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字是中国人发明的,后传入日本。这就决定了两国文字之间根深蒂固的必然联系,进而也为中国人学习日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可是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许多初学日语的学生在阅读时常常望文生义,根据中国人的语言习惯来解读日语中的汉字。因此,在日语学习中走了不少弯路。笔者在这里不准备过多地强调中国人学习日语的优势,而在这里要费些笔墨谈一谈的是相同的日语汉字与汉语汉字的意思区别。为了加以区分,现对两国的汉字做一下命名,即将汉语汉字仍称为“汉字”,将日语汉字称为“漢字”。  相似文献   

2.
日语中省略现象背后的文化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省略是人类自然语言中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现代日语中的省略现象,则较其他语言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日语中频繁地使用省略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日本的文化紧密相连。从心有灵犀、美学观念、少言为贵、集团意识四方面分析了日语中省略背后的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3.
孙哲 《商周刊》2015,(7):58-61
我们千万要明白美国这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重要到中国跟别的国家打交道的时候,背后也都有美国的影子在出现。比如中国跟日本打交道,其实不仅仅是跟日本在下棋,因为日本背后还有美国这个棋手。美国是一个全能棋手,你必须跟他在各个角落下棋。我们回避不了美国。中国离全面赶超美国还差得远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上确实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是,中国是不是能全面超越美国呢?要做这样的分析,总得有几个参考指标才行。我在研究这个问题的时候,定了以下五个指标:第一个指标是经济总量的规模。如果单以经济总量算,我们可能跟美国相当  相似文献   

4.
石云平 《经济论坛》2001,(12):34-34
日本人有自己独特的谈判方式。有人认为日本人是很难对付的谈判对象;但是,如果了解了日本人谈判风格中的文化因素,并熟悉他们的社交和商务习惯,在与日本人谈判过程中,就会减少困难,这对促成谈判的成功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5.
众所周知,在日语的诸要素中词汇是最活跃,最易发生变化的部分,日本生活的各种变化都先由词汇反映出来.在繁杂的语言现象中,我们要关注使那些使用特殊语言的人们,年轻人用语就是这样的特殊语言.年轻人由于社会环境、心理等要素的交错影响,逐渐形成了年轻人用语.他们根据自己的语言,打破正规的语言表达方式,使用大量特殊语言,特别是在表达方法中夸张着他们的个性.本文从日本年轻人用语表现形式简单说明了四个类型,举些例子做了简要说明,对年轻人用语进行大概的总结,从而使我们对日本年轻人用语有个了解.  相似文献   

6.
一、人员要精。一是要有可靠的政治素质,能正确执行党的干部政策;二是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精通和熟悉干部人事工作程序及要求;三是要在干部中有很高的威信,品格高尚,具有很好的组织代表性。二、座谈要广。要和考察对象的领导谈,和他的同级干部谈,更要和他的下级及相关单位同志谈。尤其是对一些有争议的干部,更要大范围地了解,切忌一知半解,或主观推测,更不能偏听偏信。三、谈话要巧。首先是亮明态度。谈话前可适当将考察意图、谈话要求、重点内容向被谈话人交待,使其有所准备。其次是保护清醒头脑。谈话时不能随意流露自己的观…  相似文献   

7.
在日语学习中我们最初面对的问题就是日本人的姓氏问题。日本是由许多岛屿组合而成的发达国家,土地狭长,人口不多,但却拥有为数不少的千奇百怪的姓氏。日本是受汉文化影响而用汉字取姓的国家。然而,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对日本人姓氏的了解并不能用传统的中国思想去概括。在古代汉文化传入日本之前,日本人自己的文化思想已有了雏行,之后与汉文化相融合,便形成了现有的日本文化。在这种影响下日本人的姓氏文化更为复杂。本文试从日本人姓氏的由来、类型以及日本人姓氏的特点三个方面入手,浅谈日本人的姓氏文化。  相似文献   

8.
杜琴 《经济研究导刊》2009,(13):223-224
人称代词在任何一种语言中都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尽管如此,比较日语人称代词和英语、汉语人称代词的使用情况,可以明显的发现日语人称代词的使用频率远远要低于他们。其实日语中的人称代词就数量上而言绝不在少数,但是实际使用上却经常出现省略甚至是零称呼的现象。  相似文献   

