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21世纪城市与土地利用优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城市是根据它的服务需求而诞生的。城市,特别是大城市,能最有效地利用土地等各项资源;能限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有更好的教育、卫生和社会设施;是政治、金融和管理权力的所在地;能提供多种服务;能承受大量的人口,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更高的收入。阐述城市是国家的希望和象征,城市规模和人口不能人为地控制之后,论述了21世纪城市的特征,最后对我国大城市效益和土地利用作了分析。分析表明城市规模越大,人口密度越大,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越高,单位面积土地承载人口越多,土地利用更为有效;我国城市市区面积远大于建成区面积,现有城市土地远未得到有效利用;城市市区人均GDP相差较大,尚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我国西部地区特大、大城市和中、小城市以及建制镇比例失调,特大和大城市过少,只有把大城市搞好,才能带动中、小城市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规模、社会保障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CHIP2008数据,采用Ivprobit与probit模型对比分析了不同城市规模下社会保障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城市规模与市民化意愿之间呈现正U型关系,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呈现出"两头大,中间小"的局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对大城市和小城市具有较大的需求空间,中等规模城市不明显;(2)城乡社保对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影响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城市社保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而农村社保则表现为显著的负面作用。积极实施以小城市为依托的"就地城镇化"、推动大城市的户籍改革和城乡社保一体化可能是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有效解决之策。  相似文献   

3.
新政     
<正>国务院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11月21日,国务院印发《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明确了新的城市规模划分标准:根据常住人口分为五类七档。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下的城市为小城市,其中20万以上5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小城市,2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小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万以上100万以下的城市为中等城市;城区常住人口1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大城市,其中300万以上5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Ⅰ型大城市,100万以上300万以下的城市为Ⅱ型大城市;城区常住人口500万以上1000万  相似文献   

4.
关于城市规模,我国学术界有几种说法:有的主张发展小城镇,有的主张发展大城市,有的主张发展中等城市,有的则主张发展中等偏下的小城市。综其思想,对城市体系及规模的研究大都停留在经验判断的基础上,凭经验得出应该发展某级城市,然后用该级别城市的优越性去支持其所作的判断。这里,笔者拟以克里斯塔勒和廖什的等级——规模数据系列对我国城市体系予以验证。克里斯塔勒认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那么各种等级的城市都会有,等级愈高数量愈少,  相似文献   

5.
国外“工业下移”的实践及其对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和人口高度集中于大城市而农村局部地区衰退或发展滞后的城乡经济发展失衡的现象,在不同国家的历史和现实中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却较为普遍.外国的经验是通过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向小城市(镇)的扩散来实现城乡的均衡发展.二战后,发达国家大城市的工业和人口自发流向小城市(镇),拉美国家政府对农村落后地区的开发和社会资本的跟进,亚洲日、韩等国政府主导下的"工业下移",均取得了重大的经济社会效果.我国的城乡差距和"回波效应"的现实与实现全面现代化的目标相悖,因此,借鉴外国的经验,通过"工业下移"来加速新农村建设可能是实现城乡均衡发展和全面现代化的一条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康巴什新区城市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目的:中国众多城市为谋求更大发展空间而建设城市新区,而西部地区城市产业与其经济发展实际存在很多问题,本文以内蒙古康巴什新区为例,分析其现状和存在问题,为引导中西部城市健康发展寻找合理对策。研究方法:实地调查、数据案例分析、ArcGIS制图等。研究结果:康巴什新区存在第二产业竞争力弱、产业集聚效益较低、房地产业发展不平衡、城市吸引人口能力弱等问题。研究结论:康巴什新区应以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业为核心,以产城融合为方向,吸引和培育新型产业,因地制宜完善产业结构,推进物流园区、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增加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投入、强化高等职业教育与产学研结合;加强与西部能源经济区城市间产业衔接,发挥系统协调功能,增强辐射带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长江上游经济带主要包括重庆、四川、云南、贵州、青海等35个城市,其中包括两个大城市、16个中等城市和17个小城市.我们从它所处的地理位置可见其重要地位,但其发展的根本要素--人力资本正成为发展的瓶颈.本文采用国家《"十五"西部大开发总体规划》中对长江上游经济带的界定,即长江上游经济带由四川和重庆构成,来分析长江上游经济带人力资本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8.
针对不同规模城市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土地利用情况及发展差距问题,运用Super-SBM模型、空间自相关及空间收敛性方法,对2008—2019年不同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及其收敛性开展研究。结果表明:(1)全国、大城市和小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特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出现小幅度的下降,且土地利用效率并不存在严格的规模等级递增效应;(2)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土地利用效率的空间集聚效应在增强;(3)各规模城市土地利用效率均表现出较明显的β收敛,考虑空间因素及政府干预、经济发展等控制变量有利于促进收敛速度的提高。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差异化的土地利用调控政策提供参考,以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9.
[目的]规模巨大的农村人口流动是中国城镇化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而其定居地点的选择是新型城镇化的基础。[方法]文章以安徽省3个典型区域为研究对象,基于6个不同类型的村庄和540户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Arcgis三维可视化和SPSS回归分析研究了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的时空路径及定居意愿。[结果](1)安徽省农村人口的流动模式已形成较显著的差异性,皖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稳定型,空间选择集中于周边大城市,但分散性显著;(2)皖中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稳定型,空间选择形成合肥市和长三角2个中心聚集区;(3)皖南地区的农村人口流动属于逐步开拓型,空间选择以省外为主,集中于上海市、浙江等区域,近年人口回流趋势明显。[结论]安徽省农村人口定居意愿选择依次是村庄、县城(城市)、省会城市、乡镇和省外城市,影响农村人口定居意愿的因素为年龄、子女上学地点、村庄产业类型、村庄设施配套、村庄景观风貌。建议加强县城(城市)、乡镇的城镇化建设,承载农村人口的就业、教育、医疗等需求,县城(城市)、乡镇将成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0.
走出具有首都特点的超大城市乡村振兴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北京是首都,也是人口超2000万的超大城市,除了具备"大城市、小农业""大京郊、小城区"的空间特点外,还具有显著的首都"四个中心"城市战略定位、超大城市发展规模、疏解非首都功能政策导向、首善之区高标准要求等鲜明特点.推进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紧扣首都特点,实现乡村振兴战略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有机结合起来,走出一条具有首都...  相似文献   

