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徐鹤鸣 《金卡工程》2010,14(7):220-220
自首是我国刑法中一项重要的量刑制度,是惩办与宽大相结合刑事政策在刑法中的具体体现。文章对形迹可疑型自首、过失犯罪自首、共同犯罪自首的认定,单位犯罪中的自首、"双规"期间供述罪行能否成立自首以及被告人对案件事实和法律性质等进行的辩解是否影响自首的成立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
马烨雯  李晨怡 《金卡工程》2010,14(7):203-203
对自首立功的适用标准及宽严把握的度有许多不同的意见,学界争论不休。《解释》的出台解决了一些问题,但从近年司法实践看,又出现了不少新问题,另外对《解释》的理解和适用也产生了一些认识上的分歧。本文对自动投案、主动供述本人同种罪行以及自首后又立功的认定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3.
自首在绝大多数案件中都缠绕着刑事司法人员,所以其考量和认定成为司法工作人员无法逃避的现实难题.本文笔者以实践中的一则疑难案例为切入点,展开现行法关于自首的种种规定,并分析自首认定的两大要点;然后继续探究了我国目前的社会背景、政策背景对自首制度的张力与需求.最后,经过分析论证,本文以案件为归宿,得出案中被告人应当被认定具有自首的观点.  相似文献   

4.
刘兰  汤倍 《金卡工程》2010,14(2):26-27
口供补强,是指仅有被告人的口供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必须经由其他证据的补强法官才能作出有罪的判决。我国《刑事诉讼法》第46条规定的”只有被告人供述,没有其他证据的,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和处以刑罚”就体现了这一精神。  相似文献   

5.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客观行为尽管有表现为作为形式的一部分,但该行为整体经刑法评价,其基本形态仍然应认定为纯正的不作为犯.本罪的实质要件和可罚根据是有能力履行而拒不履行说明财产来源的义务,行为人既不具有"自动投案"的时间和空间,其罪行亦不具有可供述性.坚持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不存在自首的解释结论与刑法总则规定自首制度的价值取向并不相违背,而是刑法分则对总则的例外的典型适例.  相似文献   

6.
为进一步规范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的认定和处理,依法从严惩处严重职务犯罪活动,两高2009年3月12日发布了《关于办理职务犯罪案件认定自首、立功等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的意见》。根据规定,正确认定是否成立自首应当主要从投案时间对自动投案的要件加以分析和界定。  相似文献   

7.
贾亮荣 《金卡工程》2010,14(7):99-99
关于我国现行刑法中"准自首"的规定,学者们对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仅从"准自首"的适用对象对"准自首"进行探讨,以期对我国"准自首"制度的完善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8.
许念 《金卡工程》2010,14(8):147-147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具有相同的诉讼价值。  相似文献   

9.
许念 《金卡工程》2010,14(7):89-89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条规定:"第二审人民法院审判被告人或者他的代理人、辩护人、近亲属上诉的案件,不得加重被告人的刑罚。"这是我国《刑事诉讼法》关于上诉不加刑原则的规定,与大陆法系国家"禁止不利变更"原则具有相同的诉讼价值。  相似文献   

10.
于子浩 《中国外资》2009,(14):191-192
所谓司法人性化,就是公安、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从而使之认罪伏法,改过自新。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建设和保障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应注重人文关怀,减少对立情绪,其次,应该坚持缓刑帮教,强化审判延伸。我国法律规定如果罪犯是在劳动中伤亡的,则应参照工伤待遇处理。法律没有规定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行政拘留人员,被司法拘留人员伤亡如何处理。但不排除国家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与一定的补偿。这次地震地区有很多看守所,监狱等也遭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包括羁押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但此次地震实属罕见,处理程序上也无先例可循。  相似文献   

