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乡教育出现差距,究其原因是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均,所幸的是,均衡城乡教育发展已引起中央高度重视, 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也成为全社会共识。  相似文献   

2.
运用城乡居民的消费价格指数修正了我国2000-2008年的31个省(市、自治区)的城乡小学和初中的名义生均教育经费数据,借助空间计量方法对我国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配置收敛效应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城乡小学与初中教育资源配置呈现显著空间自相关性,但是随着农村教育资源配置力度的不断加强,我国城乡教育资源空间聚集效应在不断减弱,同时我国城乡小学阶段的教育资源配置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和不稳定性,并没有出现收敛或发散占据主导的局面,而我国城乡初中教育资源配置主要以收敛为主。  相似文献   

3.
蒋东 《中国西部》2012,(9):104-107
近十年来,随着基础教育改革向纵深推进,基础教育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党的十七大提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因此,《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就将"教育公平"放在了比较突出的地位。要解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共享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育均衡发展",重点应放在农村。可是,目前农村小学出现了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积极性降温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出现,必将影响教育发展目标的实现。本文主要阐述了"降温"现象产生的根源以及如何克服这一现象。  相似文献   

4.
刘建华 《老区建设》2012,(24):67-68
近年来,由于农村教师大批选调进城,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越来越大.从提高农村中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入手,构建城乡教育互动模式,以缩小农村与城区中学的差别最终实现城乡教育双赢,并在这一模式下进行操作,非常具有推广意叉.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推进,山区、海岛、贫困乡镇的教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外流、教育场所空置或占用、教师队伍涣散、教育质量下降,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作者关于《鹿亭教育调查》一文反映的余姚市鹿亭乡教育发展现象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山区乡镇教育发展现状的一个缩影。作者提出的改革现行教育管理体制问题、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问题、城乡教育公平性问题等等,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值得引起各级政府、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思考研究和积极解决。  相似文献   

6.
实现教育公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实现教育公平既是目标又是过程,需要强调教育的均衡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改革。本文旨在从教育公平的发展意义、国外的教育公平、我国教育公平的成就和问题以及促进我国教育公平发展的对策四个方面,分析如何正确认识教育领域存在的不公平问题,以便更好的实现我国教育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7.
教育乱收费是发生在近年我国教育界的一大顽症。这一顽症的成因主要是教育资源不均衡、政府投入不足、利益的驱使以及监管制度的缺失。整治教育乱收费必须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走均衡发展之路、加大教育公用经费的投入,加强行业自律、健全监管机制。  相似文献   

8.
信息化——教育均衡发展之路 教育的均衡发展体现了公平与公正的教育理念,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实施教育均衡化发展战略,就是要逐步缩小城乡之问、区域之间、校际之间和群体之间教育机会的不平衡。当前,各地政府和教育部门纷纷把关注焦点投向教育的均衡发展问题,积极探求有效途径以促进区域内校际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随着计算机的日益普及和网络教学的不断发展,网络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中的地位开始凸显,  相似文献   

9.
由于各种原因,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差距日益明显,教育资源的失衡已严重阻碍了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从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实施城乡义务教育均等化拨款制度、落实国家义务教育财政“低保”政策、改善农村中小学办学条件等几个方面,提出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张筠  粟道中 《中国西部》2012,(30):56-58
“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教育是一个突破口,是一种推动力量。只有统筹城乡教育发展,促进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才能真正实现城乡教育一体化,以城乡教育的统筹带动城乡经济的统筹。  相似文献   

11.
霍雨佳  张钊 《中国西部》2014,(25):10-13
<正>如何帮助农村边远地区改善学校信息闭塞,教学手段落后的局面?如何让边远的适龄儿童得到更好的教育?国家教育部在思考,西部教育人在思考。近年,国家颁布实施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之后,推出了"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这也是党的十八大之后首个教育信息化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对改善边远山区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3年万源市全面实施"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工程以来,万源市电化教育馆全体同志深入教学点指导项目设备使用,在资源建设和教育教学应用中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2.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存在着教育价值偏离、课程设置和教育资源差距大、城乡教育不均衡等问题.建议加强农村本土课程资源的挖掘,提高农村教师专业素质,建立教育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经费投入,并适当下放农村教育管理权力.  相似文献   

