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基于废旧产品的回收再制造,研究了零售商和制造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作者分别建立零售商回收和制造商回收两种模型,运用逆向归纳法求解分析不同模型对各成员利润的影响,指出成本分摊机制可以使闭环供应链达到协调。最后,选取合理的数据对结论进行验证,并就需求对价格的敏感系数及分摊比例等参数对回收率和利润值的影响做了分析。结果表明:一定条件下,制造商负责回收废旧产品要优于零售商负责回收;成本分摊契约可以提高回收率和各主体的利润值。  相似文献   

2.
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已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必由之路就是通过降低产品碳排量实现从源头上减排。本文研究由一个制造商和一个零售商组成的逆向供应链系统,建立了政府实施回收奖惩机制的动态博弈模型,比较分析了有无政府回收奖惩机制两种情形下零售商的回收比例、供应链参与方的期望利润和产品的碳排放总量。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回收奖惩机制提高了回收比例和碳减排水平;当再制造减排程度较小时,政府回收奖惩机制降低了碳排放总量;基于消费者低碳偏好的政府回收奖惩机制提高了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更大程度的降低了产品总碳排放量;政府回收奖惩机制下较小的目标回收率能够最大化零售商利润。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奖惩机制下制造商与回收商分担固定回收投资成本对闭环供应链决策的影响,利用博弈论建立了由制造商、回收商和消费者构成的闭环供应链模型。通过对比分析及仿真得出各决策变量基于制造商分担比例及奖惩力度的变化。研究表明:仅考虑制造商分担回收投资成本、奖惩机制下制造商分担回收投资成本均能有效提高回收率,降低零售价,提高产品需求量,且第二种机制作用效果更佳。适当的分担比例和奖惩力度可以提高制造商和零售商的利润。因此,在合理的奖惩力度下制造商分担一定的回收投资成本时,闭环供应链各成员能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制造商负责回收模式下的闭环供应链中, 对新产品和再造品实行差别定价, 同时将供应链成员的利他行为纳入该模型中, 研究各种利他情况下的利他行为对整个闭环供应链的影响。结果表明: 集中决策的总利润比分散决策高, 闭环供应链总利润与回收努力成本呈负相关。制造商单独的利他行为对自身不利, 但能大幅度增加零售商利润进而提高整个闭环供应链总利润; 零售商单独的利他行为不会改变制造商总利润; 双方同时具有利他行为时闭环供应链总利润受制造商利他行为影响更大, 供应链总利润增加。  相似文献   

