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在对“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质量内涵的界定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质量、公共服务质量、城市建设质量、城乡统筹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5个方面,构建了包含31个指标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2013年的数据,对京津冀城市群、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52个城市进行城镇化质量综合评价。总体来看,珠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长三角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高于京津冀城市群新型城镇化质量;京津冀城市群城乡统筹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城市间的经济发展质量不均衡现象最为显著;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建设质量发展最不均衡,公共服务质量和3个城市群平均水平差距最大。  相似文献   

2.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 四维城镇化的协调, 是新型城镇化进程推进与质量提高的重要条件。 本文构建了 “人口—土地—经济—社会” 城镇化耦合协调度模型, 并对长三角地区多维城镇化的耦合协调度进行了测度与对比分析。 研究发现: 2005 ~2013 年长三角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在波动中呈现不断提高的趋势, 在此之后各个维度下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出现逐年降低的趋势;2005 ~2008 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均为中低协调耦合状态,2008 年之后大多数城市为中度耦合协调, 小部分城市达到中高协调耦合;2015 年上海、 苏州、 镇江、 宁波处于低度协调耦合, 扬州、 杭州、 台州处于高度协调耦合,其他城市均处于中度协调耦合。 整体来说长三角地区各个城市的协调耦合程度仍有待提高。 因此, 长三角地区在城镇化的进程中, 应从正外部性角度出发, 充分发挥协调度较高城市的集聚效应; 从正内部性角度扩大协调度较低城市的土地供给和调整产业结构。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构建城市系统指标体系,运用熵权赋值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和分析了2005~2015 年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土地的综合发展水平、协调关系及演化特征。研究表明,从时序看,京津冀城市群经济、科技、人口与土地基本处于低级耦合协调状态,人口发展和土地扩张仍是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而科技系统发展持续低迷,创新驱动格局尚未形成。从空间看,京津冀各城市耦合协调水平整体提升,逐渐形成以北京、天津为中心,沿京津发展轴、京保石发展轴蔓延的协调发展格局,而城市各系统协调发展呈现空间分异特征,“协调高地”与“协调失灵”局面并存。因此,应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形成人口多中心分布格局,强化土地利用协调管理,促进区域经济、科技、人口、土地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再工业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本文运用2002~2014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在省际自主研发和引进技术两种技术进步方式非对称发展下区域工业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表明:引进技术和自主研发都促进了西部地区工业经济发展,引进技术的促进作用更大,但是引进技术对区域经济发展存在“倒U型”机制,过度引进技术、忽略自主研发会陷入“引进——落后——再引进”的技术陷阱,且在“再工业化”国际趋势下,引进技术的边际收益变小,此外劳动力在模型中的作用并不显著,因此为快速缩小区域工业经济差距,现阶段西部地区应实行以引进技术为主、兼顾二次创新的技术发展战略,同时应注重制定因地制宜的人才激励政策,吸引本地人才回流。  相似文献   

5.
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是有效实施供给侧改革以及顺利进行“一带一路”战略工作的根基,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型升级中重点关注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2003~2014年的面板数据,借助DEA方法和空间杜宾模型,对比分析全国与“一带一路”国内段沿线地区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及其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一带”的硬性基础设施投资,“一路”的软性基础设施投资呈现较高的技术效率水平;区域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呈鲜明的空间依赖性;与全国比较,硬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一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硬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对“一带”沿线的效应较大,尤其是对西北地区产生的本地和溢出效应最大;软性基础设施投资效率最明显促进“一路”沿线的集约化水平及带来显著的积极外溢效应。  相似文献   

