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发展既是当前影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也是提升制造业效率的有效手段。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基础要素投入、智能化服务应用水平和智能化效益等多指标维度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水平测度体系,基于29个省级地区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进行基准检验和稳健性检验。研究表明,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对制造业效率有正向促进作用。因此,为提升制造业效率,要推进生产性服务业智能化的服务普及与应用,同时应加强智能化人才建设,借助产学研结合和高校科研机构的力量,着力培养前沿的专业型智能化人才,从而助力制造业效率提升。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河北省2007~2010年的面板数据,对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效率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文章首先应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法构建了反映地区制造业效率的评价指标。然后利用该效率指标以及生产性服务业分部门的指标数据建立面板模型,探索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河北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业效率水平的提升,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较能发挥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本文将从产业关联效应的视角研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变化的影响及作用机理。通过对生产性服务业FDI中的5个子行业、我国制造业中的15个子行业2003—2011年数据的分析发现:生产性服务业FDI对我国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并不强。分行业看,金融业FDI通过前向关联效应、后向关联效应进而提升制造业效率的作用较大,且两种效应均呈上升趋势;租赁和商业服务业FDI的前、后向关联效应也较强,但两者均呈下降趋势;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等行业的关联效应则不强。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影响我国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理论假说,并利用我国工业企业数据库与28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数据的匹配样本集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我国制造业生产效率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越高的地区,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提升越明显;相比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程度最高,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制造业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相比低生产率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高生产率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更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对劳动密集型企业和资本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十分明显,但对技术密集型企业生产效率的促进作用尚未体现。  相似文献   

5.
运用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库(WIOD)的数据,实证检验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影响以及创新型人力资本对该影响的偏效应。研究发现:现阶段中国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投入服务化水平的提升具有积极显著的非线性影响,且对于不同程度的创新型人力资本来说,这种积极作用存在差别,即存在创新型人力资本的“门限效应”。从偏效应看,创新型人力资本削弱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的积极影响。从生产性服务业行业特征异质性看,低中技术型的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服务化水平提升的积极作用更显著,且在不同技术特征的生产性服务业中,创新型人力资本效应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6.
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二者的关系受到一系列东道国区域发展因素的影响。从区域交通发展水平对二者关系的影响视角出发,利用2006~2015年中国21个省级单位的面板数据对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门槛效应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作用因区域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的区间效应,表现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较低时,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当交通基础设施水平突破门槛值后,生产性服务业FDI对制造业效率的促进作用显著变强。此外,考虑到区域差异性后发现,各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平对二者关系的影响强度具有明显差异,西部地区通过改善交通基础设施水平从而提升二者正向关系的幅度最大,中部地区最小,东部地区居中。  相似文献   

7.
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双重差分法系统地分析生产性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不同生产性服务业细分行业的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存在异质性,信息服务业、商业服务业、科技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提高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运输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具有轻微的抑制作用,金融服务业开放对制造业创新质量的影响不明显。就企业所有制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够提升民营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但轻微抑制了国有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而对外资企业创新质量的提升不明显。此外,相较于非出口企业,生产性服务业开放能对出口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质量产生更大的影响。鉴于此,可以通过降低服务贸易壁垒、有针对性地扩大生产性服务业开放、注重使用高技术生产性服务要素等措施提升制造业创新质量。  相似文献   

8.
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先进制造业的发展可以带动生产性服务业水平的不断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又会进一步增强先进制造业的竞争力。山东省是国内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生产性服务业又是山东省转方式调结构的先行产业,两者的融合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世界服务型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制造业经济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作为现代产业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与竞争力提升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福建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理位置优越且发展迅速,具有较强的制造业发展潜力。本文运用耦合度模型探讨了福建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耦合协调关系,并提出了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融资租赁业是重要的生产性服务业,但是上海融资租赁业和北京、天津存在差距,这与上海国际性大都市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极不相称.上海具备发展融资租赁业的强大优势,包括具有强大的制造业产业发展基础,高新技术、基础设施对融资租赁有强大需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具有强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的集聚效应,因此有必要采取对策措施克服种种障碍,大力发展融资租赁业,提升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1.
文章首先综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融合发展的相关文献,然后从产业关联效应、逆向技术溢出效应和规模经济效应三个方面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Outwar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O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影响机制,最后运用2012—2021年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OFDI与中国制造业出口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且各细分行业OFDI影响制造业出口的差异性明显。因此,应充分发挥生产性服务业OFDI对中国制造业出口的促进作用,全局性规划生产性服务业OFDI,制定促进制造业出口的产业扶持政策,提高人力资本质量,从而促进中国制造业出口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为带动环渤海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天津滨海新区必须积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本文从提升新区竞争力、提升新区产业能级和增强新区自主创新能力、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顺应国际服务产业转移趋势等方面分析了滨海新区必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由之路。注重对制造业分离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战略与思路的研究,对于推进制造业主辅分离,加速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必要而又急迫。  相似文献   

14.
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向生产性企业或组织的生产活动提供生产性服务的一类国民经济产业,具体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五产业。生产性服务业作为高附加值产业之一,已成为改善国民经济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的重要突破口。然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对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不能给予相应的支持与动力,甚至还会影响制造业的进一步发展。内蒙古财经大学商务学院副教授王雪瑞博士所著的《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研究——基于空间计量的实证》一书,从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演进、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与集聚效应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经济增长效应等三个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探索。  相似文献   

15.
根据江苏省1989-2009年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江苏省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货物贸易的长期和短期的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并建立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结果显示它们之间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和短期的修正效应。制造业的发展带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货物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相对于货物贸易,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没有完全显现,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促进与制造业的有机融合具有非常重要的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6.
2005年以来,国家"十一五和"十二五"规划都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并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天津市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为天津发展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指明了方向。本文首先指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随后分析了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本情况、特点和问题,并就如何促进天津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依据2004-2016年全国32个省直辖市和286个地级市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显示,外资引入和制造业就业都对全国生产性服务业具有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外资引入通过制造业就业对全国及各细分生产性服务业均产生了间接正向的就业效应.并且,外资引入对交通运输和仓储业、租赁业和商务服务业这类资金密集型的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效应是积极的,而对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业和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的就业具有抑制效应,对房地产业就业效应不显著.产业结构优化也对生产性服务业就业具有积极作用,城市人口规模和工资水平对生产性服务业具有基础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8.
余泳泽  刘大勇  宣烨 《金融研究》2016,428(2):23-36
本文利用全国230个城市数据,以经济地理距离作为空间权重矩阵,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及衰减边界。实证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空间聚集对制造业生产效率提升的空间外溢效应表现较为明显,并且这种空间外溢效应会存在具有空间衰减特征的地理边界,在200公里以内为空间外溢的密集区域,500公里为空间外溢的“半衰”距离,省界对空间外溢效应的发挥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9.
黄祖宇 《中国外资》2013,(16):238-239
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互动关系,本文以江苏为例,介绍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共同发展的内在互动融合关系,通过运用产业关联性分析和最小二乘法(OLS),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相影响机理。针对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之间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建议,实现江苏省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广东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的讨论,运用Moran指数及空间计量模型,从整体和细分行业角度出发,实证分析2008-2015年间广东21个城市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地域间的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生产性服务业总体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但各细分行业的贡献率有所区别,其中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为突出。根据近邻效应及细分行业影响程度的差异化,提出关注经济要素的空间联动效应;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结构层次等建议,以推进区域经济持续发展及整体竞争力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