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本文利用我国2007-2014年上市公司数据,以单一大股东控制公司与多个大股东控制公司为样本,研究了股权集中度与大股东制衡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股权集中度与公司绩效呈左低右高的U型关系,单一大股东控制公司中隧道效应与利益趋同效应同时存在,但利益趋同效应占主导;(2)大股东存在对实际控制人有制衡作用,但制衡效果与实际控制人性质相关;(3)随着大股东之间持股差距的缩小,公司绩效会变差,大股东之间的分歧效应占主导.  相似文献   

2.
企业公益性捐赠支出受到大股东控制的影响,股权结构会对企业公益性捐赠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本文以股权分置改革后2008~2012年沪深两市财务报表附注中披露公益性捐赠支出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检验大股东控制、股权制衡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控制显著降低了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股权制衡显著提升了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股权制衡显著抑制大股东控制对公益性捐赠水平的降低效应。考虑企业产权性质差异后的结果显示:大股东控制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的降低效应和股权制衡对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的提升效应仅在民营企业中显著,并且股权制衡对大股东控制降低企业公益性捐赠水平的抑制作用在民营企业中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3.
2012年,中国证监会鼓励上市公司大股东增持公司股票的事件受到了资本市场的广泛关注。文章通过对不同产权性质企业的大股东增持行为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发现:从动机看,非国有大股东的增持决策与公司前期股价的低估程度显著相关,而国有大股东的增持决策与公司前期股价表现之间的关系则较弱;从后果看,国有大股东增持后一年内股票超额报酬率的改善程度比非国有大股东增持后显著要低。这些结果表明,非国有大股东的增持是基于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市场化行为,而国有大股东的增持则可能是配合政府政策的短期行为。进一步的研究还发现,国有大股东的这种非市场化增持行为在中央控制的国有企业中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4.
大股东减持、股权转让溢价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中国 A 股市场的数据,对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减持的股权转让溢价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的观察与测度.研究发现大小非解禁后大股东均通过减持获取股权转让溢价,但控股股东的减持获利水平显著高于非控股股东,减持成为我国控制权私有收益的一种新途径.实证研究显示,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受控制权程度、股权制衡度、股权性质和公司资产管理效率的影响.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程度与股权转让溢价正相关,股权制衡度与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经营绩效与控股股东的股权转让溢价负相关.本文建议加强对非国有控股公司控股股东股权转让行为的监管,并积极推动第二至第五大股东对控股股东的制衡作用.  相似文献   

5.
股权分置改革、大股东控制与公司绩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完成股权分置改革的778家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了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变化对公司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股改前,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公司绩效不存在显著性影响。股改后,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存在N型曲线关系,但是这种N型曲线关系在经营绩效和公司价值上表现不稳定;②股改前,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不显著,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对经营绩效影响不显著,而与公司价值存在N型曲线关系。股改后,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控制力与经营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与公司价值存在显著线性关系,非国有上市公司的第一大股东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N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6.
双重委托治理框架下股权激励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基于双重委托治理框架,以2004年~2007年实施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就股权激励效应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上市公司高管持股有助于公司业绩提高;中小股东对大股东制衡力越强,股权激励实施的效果越明显.同时,最终控制人的产权类型对股权激励实施效果影响显著,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相对于私人控股上市公司,其股权激励比率与公司业绩之间的关系更加敏感,其股权制衡能力的增强更有助于改善激励效果.  相似文献   

7.
吴鸣 《经济师》2007,(11):139-140
文章从理论分析和以股权分置改革前的全流通公司为样本的实证研究两方面探讨了股权分置改革之后,控股股东掏空的可能性。研究发现,在全流通条件下,大股东仍可能选择掏空公司的策略:大股东持有的股份比例越低,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上市公司业绩越差,其侵占公司资源的可能性越高。经验结果支持以上的推论。  相似文献   

8.
代理问题、股权结构与公司多元化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以深沪两市1031家非金融公司作为样本,对股权结构和代理问题对公司多元化经营决策和绩效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本文研究表明,在国有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多元化程度与国有股权所占比例呈U型曲线关系,这种关系在由地方政府和地方国有企业控制的公司中尤其显著。而在非国有控制公司中,没有证据表明存在这种关系。我们进一步发现对地方政府和国企控制的公司来说,多元化经营会显著降低公司的资产收益率;而在中央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中,多元化经营没有显著降低公司的资产收益率;在非国有上市公司中,多元化经营也没有降低公司的资产收益率。结果表明我国国有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是公司采取不合理多元化经营策略的动因。  相似文献   

