农户对退耕地的复耕、换树种和流转意愿,降低农户的管护意愿;(2)退耕补贴到期会造成农户主观福利的下降;(3)主观福利在退耕补贴到期与农户退耕地管护、复耕和换树种意愿的关系中具有中介效应。[结论]政府应及时出台退耕还林后续相关政策,提升农户主观福利水平,并加强退耕地流转机制建设,从而保障退耕还林成果的可持续性,实现退耕还林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省干热河谷地区-X县2005年度退耕还林工程进行实地调研,从研究区概况、调研情况、取得成效及存在问题等内容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后退耕时代退耕还林工程对当地生态环境和农户生活水平的改善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仍然存在配套经费缺乏、林种比例失调、退耕农户生活无保障、规划设计粗放和后续产业发展滞后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制约了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的提高,提出了建立退耕还林工程长期稳定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增加退耕农户货币性和非货币性收入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退耕还林作为中国林业六大工程之一,在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改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户减贫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甘肃、宁夏、云南和广西的16个县92村共756份有效农户调查数据分析,使用OLS、Tobit模型等参数方法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得出:参加退耕工程的农户较未参加该工程的农户其人均家庭纯收入提高17.7%。为了纠正了样本中的异质性偏差,本文通过倾向得分匹配方法(PSM)估计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得出:退耕还林工程使退耕组农户人均纯收入提高了8.2%~11.4%,人均林业纯收入提高了7.2%~11.1%,人均种植业纯收入减少了5.2%~8.9%,人均非农工作纯收入提高了4.8%~7.7%。这一结果表明基于OLS和Tobit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实际上高估了退耕还林工程对农户收入的处理效应,因此我们应该谨慎看待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工程在农户减贫和收入结构调整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农户人力资本与生产效率异质性视角,本文通过构建理论模型研究我国退耕还林生态补偿机制对异质农户的激励效果。研究发现,在异质性农户视角下,退耕还林补贴政策在退耕环节就可能出现局部失灵;对于还林环节而言,经济林需要更高的人力资本,并且由于转换成本的存在,使低效率农户更加倾向于选择生态林;从而异质性农户的还林决策受人力资本投资水平的影响。最后,文章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包括多元化的退耕补贴、市场化的"碳汇"途径、增加非农就业机会以及合理的"助推"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