9.
语言和文化本是一体,了解了文化才能有效地学习语言,学习语言离不开文化的学习,二者缺一不可.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经济师》2013,(3)
日语是世界上发展变化最快的语言之一,这种快速的演变,蕴含着诸多的因素,文化背景是诸多因素中的有力因素,几千年的语言实践活动,造就了日语的形成和不断完善。语言和文化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学习一门外语的过程中,不管用哪种方法教或学,都要深层次地了解这门语言的文化底蕴,这对我们学习这门语言有很必要的帮助和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大学日语学习者众多,日语教育事业不断发展。但学生在日常交际及书面表达中出现的问题较多,综合表现能力差,不能适应社会及市场对日语的需要。通过了解中国大学日语教育的现状,分析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并与日语母语国日本的相关情况对比,说明将"日本語表現法"导入大学日语教育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2.
胡可 《经济纵横》2006,(12):40-43
日本三洋公司深圳某子公司的人事课长孙彤彤碰到了一个极其棘手的难题,日本籍的总经理在深夜跑到工厂巡查,发现保安居然趴在桌子上呼呼大睡。盛怒之下,粗鲁地掀翻了桌子,把保安吓醒,然后用日语叽哩呱啦地骂了一通。偏偏这个保安是军人转业,对日本人格外反感,睡眼惺松的他激愤之下,左一句日本猪,右一句日本狗地对骂起来,他寻思反正日本人呼不懂。[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日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教学,更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日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文章就如何在《日本概况》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4.
十年前,甚至是五年前,如果有人问一个企业的HR(那个时候可能应该还是叫人事经理),你在工作时会和哪些外部机构打交道呢?可能你不能马上回答出来,在一番努力思考后,你可能会说:在招聘的时候,一般去高校或人才中心,存放人事档案的时候会去人才中心,与员工发生劳资纠纷时要去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  相似文献   

15.
林晓露 《经济研究导刊》2011,(7):264-265,315
"品"字有多种含义,其中王力(1958)曾在其著作中指出",物品"意的"品"字源于日语。梳理汉语"品"字的发展可以发现,汉语"品"字曾经表示过"物品"意,且对日语"品"字的意义、读音、词性等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其中,日语"品"字的"物品"意与词尾用法也在此基础上逐渐演变过来。后来,在日本翻译西洋语言时,日语"品"字被选用为"某一种类物品"的最佳译语,然后重新回归到汉语中影响汉语"品"字。可见",品"字在汉日两国语言历史的发展中具有鲜明的特色,是中日词汇相互渗透的重要一例。  相似文献   

16.
杜艳 《当代经济》2007,(10):121-122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一部分.日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文字教学,更应该包括文化教学.语言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使之能够运用非母语的语言同外国人进行顺畅无碍的交流和沟通.因此,在日语教育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不可少的.文章就如何在《日本概况》课中培养学生的社会文化能力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朝晖 《开放时代》2005,2(6):134-139
日本人的语言表达忌明了、喜暧昧。日语中有很多含义模糊的表达,而且日本人也喜欢使用具有模糊功能的词语,日本人的这种表述习惯时常会引起跨文化交际的误读。不可否认,语言背后隐藏着人们的处世哲学和行为价值观念。通过分析这些文化因素,可以看出日本人使用模糊表达与日本人崇尚“以和为贵”、强调集团观念的文化传统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18.
梁实 《经济研究导刊》2010,(16):234-235
日语谚语作为日本人民智慧的结晶,在日语语言中发挥着文化栽体的作用,它为我们讲述大和民族长久以来的自然生存环境、生活劳作方式、社会历史进程、思维意识形态、知识文化构成等情况,使各个层面信息生动形象地跃然于眼前.  相似文献   

19.
数据驱动学习符合"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它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主动从真实的语言事实中观察、概括和归纳语言规律。这一学习方法的关键在于学生通过分析语料库提供的语言事实对词汇、语法以及规则进行推理和习得。笔者认为这样的学习能够改变传统的基础日语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分析力、推断力。而由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开发的BCCWJ语料库内容涵盖各个领域,可以帮助日语学习者了解日语语言实际的使用情况,能够提供大量的语言事实供学生观察、分析。本文将介绍BCCWJ语料库的现状,分析基于语料库的数据驱动学习运用于基础日语教学的必要性,并同时介绍其具体教学实践情况。  相似文献   

20.
葛博士诊所     
《信息经济与技术》2005,19(3):24-27
我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经常要与日本友人通信,可是买来的电脑和单位的电脑都没有日语输入法.有些软件号称能够输入日文,可是只能一个字一个字输入.很麻烦,不知道有没有好的日语输入法?购买或者下载都可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