9.
针对目前国有企业存在金融资产配置的主业“挤出效应”现象,本文从国企混改视角探讨了非国有与国有股权制衡对“脱实向虚”的影响。研究发现混改股权制衡度与金融资产配置水平之间存在U型关系,且当非国有股权占比超过国有股权占比时促进作用更加明显。中介效应检验发现,在“抑制”区间内,混改股权制衡度通过缓解代理问题降低了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在“促进”区间内,混改股权制衡度通过激化代理问题引发了金融资产配置水平的提高。另外,相比长期投资性金融资产,混改股权制衡度主要对短期投机性金融资产的影响更加敏感。当样本为央企时,混改股权制衡度与金融资产配置水平呈现线性负相关关系。当样本为地方国企时,两者仍然为U型关系。混改股权制衡度与金融资产配置之间的U型关系仅体现在商业竞争类行业中。本文的研究对混合所有制改革以及金融资产配置的理论与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王少飞  张勇 《经济问题》2023,(12):58-65
以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分析了大股东持股比例对股权质押与公司股份回购关系的影响。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会增加公司股份回购的频率和回购金额,但是大股东的持股比例会影响这一关系,随着大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加,大股东股权质押与公司回购的正相关关系会呈现先增后减的现象。按照大股东持股比例进行分组,在25分位数以下和75分位数以上的组中,大股东股权质押对股份回购的影响并不显著。进一步研究发现,大股东股权质押后的股份回购会损害公司价值,而二股东的股权质押会强化大股东股权质押与股份回购的正相关关系,并且该正相关关系在非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政府控制、终极控制人与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代理理论框架下,基于我国政府干预的制度背景,以2004-200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了终极控制人与其所控制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关系.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国有企业性质的终极控制人所控制的上市公司长期负债比例偏高.进一步区分不同行政级别的政府终极控制人进行回归,发现政府终极控制人的行政级别越低,企业长期债务比例越高.另外,通过对不同控股方式的样本公司分别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在终极控制人通过复杂组织结构方式间接控制的上市公司中,终极控制人的不同产权性质及不同行政级别对上市公司长期债务选择的影响更加显著.上述研究发现,为认识政府控制和干预对企业财务决策的影响提供了更深入的证据,进而为厘清中国转轨经济进程中的政企关系提供了新的补充证据,并对理解不同组织结构方式的上市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差异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2.
以中国沪、深两市主板披露的研发投资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基于终极产权论视角,研究终极股东超额控制如何影响公司研发投资以及上述影响在不同产权性质公司间的差异。结果表明:终极股东超额控制程度越高,代理问题越严重,就越倾向于减少高风险、长周期性质的研发投资,终极股东超额控制程度与公司研发投资显著负相关。与非国有控股公司相比,国有控股公司终极股东超额控制程度对公司研发投资的负向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3.
第一大股东对公司治理、企业业绩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65,自引:9,他引:265  
本文以 1 997年以前在中国上市的 50 8个上市公司 1 997— 2 0 0 0年 4年间的2 0 3 2个观察值为样本 ,研究了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对公司治理效力和企业业绩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发现 ,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所有权性质不同 ,其公司业绩、股权结构和治理效力也不同。第一大股东为非国家股股东的公司有着更高的企业价值和更强的盈利能力 ,在经营上更具灵活性 ,公司治理的效力更高 ,其高级管理层也面临着更多的来自企业内部和市场的监督和激励。另外 ,本文的研究还发现 ,对于不同性质的公司 ,第一大股东的变更带来的影响也有所不同 ,但基本上都是正面的。第一大股东的变更有利于公司治理效力的提高 ,有利于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管理的更加专业化。本文的研究为国有股减持和股权多元化提供了经验证据 ,论证了控制权转移市场对深化改革和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上市公司的大股东隧道输送行为一直都是监管的难点和研究的热点。基于终极控制权的分析框架,并借以上市公司的关联交易和关联债权债务,本文实证检验了中国上市公司的隧道输送行为和外资持股对其的治理效应。研究表明,绝大部分中国上市公司都被政府所终极控制;对于家族所控制的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确实可以影响到大股东的隧道输送行为,但对于政府终极控制的上市公司此效应并不明显;外资股东的存在能有效地约束家族终极控制者的隧道输送行为。  相似文献   

