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利用中国2000~2012年间30个省级大中型工业企业的面板数据,文章实证分析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国总体和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域来看,政府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具有积极影响。同时结果也显示企业自筹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也显著促进了技术创新产出,并且高于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有科技活动的企业对技术创新存在显著的正向效应。因此政府应提升公共科技投入在财政支出中的份额,通过公共科技投入引导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同时政府应在企业的科技人才配置与技术引进的消化吸收上起到组织协调与服务的引导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08~2016 年全国30个区域的面板数据为依据, 结合国内外众多学者关于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影响的研究, 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变截距模型, 进一步对影响区域经济的科技创新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 以创新理论产出、财政教育投入和科技创新人才投入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十分显著, 以财政科技投入和技术市场产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的正向影响效果微弱。最后在上述结论的基础上, 给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以新产品产出作为测度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指标,以我国2003~2008年大中型高技术企业的面板数据为样本,应用广义矩方法对包括R&D投入和非R&D投入在内的技术创新资源投入对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包括研发经费和科技人员在内的R&D投入、非R&D投入构成要素中的技术改造、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对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直接正向影响。同时,研究发现技术引进、国内技术购买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研发经费投入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消化吸收作为调节变量,显著提升了技术引进和国内技术购买对高技术企业产品创新绩效的边际贡献。根据实证研究结论,为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提升我国高技术企业的产品创新绩效,本文进一步提出了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本文采用面板数据随机前沿模型,测算我国各省市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并考察R&D投入对技术效率的影响程度.主要结论如下: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整体较低,东部地区高过中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时间趋势上,东部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效率提升速度最快,中西部地区较缓慢且有反复;R&D人力投入和R&D经费投入会促进技术效率的提升,前者的作用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5.
依据空间计量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运用稳健MM估计的EBA (异常值检验的极值边界分析)模型,采用中国30个省际区域2002~2012年的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中国东部、中部、西部地区R&D强度区位分布条件的“稳健性(Robust )”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部、西部各地区的R&D强度存在差异,且其影响因素也不尽相同。R&D强度较高的东部地区,科技水平、市场规模、固定资产投资、要素禀赋等4个因素对中国R&D强度具有抗干扰的“稳健性”影响;R&D强度中等的中部地区,3个“稳健性”影响因素是政府公共政策、科技水平和要素禀赋;而对于R&D强度较低的西部地区,技术创新和要素禀赋对提高R&D强度作用具有“稳健性”。由此揭示我国R&D强度的发展规律以及各区域间的差异性,并根据实证结论提出一些政策建议,为各地区制定科技政策目标和实施方案提供经验证据和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6.
首先通过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测算了我国30个省市区的电子信息制造业技术效率,在此基础上,在考虑了人力资本、产业集聚度、对外开放度、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资本投入5个因素后,利用面板Tobit回归分别构建了全国、东部、中部及西部电子信息制造业效率影响因素模型。模型结果发现这5个因素对于各区域效率有着不同的影响,产业集聚度对东部、中部及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正影响,经济发展水平仅仅对于西部区域的效率有着十分显著的积极影响。而人力资本对于东部、中部及西部的效率有着显著的负影响。对外开放度对东部区域效率没有显著的影响,与中部及西部区域效率之间呈现相反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7.
基于中国东部、中部、西部以及全国2007~2016年高技术产业的省级面板数据,以科技经费投入和技术人力投入作为投入指标,以专利数量和新产品的产值作为产出指标,首先使用DEA方法计算了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以企业自主创新投入、政府支持、科技信贷和风投支持作为科技金融指标,使用面板模型实证分析了科技金融对于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不同地区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均有所提升;科技金融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高技术产业的创新效率,但是外商直接投资对于创新效率产生了一定的抑制作用。最后针对本文结论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2009~2011年我国30个省市科技R&D人员、人力资本存量和创新效率的数据,通过面板数据模型对分析科技人力资源与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就全国范围而言,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最为重要,科技人力资源中的R&D人员次之,人力资本存量最低。我国科技人力资源、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区域差异较大,东部、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对经济增长效应最高,但对中部地区的经济效应为负。  相似文献   