6.
在质量供需结构失衡的背景下,本文基于质量内生决定模型,引用海关贸易数据测度2005~2019年制造业产品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综合评估制造业产品质量供需结构,并运用SBM模型测算制造业产品质量供给效率。研究发现:质量需求水平和质量供给能力逐年提升并呈现联动式的周期波动,质量供需结构呈现“需求拉动-供给推动-供需均衡”螺旋式上升态势,现阶段属于高需求拉动型结构。质量供给效率与质量供需结构发展阶段存在关联性:供给效率呈现“供给推动阶段>供需亚均衡阶段>供需均衡阶段>需求拉动阶段”。政府需通过产业政策和财税政策进行外部刺激,鼓励企业释放质量供给提升潜力,用“高质量”换取“高效益”。  相似文献   

7.
“一带一路”战略给我国航空业带来更大的发展机遇,作为基础设施重要组成部分的航空相关项目建设将坐实“稳增长”重要支柱的地位。本文运用基于数据包络(DEA)的曼奎斯特(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我国31个省的航空产业全要素生产率进行实证研究,并分区域比较了航空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变动趋势。文章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的背景下,我国航空产业将加速融入国际社会,航空产品研发能力、系统综合集成能力和数字化生产能力可以得到大幅提升,进而为“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国际合作奠定坚实基础。这一良性循环有利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航空业的技术进步水平。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及其变化表征制造业结构升级水平,用专科及以上学历从业人员数占全部从业人员数比重及其变化表征人才素质结构升级水平。在基于长三角数据对两项指标进行测度的基础上,利用时间序列计量经济分析中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因果检验方法,对二者之间的引领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制造业的结构升级与人才素质的结构升级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引领关系。基于产业“低端锁定”和人才“学历泡沫”视角对其中的原因予以了解释,并提出了制造业与高等教育转型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随着 “一带一路” 倡议的不断推进, 沿线国家合作交流日益紧密, 既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 也彰显了同舟共济、 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 本文利用 2000~2017 年面板数据,从经济、 制度、 社会三方面选取36 项具体指标构建 “一带一路” 沿线国家城镇化质量指标体系。 结果显示沿线国家城镇化质量整体呈现出上升趋势, 但存在较大差距。 基于空间邻界矩阵检测, 发现各国城镇化质量之间存在空间相关性, 采用SDM 模型从消费投资、 产业发展、 就业水平、 自然资源以及科技研发方面对城镇化质量进行驱动因素分析, 为 “一带一路” 倡议与新型城镇化建设两大体系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国内经济增长效应为出发点,选取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和相关数据,相继构建理论模型和VAR模型,并运用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和格兰杰检验等方法探究了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的动态经济增长效应,以期明晰“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对于国内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挖掘和验证经济增长外部引擎路径与潜力,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经济结构调整提供智力支持。本文研究结果显示,长期中,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与经济增长间保持着正向均衡关系,而短期中,对沿线国家和地区直接投资引致的经济增长效果还比较微弱,有待合理规划产业投资布局以逐步释放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基于中国2000~2017 年省级面板数据, 运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数, 在考虑控制空间因素和内生性的基础上, 通过贝叶斯后验概率确定了动态空间杜宾模型, 分析了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关系。结果表明: 新型城镇化与空气污染存在正向空间协同性; 空气污染表现出明显的“ 漏出效应”、“叠加效应” 和“警示效应”; 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存在地区差异性, 并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最大; 从新型城镇化的微观层面来看, 人口与生产在新型城镇化发展中所占权重最大, 该因素加重了空气污染; 居民生活与社会发展对空气污染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为减少空气污染, 应加强空气污染联合防治;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注重新型城镇化提质发展。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选取2000~2014年中部地区数据为研究样本,采用静态面板数据模型,考察了中部地区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与城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与产业结构升级对中部地区城镇化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交互项对城镇化存在阻碍作用;工业化对中部地区城镇化作用不显著,工业化滞后于城镇化发展;“人口城镇化”是中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动因之一。最后,基于已有研究结论提出深化城镇化发展的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2016 年底,中国发布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 202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要控制在50亿吨标准煤以内。“十三五”时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拐点,在“十三五”的经济背景下,检测这一能源消费目标的可行性具有必要性和现实意义。本文从能源消费总量、人均能源消费量、产业结构、城乡人口结构4个维度预测了 2020 年中国能源消费量,其中基于产业结构维度预测了 2020 年中国生产能源消费量,基于城乡人口结构预测了 2020 年中国生活能源消费量,最终得到 2020 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个预测值依次为46.3亿吨标准煤、50.1亿吨标准煤、50.4亿吨标准煤。最后本文认为能源消费“十三五”规划目标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中国对北极国家经济连通性的影响规律, 本文提出 “经济通实力” 概念, 并针对 不同国家间的 “经济通实力” 传导影响现象, 探讨 “经济通实力” 的传导特征及原因; 借鉴热传导理论 构建 “经济通实力” 传导模型, 分析 2005~2017 年中国对北极国家 “经济通实力” 的影响程度。 演化结 果清晰地反映了中国对北极国家经济连通性的影响程度和影响趋势变化特征: (1) 随着中国 “经济通实 力” 水平的不断提升, 美国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呈衰减态势; 中国对加拿大、 俄罗斯及北欧五国的影响程 度显著上升; (2) 北极航线开通后, 美国对中国的影响程度增幅较小, 中国对俄罗斯的影响程度保持不 变, 对加拿大和北欧五国的影响程度增幅较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2006~2015 年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相关数据为依据,构建耦合评价模型和空间自相关模型,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关系问题。结果表明:丝路中道10 省(市)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良好发展态势,协调性不断加强;物流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有显著空间集聚性,整体呈“东强、中柔、西弱”的分布态势,地区分异化明显。建议推进均衡化发展,优化物流业自东向西辐射机制、大力增强中西部省区物流基础功能和产业带动能力,着力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中道物流与区域经济一体化协同水平。  相似文献   

