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小康社会已经成为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社会标志。小康社会是一个综合、动态、整体的概述。构建一套“三层叠加、逐渐收敛、规范权重、统一排序”的科学的统计指标体系,有利于对小康社会的进程进行全面地测度和反映。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和谐社会的概念以及时代意涵入手,通过建立评价社会和谐程度的统计指标体系,以浙江省的社会情况为个例,利用多元统计中的因子分析法找出浙江省影响社会和谐的主要因子,借助SPSS统计软件对主要因子展开定量和定性分析,指出提高社会和谐程度的关键因素,从而为浙江省建设和谐社会提供理论依据,对全国其他地区也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建立反映社会明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是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需要。从对全面小康社会含义的理解来看,与其相对应的“社会明”宜理解为广义的明,即包括物质明、精神明、制度明与生态明在内的所有明,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之和。反映社会明发展程度的指标体系包括四个方面共三十八项指标。  相似文献   

4.
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任务。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体现在: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促进人内在精神的和谐、促进入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5.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高校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在推进社会和谐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当前,从社会环境和从校园内部因素来看,高校和谐校园建设面临诸多的问题,对高校的和谐稳定局面形成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十六大建立“全面小康”社会的提出,实际上是又一个承上启下的近期目标。中央关于全面小康社会的宏观指标是引领我们迈向全面小康社会的方向,是全面小康社会轮廓的勾画,使我们开展全面小康社会的研究以及指标体系的构建成为可能。过去16项小康社会的指标,其中在经济方面和物质方面的指标很多,而对人们的文化和精神需求考虑的相对较少。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指标体系的设定,就必须进行更全面的思考、斟酌,对过去的遗漏进行完善和充实。  相似文献   

7.
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两型社会"建设不能忽视农村地区。但是,中国农村具有自身特点,不能完全沿用城市"两型社会"建设的做法。通过对比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文章构建了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用于分析农村地区"两型社会"建设的差距和问题。  相似文献   

8.
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方法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从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与衡量的基本标准界定入手,对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综合评价构面、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评价方法等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一个包括10大评价构面、54个评价指标在内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的评价模式。  相似文献   

9.
“小康社会”是一个让中国大众很容易理解的生活质量状态,如何用量化指标描绘“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这一新目标,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根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涵及其目标确定的原则,评价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基本包括经济、社会、环境和制度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0.
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已经成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在和谐社会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与社会良性互动,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良好的企业文化是建设和谐企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证。企业应从确定价值观念、宣传和谐文化理念、建立相应的制度和机构、加强职工文化队伍建设等方面来进行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1.
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大学承担着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当代大学生的"无家可归"造成了作为承载着社会文化因子的个体之于整体社会文明的归属感缺乏,使建设和谐文化的社会主体缺位。为此,大学建设和谐文化应全面加强大学生归属感教育,即以大学精神文化建设为核心,充分突显大学生主体价值;以大学行为文化建设为主体,充分彰显大学生主体精神;以大学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充分张扬大学生的主体个性;以大学环境文化建设为载体,实现大学生的"诗意栖居",培育具有和谐精神的社会主体。  相似文献   

12.
共建共享是和谐社会的根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在现阶段的具体体现。新时期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分配不公、收入差距过大;解决这一问题根本在于制度设计、在于冲破体制机制性障碍。不仅高度关注民生,而且全面、系统地提出改善民生的理念、政策取向和具体、明确的工作部署,是党的十七大的历史性贡献。它标志着我国正在进入一个全面改善民生、共享发展成果的新时代,标志着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正在进入一个根基更加坚实、更加牢固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科学发展观对高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高校应当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重新审视德育工作,赋予德育工作新的内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明确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化德育为先意识,创新高校德育建设的内容和手段,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造就和培育具有良好道德风尚的大学生群体,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根基。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个重大命题和战略任务。这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也深刻阐明了新时期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对于我党进一步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将发挥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劳动关系的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微观基础和必然要求。然而,中国现阶段却存在“强资本”与“弱劳动”导致的劳动关系扭曲。“资强劳弱”的劳资关系,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危害。为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劳资关系,必须弱化劳动力过剩的程度,加强劳动者的组织建设,强化劳动者的权益保护,构建企业利益共享机制。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当前群众体育的现状及不能适应建设"和谐社会"要求的具体问题,从而推出了"以人为本"体育观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这一论点,进而从国家政策和职能部门的角度以及政府引导和群众参与的"互动"角度,指出发展"以人为本"群众体育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相似文献   

17.
统筹城乡发展之所以在“五个统筹”中位居首位,是由于我国的特殊国情所决定。我国建设和谐社会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只有将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新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战略,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长治久安。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设在重庆和成都市,是我国改革推进模式的重大转变,标志着西部地区已具备进行先试先行的条件和能力。  相似文献   

18.
从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到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生态俨然成为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和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本文以当代构建和谐社会和生态文明背景下的高职教育体系为目标,以人为本,从学生个体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努力搭建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融通的平台,积极打造"校企共生态"校园文化,推进高职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学说已成为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最高表达.理论界有责任也有义务向人民群众解释推介这一学说。深刻认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从理论上进行全面系统地研究。“和谐”与“社会”,“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和谐社会”的价值追求与“社会和谐”的可行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层进的逻辑关联。“和谐社会”与“社会和谐”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