13.
何林 《改革与战略》2008,24(7):86-89
农村人力资本是影响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内生变量。由于我国城乡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非均衡、城乡公共卫生和健康资源非均衡、城乡社会保障非均衡、城乡文明发展非均衡、城乡基础设施非均衡以及城乡经济组织结构发展非均衡,导致了我国农村人力资本供给不足,需求疲软。因此,必须构建农村人力资本融投机制、需求机制、流动机制以及政策法律法规支持机制,以促进农村人力资本的供需均衡。  相似文献   

14.
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状况不仅关系到人类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关系到人类的财富创造能力.体育教育资源配置实践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不仅阻碍了体育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而且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优化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的基本思路应包括:加大体育教育资源投入力度,形成多元化投入新格局;增强体育教育资源积累,促进体育教育资源增值;健全体育教育资源配置管理机构;强化农村体育教育资源投入:等等.  相似文献   

15.
高骞 《魅力中国》2010,(33):184-185
县域教育资源整合就是要,尤化以县域空间为载体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资源使用效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协调共同发展。广饶县第一中学便是广饶县教育资源整合系统工程中的破题之作。三年,对于一个人来说尚属弱幼之年,对于一个重组不久的万人规模高中来说更是短暂,而重组后的广饶一中正是用这短短三年的幼龄成就了壮年的辉煌.迅速成为黄河三角洲大开发背景下的开拓之星,进取之星,成就了东营教育界“创优争先”活动中的“一中速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相似文献   

16.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教育和教育资源,教育促进经济的发展,而京津冀经济的协同发展必然要求教育资源的协同发展。文章从文化资本理论出发,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剖析京津冀教育资源协同发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率,提升京津冀地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我国农村整体教育困境及其教育质量低下的现状,是世所皆知的。主因在于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不重视,加上城乡二元结构分化造成的现状,农村的教育根本谈不上义务。国家对教育的投入结构更不合理,按照外部收益的排序,应是小学一中学一高教,可现实却是逆序投入,必然造成基础教育的薄弱,导致贫困地区的贫困代际传递。。三农。所有问题之根源,均肇始于农村教育资源极度缺乏和农民教育机会极端不平等。  相似文献   

18.
张剑林  刘明湖 《发展》2008,(4):78-79
一、电大远程开放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作用 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我国两千多年前的“有教无类”思想,就蕴涵着社会公平的深意。回顾我国教育发展状况,教育不公平首先体现在教育投入不足上。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要求逐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到世纪末达到4%,这个目标至今仍未达到,2006年才占到3.01%。教育不公平也体现在对教育资源的配置上。长期以来,我国城市和农村的教育资源配置存在不均衡现象,即便同在农村,城镇和边远贫困地区以及重点与非重点学校之间也不均衡。教育的不公平还体现在一些不尽合理的政策上。  相似文献   

19.
学校教育是培育人力资本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则是高等教育的基石。中小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最终的受教育程度及其相应的教育回报,故而中小学教育环境的差异将导致教育成就的不同,从而导致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进而造成收入的不同。本文利用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动态调查数据,从个体求学经历的角度分析了城乡不同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差异,也探讨了教育的性别差异等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教育的城乡不平等是造成城乡之间教育成就差异的最主要原因。回归分析表明,在城市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会明显提升。相反,在农村教育环境下,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降低。而且教育成就越高,越依赖于教育环境。从时代变迁的角度来看,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在五六十年代有所缓解,但七十年代以来有加剧的趋势,小城市和城郊农村的教育发展迅速,人们的教育成就显著提高。因此,消除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应当加强农村教育环境的建设,增加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给,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充足的经费保障,从而有效地提高农村教育成就。  相似文献   

20.
青海省大部分地区人口稀少,居住分散,为适应这一特点,上世纪60、70年代开始创办寄宿制学校。寄宿制学校自创办以来,在调整农村牧区学校布局、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加快农村牧区中小学教育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总体态势是良好的,方向是正确的。但随着形势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