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周叶玲 《时代经贸》2013,(18):201-202
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出发,对影响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因素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2.
隐性知识共享有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和高校教师的知识创新能力。从高校教师隐性知识共享过程出发,对影响隐性知识共享活动的障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克服这些障碍因素的有关对策。  相似文献   

3.
基于共享途径分析的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知识共享内涵和途径的分析,从知识共享客体、主体、手段和环境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影响知识共享的障碍因素。最后,在系统工程思想的指导下,从个体视角和组织视角两个方面,探讨了促进知识共享的机制建设问题,包括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组织机构变革、构建适应知识共享的企业文化、加强通讯技术以及建设企业知识库等。  相似文献   

4.
王爱华  吴夫娟  张咏梅  刘立华 《时代经贸》2009,(11):192-193,191
教学名师隐性知识是形成高校核心竞争能力的基础。本文探讨了教学名师隐性知识的主要内涵;较全面地分析了教学名师在教学过程、科研过程和服务社会过程中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方式和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教学名师隐性知识流动与转化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5.
高校隐性知识共享及其运行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共享是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提高整体办学水平的重要条件。从分析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障碍入手,提出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激励措施,并探讨了高校隐性知识共享的运行模式。  相似文献   

6.
知识管理是当今管理界的热门话题。卡尔·弗拉保罗认为:知识管理就是运用集体的智慧提高应变和创新能力,是为企业实现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共享提供的新途径。而隐性知识的获取和共享,是知识管理中极大的挑战。在智力资本占主导地位的今天,将存在于员工思维中高度个人化的见解挖掘出来共享,并使组织成员不断学习和成长,是产生新知识的源泉。因此,如何实现知识管理中隐性知识的共享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笔者针对隐性知识共享特征及影响因素问题以及实现隐性知识有效共享的相应对策做一下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7.
隐性知识是企业获得差异化优势的主要源泉,因此对于隐性知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主要介绍了隐性知识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对企业隐性知识的获取方法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建立促进隐性知识分享的高效机制,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纪晓丽  王立杰 《技术经济》2012,(12):41-45,89
借鉴已有研究结果,将组织文化分为宗族型、活力型、市场型、层级型4种类型,构建组织文化与隐性知识共享间关系的研究模型,并利用我国重庆市184家企业的数据,运用多元回归对组织文化与隐性知识共享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宗族型文化、活力型文化对隐性知识共享有正向影响,市场型文化对隐性知识共享有负向影响。最后给出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管理启示。  相似文献   

9.
李先江 《经济纵横》2012,(10):72-75
本研究在文献综述和深度访谈的基础上将影响非营利组织低碳创新虚拟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因素概括为五类,并构建了非营利组织低碳创新虚拟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模型。同时,以国内187个非营利组织低碳创新虚拟研发团队为样本,对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变革型领导、信任和自我效能对隐性知识共享有正向显著影响。其中,变革型领导的影响最大,知识的敏感性对隐性知识共享有负向显著影响。另外,非营利组织低碳创新虚拟研发团队中基于组织的自尊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不显著,这与营利组织虚拟创新研发团队是截然不同的。  相似文献   

10.
隐性知识是形成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竞争优势的基础和源泉。该文通过构建隐性知识分享的耦合模型,分析了企业隐性知识分享和转化所存在的障碍因素,并提出促进隐性知识分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知识共享是组织知识创新的源泉。有效的知识共享需要在内外驱力的联合作用下才能进行。正式控制是外驱力,人际信任是内驱力。本文应用实证研究方法,通过对326份知识员工的调查问卷进行分析,探究正式控制、人际信任(情感和认知信任)对知识共享(隐性和显性)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正式控制对显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强于其对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情感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更显著,认知信任对现行知识共享的正向影响更显著;正式控制和情感信任对隐性知识共享的联合影响强于情感信任的单独影响。这一结果表明隐性知识共享需要内外驱力的联合作用才能更有效。  相似文献   