5.
针对当前节能减排和资源回收的趋势,本文综合考虑了碳排放与资源回收问题,研究了基于产量的碳配额分配对闭环供应链定价以及回收的影响。简化模型由两个制造商、零售商和第三方回收机构等4个主体构成。研究发现,当碳配额有偿分配时,此时满足供应链参与主体利 润最大化的零售价格和批发价格均会升高,回收率相比无碳排放限制时降低,但是当再造品 碳排放量少于新产品的碳排放量时,有偿分配碳配额会促使回收率上升;同时本文最后提出了“共同但有区别”的碳配额分配政策,分析结果表明可以较为有效消除碳配额有偿分配对于回收的不利影响,研究结果对以后政府制定碳减排环境下废旧物品回收相关政策也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构建了在制造商主导下, 由制造商和销售商组成的闭环供应链, 运用博弈理论, 根据不同的补贴分配方式, 分别探讨了政府仅补贴拆解企业及同时补贴拆解企业和回收企业的两类闭环供应链模型。研究结果表明: 制造商和销售商更倾向于同时补贴拆解企业和回收企业的闭环供应链系统, 此时产品的销售价格更低, 市场需求量与回收率更高, 相应的系统总利润也更优。同时补贴拆解企业和回收企业时, 市场需求量和回收率均与制造商补贴分配比例正相关, 销售价格与制造商补贴分配比例负相关; 节点企业利润与销售商补贴分配比例正相关, 闭环供应链系统利润与制造商补贴分配比例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本文研究了渠道权力结构和参与者的风险规避态度对闭环供应链差异定价机制的影响.假设制造商为风险中性者而零售商是风险规避者,利用均值——方差理论得到了制造商的期望利润函数和零售商的期望效用函数,在此基础上探讨制造商主导、零售商主导和垂直纳什均衡3种渠道权力结构下的闭环供应链差异定价策略与利润分配问题.本文还分别比较了不同权力结构下新制造产品和再制造产品的最优批发价格、最优零售价格、制造商的最优期望利润以及零售商的最优期望效用,推导了零售商的风险规避系数对最优价格和最优产量的影响,最后结合算例仿真了渠道成员利润(效用)随风险规避系数和消费者偏好系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制造商和零售商形成垂直纳什均衡时的闭环供应链绩效最优,其次是制造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最差的是零售商主导的闭环供应链.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不确定性对闭环供应链回收渠道决策的影响,应用多目标规划和非合作博弈解出了3种回收渠道(零售商回收、制造商回收和第三方回收)下多目标效用函数的均衡解,并与确定时的均衡解进行了比较。主要研究结果表明:不确定性使3种回收渠道的回收率降低、销售价提高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效用值减少;当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较大时,制造商和零售商在回收渠道的选择上出现了分歧;合作机制是实现制造商和零售商“双赢”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9.
本文基于一个由单制造商和单零售商构成的两级供应链, 考虑消费者低碳偏好对市场需求的影响, 利用博弈论的思想和数值模拟的方法, 研究了碳配额交易政策对供应链生产决策的影响。通过对模型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整体决策下供应链最优利润总是大于分散决策的结果, 且整体决策下单位产品碳排放量降低的更多, 说明整体决策更有利于企业减排成本的投入。利用数值模拟分析得出, 碳配额只与供应链总利润有关系, 呈线性正相关; 而碳交易价格则影响了产品的价格、销售量、单位产品减排量以及利润等, 其中碳交易价格的不断增加使得供应链最优总利润呈现出先不断减小而后逐渐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本文研究了风险中性的单再制造商与单销售商构建的二级闭环供应链模型,基于博弈论和委托代理理论。在不同回收水平下,再制造商都存在单边道德风险,销售商根据影响再制造商质量预防水平的因素来引导再制造商的决策,并制定激励契约来降低再制造商的道德风险,以达到闭环供应链协调的目的。研究表明:回收水平和质量检测水平均影响再制造商的质量预防水平,回收水平同质量预防水平呈正相关,质量检测水平同质量预防水平呈负相关;在不同回收水平下,通过销售商质量检测控制后,闭环供应链收益增加,同时求得最优控制水平和最优契约金额。在最后,通过算例分析验证了契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可计算一般均衡模型,分析了征收10元/吨、20元/吨、30元/吨和40元/吨碳税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其次,利用经济产出效应和能源强度效应来衡量碳税的减排效果,最后,模拟保持居民福利水平不变的情况,分析碳税的“双重红利”。研究结论表明:碳税是一种可行的政策选择,能够明显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除政府收入和消费增加,对其他宏观经济变量如实际GDP、名义GDP和居民福利均产生负效应;居民的收入和消费降低,但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受影响的程度存在差异;碳税的实施充分发挥了能源强度效应的抑制作用并减弱了经济产出效应的促进作用;在征收碳税的同时降低个人所得税率,保持居民福利不变,可以实现碳税的“双重红利效应”。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碳税政策对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研究了碳税政策对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研发创新模式选择以及研发创新绩效的影响,进而分析了我国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收敛性。通过研究发现,碳税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激励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自主性,也有利于企业创新绩效的实现。提出我国在碳税政策设计和实践中应坚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容的碳税政策、促进碳税征收与碳排放交易协同、匹配碳税征收行政管理体系建设以及利用碳税发起设置低碳产业基金等政策实施路径。  相似文献   

13.
碳税是减少碳排放的一种重要手段。碳税开征与否的一个主要争论在于:征收碳税是否会加大收入差距。在制定碳税政策时,需要考虑碳税实施后对收入分配产生负面影响的可能性,权衡公平目标与二氧化碳减排效果,在体现社会公平的前提下实现节能减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对于大多数无力自建WEEE 回收体系的生产企业选择加入PRO 是明智的选择。本文基于行业PRO 运作模式,构建了由两制造商和回收商联盟组成的供应链模型,将与市场增长挂钩的产品设计作为其中一制造商的竞争策略,研究了产品设计和回收双责任要求下供应链各主体的生产决策问题。研究发现:(1)当产品设计成本较低和市场增量较高时,以产品设计作为竞争策略的在位制造商可以淘汰竞争制造商;(2)当产品设计成本低于市场增量时,在位制造商的生产决策优于竞争制造商。一定条件下,竞争制造商存在“搭便车”行为;(3)产品设计降低了处理成本,但损害了回收商经济效益,回收商抵制过度产品设计,并通过转移价格实现供应链主体的利润配置。当经济驱动下回收商自愿回收时,更高的政府回收率会导致整个供应链经济效益变好;(4)存在一个三方共赢局面使三者经济效益都更优,存在一个双赢局面使回收商和在位制造商更优。  相似文献   

15.
中国经济历经复苏和快速增长阶段后,部分产业出现产能过剩现象,产业结构的不均衡变化导致了GDP增速放缓。2016年初中国政府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旨在通过“三去一降一补”政策调整产业结构,刺激经济发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资源与能源产业的一般均衡模型,量化分析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效果。研究表明,在去产能政策削减上游资源产业的产出后,政策冲击会传导至下游能源产业,导致化石能源相对于绿色能源产量下降14.04%,能源结构实现优化。随后的政策对比实验引入了新能源补贴、碳排放税征收及资源税收缴等财政手段,与去产能政策进行效果对比。实验结果显示,3种政策在不同程度上实现了能源结构调整,其中征收碳税的政策使化石能源占比降幅最大,但同时会使资本利率上升,加重企业融资成本;新能源补贴与资源税的政策也可以实现调控目标,但与去产能政策相比效果更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