9.
基于知识生产函数模型和创新地理学理论,本文利用我国30个省(区、市)2008~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并从政策目标与政策工具的耦合协调性视角理解科技政策组合,分析科技政策组合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我国省域创新能力呈现由东向西逐渐减弱的“梯形”分布特征;R&D资金和R&D人员对于本地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空间溢出效应均不显著;科技政策组合正向调节R&D投入对区域创新能力的促进作用。对此,国家应制定适宜的区域创新战略,地方政府应探索差异化创新驱动发展路径并提升科技政策组合的耦合协调性。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从国家整体视角,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区域视角,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数字创新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从空间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本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空间直接效应,还对其他区域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的空间间接效应。对此,应制定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优势、增强区域联动效应、鼓励企业跨省域数字创新合作等举措,以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2000—2009年全国30个省区市的R&D投入和经济增长的有关数据,通过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R&D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R&D投入对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R&D人员投入的产出弹性大于R&D经费投入的产出弹性;在两种R&D投入要素的弹性系数中,北京、四川、吉林、广东呈现双高特征,青海、宁夏和新疆则呈现双低特征,其他省份则表现为R&D经费投入和R&D人员投入的弹性系数此高彼低的特点。面板误差修正模型(PVECM)的实证结果表明:R&D投入的短期波动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波动有正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总量和结构等角度对浙江省的R&D投入现状进行了分析,并运用DEA评价方法,对浙江省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R&D产出相对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发现浙江省R&D投入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R&D效率都较高,但高校和科研机构的效率规模报酬递增明显,而企业呈现下降趋势,说明高校和科研机构可以进一步加大R&D的投入,而企业则可适当控制R&D的投入,将重点落实在R&D管理体制的创新上,最后提出了管理和提高R&D绩效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国31 个省份 2000~2016 年的数据, 本文分析了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物质能源效率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 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对中国的能源效率产生正影响, 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且东部、 中部和西部区域并无明显差异; (2) 中国工业增长是影响国内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且相比西部地区, 东部和中部的产业增长对能源效率提升更显著; (3) 人均收入的提升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影响, 但国内投资的增加并未产生节能效应, 反而导致能源使用强度上升。因此我国在吸引外商投资时, 应注重节能减排等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 同时也应重视本国技术的开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并使经济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4.
跨区域技术转移是促进技术进步的重要途径。 作者通过建立技术转移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模型, 利用西部11 省 (市、 自治区) 2000~2015 年的面板数据, 实证检验了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 为后发地区寻找最佳的技术转移路径以加快经济增长提供了经验支持。 研究表明: 在西部地区的技术追赶过程中, 无论是跨国技术转移还是国内跨地区技术转移对当地的技术进步均产生了明显的正向提升效应。 具体来看, 在 “自主创新+技术转移” 模式下, 两种不同渠道的跨区域技术转移对西部地区技术进步的贡献作用不相上下; 而在 “纯技术转移” 模式下, 跨国技术转移对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由于经济、科技发展水平不同,我国各地区在R&D产出上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对我国区域R&D产出水平差异进行定量化分析,本文引入了主要检索工具收录论文相对数量、授权专利相对数量、技术市场相对规模、新产品产值相对规模等指标,根据<2006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对我国各地区R&D产出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聚类分析,R&D产出水平差异程度的不同,对我国各省区进行科学分类.  相似文献   

16.
在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物流产业的作用日益突出, 物流产业依托技术进步的调节效应, 提高其专业化水平, 并且更能发挥其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积极作用。 本文截取我国 2005~2015 年的空间面板数据, 借助Durbin 模型, 将技术进步作为调节因素, 考察物流产业专业化对区域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我国区域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不均衡, 在其作用下全国以及东、 中、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具有显著的空间关联效应; 除了东部地区外, 物流产业专业化对本省和临近省份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呈现鲜明的杠杆效应, 尤其是对产业结构高度化的促进作用较显著; 技术进步具备了明显的调节作用, 其对东、 中、西部地区产业结构高度化、 中、 西部地区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正向辐射效应明显大于其本地效应。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财政补贴效应和研发效率进行研究, 分析了财政补贴对企业 自主研发投入的诱导效应以及研发投入与研发产出之间的关系, 探讨了显示面板集成企业和上游企业财政 补贴对自主研发投入诱导效应的异质性和研发效率的异质性, 同时研究了财政补贴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 滞后性以及研发投入对研发产出的滞后性。 研究发现: 财政补贴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具有明显的诱导效 应; 企业研发投入和研发产出显著正相关; 财政补贴对上游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诱导性强于面板集成组装 企业; 财政补贴对企业自主研发投入的影响以及研发投入对产出的影响均具有一定的滞后性。 本文为提升 我国半导体显示产业竞争力提供了政策参考, 对我国其他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产业政策的制定具有一定的 参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科技产出不仅受投入资本和研发人员数量影响,也受投入结构影响。通过收集我国1990~2012年间科技产出、投入总量和结构数据,运用生产函数分析了投入结构对科技产出规模和要素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研发支出、试验发展支出、企业研发投入、高校研发人员等比例扩大对科技产出规模具有显著正向效应,应用研究支出、政府科技投入、高校研发支出、研究机构人员等比例对产出规模呈负向效应;研发人员与资本具有明显的替代关系,研发支出、基础研究支出、机构研发支出、企业研发支出、试验发展人员和企业研发人员等比例提高对研发人员效率有正向效应,但对资金效率呈负向效应,随后,模拟分析了投入结构调整对科技产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研发投入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主要集中在制造业。本文以制造业71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样本公司R&D投入与企业业绩及企业价值的相关性分析,揭示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的影响作用及对公司价值提升的促进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R&D投入强度偏低,R&D投入明显不足,但R&D投入强度在2007~2009年3年中逐年上升。企业当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滞后一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仍然存在较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但滞后两期R&D投入与企业当期营业毛利率不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企业R&D投入对企业业绩有一定的影响,且存在一年的滞后性,滞后期较短。同时,企业的R&D投入与托宾Q值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企业的R&D投入与企业价值相关,R&D投入通过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来提升公司价值。  相似文献   

20.
由于近年来电网公司科技创新投入迅速增加,使得对科技创新投入产出效率研究变得非常必要。将科技投入资金、科研人力投入作为电网公司科技投入指标,售电量、电能质量、供电可靠性、线损率作为产出指标,运用DEA-Malmquist指数方法对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计算,并将其进一步分解为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最后以某区域电网为例,计算了2003~2008年其科技创新全要素效率,并对区域所属各省电网公司2003~2008年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分析比较,着重分析了造成差异的原因,为电网公司有关部门制定科技创新效率优化措施提供了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