12.
根据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规律和隐性知识获取的渠道,在必要假设的基础上,建立了研发团队隐性知识共享的数学模型。模型揭示了研发项目进展和隐性知识共享的时间路径以及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管理者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促进隐性知识共享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提出了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在知识经济和创新经济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面临内外环境变革的双重压力,如何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知识管理机制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隐性知识是影响企业知识演进的关键基础,知识型员工是企业知识文化的载体和创新升级的源泉,具有强烈的内在激励响应动机,越轨创新则是员工在内在积极心理动机驱动下产生的主动创新行为,因此,研究隐性知识共享是否以及如何促进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是值得现代管理者关注的重点问题。运用社会认知理论,结合“认知—动机—行为”传导机制,探讨隐性知识共享、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工作繁荣与越轨创新的作用边界,采用层次回归分析、Bootstrap法,基于494份知识型员工问卷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隐性知识共享正向影响知识型员工越轨创新;角色宽度自我效能感与工作繁荣在二者内在影响机制中发挥中介作用;角色宽度自我效能和工作繁荣在隐性知识共享与越轨创新之间发挥链式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4.
文章以组织内部知识管理系统中知识共享行为为研究对象,以组织行为学为基础,关注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对于组织内知识共享产生哪些方面的影响。通过对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不同特点分析,提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尤其是隐性知识共享中的作用有一定的局限性。此外,还从人际关系的角度讨论了内部竞争、信任以及团队工作这三方面因素如何影响信息技术对知识共享的推动作用。目的在于找出信息技术在知识共享中的合理定位,以保障知识管理系统的成功建立和运行。  相似文献   

15.
试论企业的隐性知识共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志军  许松 《生产力研究》2007,(22):128-129
企业隐性知识具有高度个体化、难以流动、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企业中影响隐性知识转移的障碍,除了隐性知识本身的客观因素外,还存在员工知识基础、经历等背景的不同;知识垄断的固有思维;传统的组织层级造成的知识交流的障碍;传统文化中的利己主义等四种障碍。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途径:营造以知识为导向的、宽容、平等和信任的企业文化;建立健全促进知识共享的激励机制;对企业组织结构进行调整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渠道保证;构建企业知识管理信息系统,为知识共享搭建技术平台;创建学习型组织为隐性知识的共享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6.
高艳  牛冲槐 《经济师》2011,(3):16-19,21
隐性知识共享是提高综合竞争力的关键,隐性知识共享的研究愈显重要。在分析科技型人才聚集下隐性知识的潜藏性与共享性、增值性与垄断性、覆盖性与专业性、层次性与交互性、稳定性与动态性的特点及其共享意义的基础上,对促进隐性知识共享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行为机制、文化机制、激励机制做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高效分享的策略。  相似文献   

17.
谢健 《时代经贸》2014,(2):226-226
高校教师承担着与知识密切相关的责任,在高校知识共享过程中,隐性知识的模糊性和垄断性、投入和收益不对称阻碍共享、教师价值观影响共享意愿和行为、高校内部软硬件设施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组织文化的影响成为知识共享的主要障碍。在一定的激励机制和硬件条件下,高校教师之间存在着博弈,知识共享的高校教师双方要想达到知识共享的结果,必须提高知识共享意愿,达到相互信任。  相似文献   

18.
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的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剖析企业创新团队知识学习过程中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主体与对象,探讨了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的障碍因素,论述了跨团队知识共享和转移机制的建立方案,揭示了企业创新团队跨团队合作中的知识转移风险。  相似文献   

19.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隐性知识本质上是一种理解力(understanding),是对经验的领会、把握与重组,以期对它进行控制。隐性知识的交流与共享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效益,但目前对其共享效果尚缺乏有效的评价模型和评价方法。根据层次分析法,建立了隐性知识量化评估层次模型,依据对比尺度给出了成对比较矩阵,进而计算出各因素对隐性知识交流与共享效果的影响程度,并进行了一致性检验。  相似文献   

20.
弱连接在促进隐藏隐性知识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基于隐性和显性、共享和隐藏两个维度对知识进行分类,探讨了隐藏隐性知识转移的特点、过程和影响因素。引入社会网络领域的强连接和弱连接概念以促进知识的转移效果,分析了弱连接在知识转移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对有利于知识管理的组织设计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