16.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基于我国国情,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也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差距过大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成三地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财税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的深入研究,并针对该区域的财税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了缩小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7.
本文在制造业“新型化”五维评价的基础上,构建新的多种均值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偏好比率法,信息熵组合赋权和灰色关联投影法综合评价模型,对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和制造业的经济创造能力、科技创新能力、资源节约能力、环境保护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做全面的比较和评价。结果显示,从纵向看,“十二五”期间,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程度稳中有增;从横向来看,中部6省制造业“新型化”水平呈阶梯状分布,省域之间差异较大,且制造业“新型化”五维层面统筹不协调。最后,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一种必然趋势,逐渐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但基于我国国情,各地区经济的不均衡发展也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差距过大会给区域经济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进而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本文通过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发展现状进行分析,详细阐述了造成三地经济差距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通过财税政策对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影响的深入研究,并针对该区域的财税政策进行分析,提出了缩小京津冀地区经济差距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构建了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揭示了 2006~2017 年我国30 个省市科技金融发展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 在此基础上, 从理论层面阐释了科技金融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 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从科技金融资源环境、 科技金融经费力度、 科技金融融资规模以及科技金融产出能力 4 个方面分析了科技金融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显示: 我国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在研究期内提升速度缓慢, 各地区发展不平衡, 形成 “东强西弱” 的局面; 科技金融资源、 科技金融经费、 科技金融融资与科技金融产出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且科技金融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效果最强; 本文还从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 科技金融政策制定、 金融机构结构转型以及优化科技金融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全球范围内, 企业并购已取代绿地投资成为跨国公司对外投资的主要方式。本文以城市为企业并购活动的地理节点, 将企业间的并购投射为城市间的链接, 并基于2012~2017年中国境内所有完成并购的交易事件, 利用社会网络、幂率分布、核密度函数等方法, 揭示了并购投资网络向外蔓延、向内稠密化的演进趋势以及“富国俱乐部” 与“空间距离衰减” 结构特征。“富国俱乐部” 表明并购交易属于典型的“循环累积” 与“金融极化” 过程, 大多数城市受到“金融排斥”, 少数城市占据主导地位; 而“空间距离衰减” 是信息不对称与跨越行政边界过程中制度障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