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基于省际面板数据及DEA的区域创新效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5,他引:2  
石峰 《技术经济》2010,29(5):42-47
基于2003—2007年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创新投入产出数据以及DEA方法,本文测度了我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区域创新效率,并检验了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总体趋势以及东中西部创新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总体水平不高且呈现下降的趋势。其中,我国区域创新要素投入冗余严重,表现为科技活动内部支出与科技活动人员投入比例失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在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差异显著,而规模效率在三大区域间的差异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企业创新网络对产业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引入双寡头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特定区域中企业创新网络与产业创新效率的联系,再以我国专利数据与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综合运用随机前沿面分析方法与面板门槛方法,实证研究了我国企业创新网络对创新效率的门槛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产业创新效率较低的区域,区域内、区域间及区域整体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都对产业创新效率有抑制作用;在产业创新效率较高的区域,区域间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对产业创新效率有促进作用,而区域内、区域整体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与产业创新效率呈倒“U”型关系;区域内企业创新网络的密集程度比区域间高的地区拥有更高的产业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3.
《经济师》2017,(9)
当今经济全球化与区域化共存,科技创新是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区域创新系统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区域能否争得竞争优势。文章在简单阐述国内外有关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引入数据包络分析法对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评价,截取2002—2014年间科技创新年鉴数据,通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区域创新投入、产出的现状进行分析研究,并评价其效率,为相应创新发展政策的提出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整体处于中等水平,存在着一定的提升空间,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创新效率差距呈现缩减趋势。  相似文献   

4.
梅文文 《经济师》2015,(5):68-70
伴随着国家及地方创新资源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创新资源利用的效率问题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基于随机前沿分析(SFA)原理,以2004—2011年29个省际数据为样本,实证分析了我国区域创新绩效及其空间差异。研究表明:我国整体创新绩效处在较低水平,且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各影响因素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作用并不理想,基础设施建设和竞争程度对于区域创新绩效呈现负相关。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改善区域创新环境对创新绩效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基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中国区域创新体系效率实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对2000~2005年我国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域人力资源水平、FDI的比重和区域创新体系的效率呈正相关,但国有企业的R&D投资却不能产生同样的效应。更为重要的发现是,我国区域市场化进程和区域创新体系效率是高度相关的。  相似文献   

6.
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二阶段效率评价及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数据包络分析法(DEA),研究并设计了我国区域科技创新从科技投入到经济产出的二阶段模型,以专利技术、学术论文等作为中间产品,分别对我国各省级区域从科技创新资源的投入到科技成果的产出效率,再到形成创新效益的转化效率进行了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照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的有效性设置两个维度,并据此对我国各省级区域按科技创新效率划分为4个不同的类别。最后在分析各类地区形成特征及原因的基础上,为各类地区制定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国重大战略举措,而区域创新系统效率为决定创新型国家建设成败的关键因素。本文基于DEA方法,采用2002—2011年省际面板数据,计算了我国31个省域创新系统效率,并用收敛检验方法,从全国、东、中、西部4个维度,分析了区域创新系统效率是否趋同。结果发现:近10年来,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规模效率提高明显,而纯技术效率没有明显提升;在区域层面,技术效率呈现东部高于中部,中部高于西部;纯技术效率却呈现东部高于西部,西部高于中部;规模效率东部、中部相差不大,东、中部高于西部。收敛性分析发现:在全国层面,技术效率、纯技术效率趋同,但规模效率没有显著趋同;在区域层面,东部创新效率的趋同性远好于中、西部。  相似文献   

