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胡利琴  常月  陈锐  黄琨 《保险研究》2017,(10):29-41
基于机构关联的视角,运用TVP VAR模型和网络模型详细探讨了不同时期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效应和系统性重要机构。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动态演进性,其从发展初期银信单一渠道模式逐步演变为银行、信托、证券、保险以及互联网金融多机构合作的多渠道并存模式,机构之间关联性不断增强,风险传染效应显著。同时,我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系统性重要机构在不同阶段下有所不同。因此,为防范影子银行系统性风险,应加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动态性和实时性,对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采取“穿透式”监管,并对系统性重要机构进行针对性监管和差异化监管。考虑到我国影子银行机构之间的高度关联性,还应明确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职能范围,加强监管的协调合作。  相似文献   

2.
罗玮 《时代金融》2014,(11):101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和银行业整规模的扩大,影子银行的潜在风险监管问题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从阐述影子银行潜在风险监管问题入手,对影子银行潜在风险监管对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利率市场化会促进我国影子银行业务的创新,从而使本身风险很大的影子银行体系面临更多新风险。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影子银行将面临更大的业务转型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及监管风险。建立影子银行与商业银行间的防火墙制度、营造公平的市场环境、建立影子银行自身的市场风险应对机制、加大流动性管理和监管力度是对影子银行以上风险的有效防范。  相似文献   

4.
2007年金融危机的爆发,引发了关于影子银行体系的风险及其监管的广泛讨论。由于大量利用财务杠杆举债经营并长期处于监管真空,影子银行超常规的发展最终引发了系统性金融危机。本文从流动性风险的角度出发,基于流动性保险模型,具体分析了影子银行体系潜在的挤兑风险及其监管问题。同时还结合国际社会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举措以及中国的具体实际,提出了完善我国影子银行监管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107号文件,对中国式影子银行的概念界定、运行机制、风险特征及影响进行探究和分析。通过中美影子银行的全面比较,为我国影子银行监管部门提出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王守贞  于明  符则芬 《海南金融》2013,(8):66-69,73
本文在对国内影子银行概念和范围进行界定的基础上,分析我国影子银行成因及特点,识别出高收益理财产品、地方政府债务、部分三四线城市房地产信托等是当前影子银行的主要风险隐患,评估了影子银行系统的总体风险,并对我国影子银行发展及监管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肖本华 《新金融》2012,(11):25-30
近年来,货币政策的风险承担渠道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将这一渠道从传统商业银行拓展到影子银行。本文认为宽松货币政策下影子银行会扩大其风险资产的比重,降低对风险资产的定价。宽松货币政策下有限责任和风险转移会加剧影子银行所承担的风险。后危机时代,我国在加强对影子银行监管的同时,货币政策还应高度关注社会融资规模,加强货币政策与金融监管的协调。  相似文献   

8.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其发展已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然后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娜 《时代金融》2015,(5):102+104
目前影子银行在我国经济体系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但由于缺乏相应的监管机制,其发展已经对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运行构成了威胁,引起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担忧。本文首先分析了我国影子银行现状,然后阐述了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最后根据影子银行的风险成因,提出防范风险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影子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监管力度相对薄弱的区域,其是否会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以及如何影响系统性风险是金融部门监管、政府制定相关政策的主要依据。本文选取2007~2017年的季度数据,利用面板数据模型系统广义矩估计方法分析了影子银行业务规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我国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之间为非线性的U型关系,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较低时,会降低银行系统性风险,而当影子银行业务规模超过一定水平后,将扩大银行系统性风险。最佳的影子银行业务规模为0.315万亿元至0.4万亿元之间。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合理引导影子银行业务方向和加强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具有重要的政策含义。  相似文献   