15.
终极控制权、审计师行业专长与盈余稳健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探讨了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和审计师行业专长对会计盈余信息稳健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终极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越大,公司的盈余信息越不稳健;相对于非行业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专长审计师审计的公司对损失的确认更及时;更重要的是发现具有行业专长的审计师能够显著抑制由于终极控制权分离所造成的会计盈余信息不稳健的行为。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稳健的会计盈余信息能够导致正面的经济后果,文章的研究结论暗示雇佣一个行业专长的会计师事务所对存在终极控制权分离的公司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system (EMS) implementation influences a firm’s value added, one of the indices of economic performance. Because it is expected that EMS implementation increases a firm’s value added through an increase in demand and an improvement in productivity, a simple model to identify how these effects influence a firm’s value added is developed and is empirically investigated using panel data for Japanese manufacturing firms in the period 1996–2007. The main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For the full sample, EMS implementation increases a firm’s value added through an increase in demand and improvement in productivity. Among these firms, however, the positive effect of the implementation through an increase in demand mainly exists for export-oriented firms. At the industry level, the effects of EMS implementation vary among different industries. These results empirically prove that there are plural paths for EMS implementation to improve a firm’s economic performance.  相似文献   

17.
基于微观企业数据对我国流通业效率与制造业绩效的关系进行的实证结果发现:流通业效率对制造业绩效整体而言发挥正向作用。更具体地,零售业对制造业产能调整发挥着积极作用,而批发业效率提升则未对制造业绩效发挥显著作用。在未来持续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应高度重视流通业对于有效反馈市场信息、调节上游生产、媒介供需匹配的先导性作用,在继续利用新技术提升零售业效率并发挥其先导性作用的同时,也应着力提升批发业效率及其引导产能资源配置、促进供需匹配的先导性潜能。  相似文献   

18.
Growth in the cash holdings of US nonfinancial corporations (NFCs) has received considerable attention in recent years. These cash holdings constitute a primary component of the growth in firm-level financial asset holdings often highlighted in analyses of the ‘financialization’ of NFCs. In this article, I use a panel of US corporations to empirically analyze two links between corporate cash holdings and the literature on financialization. First, I find a small but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cash holdings and shareholder value ideology among large corporations. I capture the growing entrenchment of shareholder ideology using average industry-level stock repurchases, to proxy for industry-level norms encouraging managers to target stock price-based indicators of firm performance. Second, I find a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 firm's cash holdings and a measure of the differential it earns between interest income and expense. Given that cash is classified with short-term marketable (and, therefore, interest-bearing) securities on firm balance sheets, this result lends empirical support to the hypothesis that traditionally nonfinancial firms are increasingly engaged in borrowing and lending for profit.  相似文献   

19.
国有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来自11个城市的证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中国工业企业的就业规模大幅度下降,许多人认为,企业改制是其主要原因。本文通过对11个城市386家企业从1995年到2001年的面板数据的研究,评估了企业改制对就业的影响。我们的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和一般印象相反,改制显著地减缓了就业的下降趋势。我们还发现,改制对企业的就业增长有持续的和递增的积极作用。即使在控制了企业的绩效、就业条件、资产结构以及改制前就业历史之后,我们仍然得到相同的结论。另外,我们还使用了倾向分值匹配基础上的差分内差分方法对我们的结果进行了验证,也得到了相似的结论。  相似文献   

20.
While models of mixed oligopoly have been analyzed within a rapidly growing literature, little is known about the mechanism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relating to partial privatization. In this paper, we endogenize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n relation to the level of privatization. We show that in the short run, an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associated with a state-owned firm reduces the output substitution among firms, and that the reduction in output substitution effect is proportional to the strength of the improvement in efficiency. Specifically, if the effect of efficiency improvement is sufficiently small, the magnitude of the improvement of social welfare is reduced. In the literature, the optimal policy in the long run is full nationalization. However, we argue that the optimal policy for a state-owned firm is partial privatization. Moreover, efficiency improvement provides the impetus for indirect entry regulation of private entr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