8.
熊雯婕  殷凤 《技术经济》2020,39(9):73-81
基于2011—2018年全国30个省份(西藏地区和港澳台地区因数据缺少剔除)的面板数据,利用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中国区域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空间面板模型对互联网金融发展与我国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互联网金融发展与区域创新效率均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进一步通过中介效应检验发现,互联网金融发展主要通过加速金融发展与人力资本积累等对区域创新效率产生正向影响,该影响也表现出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9.
基于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区域创新中心城市建设政策,从城市空间尺度出发,选取15个典型创新型城市为样本,结合数据包络分析中的CCR和BCC模型,对各城市创新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进行了对比分析,基于Ozman M技术宽度和深度计算方法,利用专利数据对各城市技术创新复杂度进行了考察。结果发现,个别城市技术创新发展过程存在创新投入冗余、效率不高、创新复杂程度偏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面板模型测算了区域创新效率,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双向FDI对我国区域创新效率的影响及制度环境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我国区域创新效率具有左偏特征,存在改进空间;外商直接投资与对外直接投资均对区域创新效率具有正向影响;然而,随着各地区整体制度环境的改善,尤其是知识产权保护程度的加深,双向FDI对区域创新效率的正向影响会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1.
借助超效率SBM模型测度各省市创新效率,引入创新要素集聚水平构建包含权重矩阵的面板数据模型,在考虑经济发展水平、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以及产业结构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实证研究了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高校创新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及对周边地区的间接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各区域中,高校创新人力和财力要素集聚对本区域创新效率的直接溢出效应都是非线性的,集聚水平只有在适度的门槛范围内才能有效发挥集聚效应;三大区域内高校两大创新要素集聚的间接溢出效应多为负值,说明区域内部高校间学术交流与资源共享不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技术、新发明在不同城市间转移共享,进而抑制了创新效率提升;经济发展水平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各区域的影响呈现出较大差异性,但产业结构普遍表现出负向影响,说明当前各区域产业结构与其创新效率提升所需结构并不匹配。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高校创新要素配置、提高要素使用率、促进创新效率提升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信息技术产业创新过程与一般高新技术产业相比有其特殊之处,且创新环境在不同创新阶段影响不同,然而既有文献对此关注较少。将创新过程分解为技术研发和市场转化两个阶段,运用面板随机前沿模型测度了2011—2016年中国各省份及经济区域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并实证检验了创新环境对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在两阶段均处于较低水平,且都具有明显的时间趋势,技术研发阶段效率逐年递减,市场转化阶段效率逐年递增;区域产业规模对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但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非常显著,呈倒U型关系;区域研发资源和区域研发环境正向影响技术研发阶段效率;区域经济资源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区域市场环境对市场转化阶段效率影响不显著;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大部分经济区域技术研发阶段创新效率,但没有促进东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创新效率;创新环境整体上促进了中国各经济区域的市场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3.
从区域角度分析技术创新与经济发展已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构建、发展和完善区域创新系统对提升我国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以区域创新系统为研究对象,将开放式创新理念引入区域创新系统,从开放式创新角度对区域创新系统的演化动力、演化路径、演化特征和演化意义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区域创新系统效率进行评价,对我国各区域创新系统所处演化阶段进行分析,并据此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营商环境影响区域创新效率的机制分析,以2011-2019年中国地级市数据为样本,构建空间动态面板模型,检验得出:①从总体看,营商环境优化是提高创新效率的重要着力点,并通过促进创新人才集聚间接提升创新效率,但同时因创新人才集聚的挤出效应引致邻近区域创新效率损失;②分区域看,外围城市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强于中心城市,但中心城市因创新人才集聚存在创新外溢效应,因此营商环境优化的创新溢出效应更显著;③经济一体化战略放大了营商环境优化的积极作用,尤其表现在京津冀经济圈,即营商环境优化对创新效率的直接提升效应增强,且创新挤出效应也转为创新溢出效应。鉴于此,提出应通过建设协同创新平台、差异化设计营商环境考核指标、加强中心城市强强联合等策略促进营商环境优化,同时,提升区域整体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5.
高技术产业是推动区域创新的重要增长极,其创新效率直接影响区域创新发展。基于价值链视角,以2009—2017年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为研究对象,利用DEA-Malmquist指数模型分析各地区高技术产业技术研发效率、技术转化效率,并采用Tobit模型验证不同因素对不同创新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市、区)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态势良好,区域创新效率差异正逐步缩小,技术研发效率明显高于技术转化效率。在创新过程中,劳动者素质、技术积累是提高技术研发效率的关键因素,企业自主创新、政府支持、企业规模扩张能够显著提高技术转化效率。  相似文献   

16.
测算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活动研发和经济产出两阶段效率,探讨两阶段效率在时空上的异质性。构建包含科技创新效率、经济韧性和产业多样化的联立方程组,对三者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珠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研发与经济产出效率在空间上存在显著异质性;科技创新效率有助于增强经济韧性,经济韧性也可以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现阶段珠三角地区产业相关多样性通过降低研发阶段效率间接削弱经济韧性,无关多样性则与之相反。研究结论对于珠三角地区乃至全国各地提高科技创新活动效率、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构建区域经济韧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及影响变化因素,结合我国经济发展实际,本文论证了技术创新促进经济增长的不同模式,提出了发展中国家促进技术创新发展的框架,技术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动力。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速度和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是发展中国家的必由之路。在区域经济视角下研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因素,通过政府和企业联动改善这些因素作用的效率,非常必要。论文首先根据技术创新理论,分析了不同层面的企业技术创新发展的影响因素。最后提出了区域经济视角下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对策,强调了政府、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不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城市群区域创新一体化对促进区域内部资源优化整合,带动周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使用随机前沿知识生产模型研究了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创新潜力,并采用一步法的创新非效率模型分析了影响创新潜力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随着创新阻力的减少,成渝城市群及珠三角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在不断提升,且差距逐渐缩小;相比于珠三角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拥有更大的创新潜力。同时,城市群内部各城市之间创新效率差异明显。为进一步提高各城市群的创新效率,应进一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开放,加强政府对创新的扶持力度,优化创新环境,提高工业集聚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长江经济带11省市科技创新效率演变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基于PCA-SE-DEA组合模型,对全国和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重点对长江经济带的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收敛性检验和影响因素分析。研究表明: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长江上中下游省市科技创新效率的地区差异呈逐步扩大趋势;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较低省市的追赶效应尚不明显;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长江经济带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最为显著。由此提出,长江经济带需要统筹协调,建立协同协作机制,构建全流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提高整体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20.
基于2010—2019年我国东部三大城市群面板数据,运用面板回归、中介效应与门槛模型考察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呈逐年提升态势,且京津冀城市群创新效率与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存在较大差距;科技推广服务业不仅有助于直接提升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还能通过促进产业结构升级间接驱动区域创新效率提升;科技推广服务业对东部三大城市群创新效率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科技推广服务业对拥有不同创新能力或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的城市具有异质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