11.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后,国际社会从一个新的视角——影子银行体系来分析现代金融体系,并重构现代国际金融监管制度。影子银行体系的有效监管必须具有翔实的微观基础,比如体系边界、风险特征及表现形式等。国际上对影子银行体系并无公认的定义。影子银行具有证券化程度高、信息不透明、杠杆率较高等特征,这直接引致其存在诸多内生性金融风险,国际社会倾向于采用“类银行化”的监管路径对影子银行进行金融监管。国际社会采取的一系列法律、政策措施对我国影子银行监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12.
Shadow banking is the process by which banks raise funds from and transfer risks to entities outside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Many observers blamed the sudden expansion in 2007 of U.S. sub‐prime mortgage market disruptions into a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on a “liquidity run” that originated in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and spread to commercial banks. In response, national and international regulators have called for tighter and new regulations on shadow banking products and participants. Preferring the term “market‐based finance” to the term “shadow banking,” the authors explore the primary financial instruments and participants that comprise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The authors review the 2007–2009 period and explain how runs on shadow banks resulted in a liquidity crisis that spilled over to commercial banks, but also emphasize that the economic purpose of shadow banking is to enable commercial banks to raise funds from and transfer risks to non‐bank institutions. In that sense, the shadow banking system is a shock absorber for risks that arise within the commercial banking system and are transferred to a more diverse pool of non‐bank capital instead of remaining concentrated among commercial banks. The article also reviews post‐crisis regulatory initiatives aimed at shadow banking and concludes that most such regulations could result in a less stable financial system to the extent that higher regulatory costs on shadow banks like insurance companies and asset managers could discourage them from participating in shadow banking. And the net effect of this regulation, by limiting the amount of market‐based capital available for non‐bank risk transfer, may well be to increase the concentrations of risk in the banking and overall financial system.  相似文献   

13.
全球金融危机过后,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改革问题前所未有地成为各国金融当局普遍关注的热点,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掀起了一场旨在规范影子银行体系发展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本文的研究表明,过度金融创新以及金融监管的缺失是刺激美国影子银行体系迅速发展的直接原因。然而,危机过后,美国并未简单地采取抑制金融创新的办法加强对影子银行体系的监管,而是通过金融监管机构改革以及提高微观金融数据的采集与分析的办法,规范和引导影子银行体系的健康发展。这种市场化的监管改革思路值得我们借鉴。从影子银行体系的运行机制以及发展来看,中国的影子银行体系与美国存在较大差异,但全面强化宏观审慎金融监管是我国金融监管体制改革的大势所趋。在此情况下,美国金融监管改革的经验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和研究。最后,本文认为,中国应当继续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现行金融监管框架的改革;加强微观金融数据的收集与整合,完善宏观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美国的影子银行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子银行是指游离于传统商业银行体系之外的、从事与传统银行相类似的金融活动但却不受监管或几乎不受监管的金融实体。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影子银行体系发展达到巅峰状态。在本次金融危机中,影子银行系统备受诟病,被认为是此次危机的罪魁祸首。文章对美国影子银行系统的构成、业务流程及投融资活动等进行了梳理,以期为理解次贷危机前美国金融体系的运行特征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张田 《西安金融》2011,(9):42-44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从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机制展开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有关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金融综合经营与保险业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岩  李冰 《保险研究》2009,(10):68-72
尽管经历了严重的金融危机,金融综合经营仍然是目前市场发展的趋势。从各国金融行业发展与监管制度的变迁来看,金融机构有实行综合经营的内在需求,但要建立规范的法律制度有效防范不同行业、机构的风险传递。目前我国保险法及相关金融立法中虽然以分业经营与分业监管为原则,但在相关的条款中已经为综合经营留下了法律空间。因此,必须从制度上作好风险防范,降低综合经营的制度成本。  相似文献   

17.
自上个世纪末以来,影子银行快速发展,资产规模已接近传统银行体系。影子银行的风险被认为是造成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重要原因,各国和国际金融机构近年纷纷出台加强影子银行监管的措施,试图改变过去监管缺失的状态。和国外影子银行以资产证券化为核心不同,我国影子银行的主要功能是作为融资渠道。因此,我国要借鉴国外影子发展和监管的经验,正确看待影子银行的作用,引导其规范发展并将其作为银行体系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8.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9.
通过构建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与资本充足率变化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实施银行资本监管能够促使已达到最低监管要求的银行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银行风险,但对于达不到监管要求的银行,实施银行资本监管并不能促使其提高资本充足率和降低风险水平。实施银行资本监管不是我国商业银行风险降低的原因,资本监管在市场化程度较高的银行中会失效。市场及投资者并不因为银行资本充足率变化而对上市银行的收益或价值的评价产生变化。改革我国商业银行产权制度、建立显性的存款保险制度、加强市场约束是我国商业银行降低风险、提高资本监管有效性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影子银行体系的脆弱性、监管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田 《南方金融》2012,(1):34-38
影子银行体系的超常规发展和信用扩张,是全球金融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对影子银行体系的内涵、运作特点和崩溃原因开展研究,分析危机后西方主要国家的金融监管改革举措,并结合中国影子银行体系的现状,提出有助于我国金融体系发展的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