11.
陈文 《金卡工程》2009,13(10):50-50
自首制度能使犯罪的人主动承担刑事责任,使侦查、起诉和审判的投入都大大减少,从而节约了成本,提高了效益,符合刑罚的经济性原则.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识一般自首行为(此类案件较多),特别是准备把握"自动投案"和"如实供述"对于积极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所谓司法人性化,就是公安、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贯彻尊重和保障人权的理念和精神,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服刑犯最大限度地体现人文关怀,使其合法权益切实得到尊重和保护,从而使之认罪伏法,悔过自新.法律不仅是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而且是建设和保障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在司法实践中,首先应注重人文关怀,减少对立情绪.其次,应该坚持缓刑帮教,强化审判延伸.我国法律规定如果罪犯是在劳动中伤亡的,则应参照工伤待遇处理.法律没有规定刑事犯罪嫌疑人或者被行政拘留人员、被司法拘留人员伤亡如何处理.但不排除国家可从人道主义出发给与一定的补偿.这次地震地区有很多看守所、监狱等也遭毁灭性破坏,造成了包括羁押人员在内的大量人员伤亡.但此次地震实属罕见,处理程序上也无先例可循.  相似文献   

13.
我国<证券法>对市场操纵认定的规定,主要集中在<证券法>第71条中.该条主要采取列举式对操纵行为的类型作了规定,同时也预设了一些认定市场操纵的条件.由于我国是成文法国家,行政和司法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必须严格依照法律规定审裁断案,不允许超越或篡改法律,因此对<证券法>市场操纵规范的解读实际上就关系到我国司法和行政执法过程中对市场操纵的具体认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韩斌  陈彦婷 《海南金融》2010,(12):54-55
我国《合同法》第五十二条规定了5种合同无效的情形,其中"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属于情形之一。从字面理解,只要是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合同就无效,但在司法审判中,许多行为或合同内容明显违反了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但并没有因此被判决无效。是否"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合同就无效呢?本文结合《合同法》立法宗旨、司法解释、司法审判适用等情形就如何正确适用该法律条文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二条规定用人单位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应支付双倍工资。在促使用人单位规范用工,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同时,由于相关规范不尽明确、配套规定不完善,加之个人理解的不同,导致了司法实践中对"未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双倍工资差额"问题适用法律上的复杂性。双倍工资差额性质"双倍工资差额"是司法实践中的叫法,并非严谨的法律概念。  相似文献   

16.
从我国法律体系基本法律部门的角度,可以把具有税收司法保障功用的法律规范,大略分为以下几类:一、税收民事司法保障制度1、税收优先权司法保障制度。关于税收优先权,《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以下简称《税收征管法》)第45条规定:"税务机关征收税款,税收优先于无担保债权,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纳  相似文献   

17.
2004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lt;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gt;有关信用卡规定的解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司法实践中遇到的情况,讨论了《刑法》规定的“信用卡”的含义。其解释如下:《刑法》规定的“信用卡”,是指由商业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发行的具有消费支付、信用贷款、转账结算、存取现金等全部功能或者部分功能的电子支付卡。该解释明确了《刑法》中“信用卡”的含义,统一了司法机关对信用卡类犯罪的认定和惩处标准,加强了对银行卡类犯罪的打击力度。  相似文献   

18.
冯海 《金卡工程》2010,14(7):52-53
2010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侵权责任法》将正式实施,这部从制定之初就备受关注的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法律必将为中国社会的法治进程起到促进作用。隐私权等一些法律概念均被首次正式写入法律,私权将得到进一步保障。其中第17条有关于"因同一侵权行为造成多人死亡的,可以以相同数额确定死亡赔偿金"的规定令人耳目一新,将彻底改变长期司法实践中存在的"同命不同价"的现象。  相似文献   

19.
白晶 《金卡工程》2009,13(12):167-167
本文从司法实践中的一个真实案例入手,针对实践中存在对《合同法》五十二条第(五)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之合同无效的理解存在的问题,提出笔者的一些看法,以求抛砖引玉,达到指导实践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四)》将《刑法》第180条第4款规定为利用未公开信息交易罪。但该款规定的犯罪对象其他未公开的信息属于我国《证券法》规定的内幕信息的一种,即对该公司证券的市场价格有重大影响的尚未公开的信息。这种信息在其他国家与地区也是作为内幕信息认定的。对于违反我国《刑法》第180条第4款规定的行为,我们可以按照内幕交易罪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