11.
潘迎春 《水利经济》2012,30(4):16-18
为使水利防洪工程项目的经济评价更趋客观合理,需要对城市防洪工程所带来的土地增值效益进行量化研究。分析在有、无防洪工程情况下土地价值的差异,建立了防洪工程对土地价值的增值效益模型。以钱塘江标准海塘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水利工程为例,应用该模型分析防洪工程对该区域土地增值效益的作用,结果表明,钱塘江标准堤塘工程的建设对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土地具有增值作用,开发区土地增值总效益达23.11亿元。  相似文献   

12.
随着旅游业的飞速发展以及旅游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旅游业竞争力成为衡量区域旅游业是否发达的关键性指标。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竞争力水平的提高不仅对本区经济发展至关重要,对山东旅游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产业战略、管理体制和业内竞争、政府政策以及机遇六方面对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竞争力进行定性分析,并提出蓝色经济区旅游业竞争力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13.
在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下,结合《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具体要求,从福建省丰富的中药材资源与稳健发展的中药材种植(养殖)业、福建省日益规范的中药制造业、福建省日益繁荣的中药流通产业、台湾地区规范的中药制造业、台湾地区稳定的中药产品海外销售市场、台湾地区对大陆中药材原料的依赖性等方面介绍了闽台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概况;进行SWOT矩阵分析,指出闽台中药材产业合作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挑战之所在;并据此提出促进闽台中药材产业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念、方法和发展机制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提供了思路借鉴。《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之间在地域边界、功能属性等五个方面存在紧密关联。基于此,论文从主体功能区的视角,对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机制问题进行了探析,提出了在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发展过程中要实现与主体功能区战略的理念对接、体制机制对接及绩效考核、业绩评价体系对接,以促进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可续发展和率先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是指因城市在一国地域分布中的差异而在经济运行中产生的收益。一般分为城市区位级差效益、城市功能级差效益和城市规模级差效益等三部分。本文对我国城市土地宏观级差效益做出了定量分析。并根据分析结果,对我国目前阶段的一些城市经济发展问题,如土地的集约利用、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发展战略等做了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王保乾  刘畅 《水利经济》2020,38(5):17-23
在构建水资源福利绩效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投入导向型的超效率DEA-CCR模型,测算了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的水资源福利绩效;利用Malmquist指数对水资源福利绩效进行解构,测算各驱动因素的贡献率,并采用面板Tobit回归模型检验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2008—2017年,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处于有效状态,技术进步与创新是推动水资源福利绩效提高的主要因素;地区间差异呈"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的态势;产业结构、经济外向性、城市绿化、技术进步、政府环境规制效果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福利绩效均有一定影响,但是各因素影响方向、影响力度与显著性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7.
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心城市的发展与变迁往往反映了区域整体的发展水平,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是长江经济带发展的重要推动地域;选取2006年全国、长江经济带以及上海、南京、武汉、重庆、成都进行数理分析,找出长江经济带及5个中心城市现阶段发展状况和差距,提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在整体上应以适当协调为主旨,着重壮大中部"武汉城市圈"和西部"渝蓉经济圈"两个增长极的实力,以此带动我国中、西部发展和城乡统筹建设。  相似文献   

18.
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的环境伦理价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海洋战略为背景,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现代海洋特色经济区为基础,以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环境建设为重点,深入分析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有着重要的现实环境伦理价值和长远环境伦理价值,促使人们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放在同等重要地位,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为国家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示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9.
持续增长的CO2的排放已经对全球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降低CO2的排放是世界各国关心的一个焦点问题.就城市空间结构而言,有关研究表明空间结构对城市的碳排放和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锁定作用.我国城市空间结构正面临新的调整,如何建构更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空间结构需要深入研究探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技术的进步能够直接有效地...  相似文献   

20.
定西地区城镇体系空间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镇是人口和经济的聚集地,区域城镇体系在一定时空条件下呈现分形特征;利用豪斯道夫维(Hansdorff)和聚集维数(Aggregation dimension)对定西地区城镇体系进行了空间分形研究,并测算了相应的分维数,证明该区域城镇体系也具有空间分形特征,存在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松散,城镇首位度高,各城镇间联系不肾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