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自孔子去世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不同执政者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从而使孔子形象发生了诸多变异,丧失了其原质性。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最早是由《论语》奠定的,与其它先秦典籍相比,《论语》中塑造的孔子形象较为丰满与全面,亦更为真实和可靠,是一个按本然形象塑造的,具有原质性特点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2.
自孔子去世以后的漫长岁月中,不同时代的不同学派,不同执政都根据自己的需要,改变甚至重塑孔子的形象,从而使孔子形象发生了诸多变异,丧失了其原质性,历史上孔子的形象最早是由《论语》奠定的,与其它先秦典籍相比,《论语》中塑造的孔子形象较为丰满与全面,亦更为真实和可靠,是一个按本然形象塑造的,具有原质性特点的孔子形象。  相似文献   

3.
《左传》是最早记录孔子形象的先秦典籍之一 ,同《论语》相比 ,在描述特点上二者既有共性亦有所不同。其共性在于对孔子形象的塑造都具有原质性 ,不同在于《左传》具有不全面性。本文探讨了《左传》中孔子形象描述的这个特点及成因 ,亦总结了《左传》中孔子形象的两个主要特点即维护礼及睿智。此外还对《左传》中孔子的勇武性格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4.
《左传》是最早记录孔子形象的先秦典籍之一,同《论语》相比,在描述特点上二者既有共性亦有所不同。其共性在于对孔子形象的塑造都具有原质性,不同在于《左传》具有不全面性。本文探讨了《左传》中孔子形象描述的这个特点及成因,亦总结了《左传》中孔子形象的两个主要特点即维护礼及睿智。此外还对《左传》中孔子的勇武性格进行了探析。  相似文献   

5.
《中国科技投资》2013,(25):138-138
我的人生中,大部分对古文经典的阅读,都停留在中学课本选录的零星童节。以前学习《论语》时,孔子几乎被塑造成为了一名圣人,知行合一,说的头头是遒,行的处处是法。也有人认为孔子是一个单纯歌功颂德。一味颂扬而忽略负面效应的伪君子。但是在南怀瑾先生眼里,孔子是一个辩证的人。在他的书里,孔子似乎变得更接地气了,更像个一个普通人。单凭这一点,先生的书就十分吸引我。  相似文献   

6.
先秦典籍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 ,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 ,二者都对后世的孔子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先秦儒家典籍及反对派诸子典籍二个角度探讨了先秦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孔子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颜回:前521—前481,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亦颜渊,春秋末期鲁国人。他甘贫乐道,是孔子所倡导的"仁"的楷模,也是孔子最得意弟子,"敏于事而慎于言",故孔子常称赞他具有君子四德,即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他终生所向往的就是出现一个"君臣一心,上下和睦,丰衣足食,老少康健,四方咸服,天下安宁"的无战争、无饥饿的理想社会。颜回一生没有做过官,也没有  相似文献   

8.
大型历史剧题材电影〈孔子〉讲述了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到73岁病逝这段经历,挑选最有戏剧性的夹谷会盟、隳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陈蔡被围、晚年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较完整地反映出了孔子的机智与博学多才.从影片中孔子的人物形象解读来看,电影〈孔子〉再现的,不仅是孔子作为儒家圣人四处收徒讲学的后半生,而且是无数中国古代政治家变法图强者失利后的缩影.  相似文献   

9.
先秦典籍中不仅保存了孔子形象最初的真实写照,也保存了孔子形象最早的变异,二者都对后世的孔子形象塑造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从先秦儒家典籍及反对派诸子典籍二个角度探讨了先秦典籍中的孔子形象对后世孔子形象塑造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毕生以弘扬祖国优秀文化为己任,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目睹社会处在大动荡、大分化、大组合之中,他满怀修齐治平的理想,鼓吹仁义,推行礼教,一面深入实际作社会调查,一面培养推行理想的政治人才,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因而形成了他二重性的理论素养、政治主张和生活作风。他的学说与事业闻名世界,本人被誉圣人。然而,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高喊打倒孔家店,到文革至于极点,对孔子的评价其实各执一端。按历史唯物论试图实事求是地辩证孔子的思想核心,还其本来面目,以此推进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孔子终生致力于复兴东周,其自我“角色期待”是政治家和社会活动家。这一角色期待使孔子一生面临理想与现实、目标与手段等多重矛盾和困惑,由此给他带来了不绝如缕的生命焦虑感。周游列国而“遭遇隐者”时尤为明显的体现了这一点。晚年以“作《春秋》”为显著标志的整理六经,是他应对政治追求失败带来生命焦虑的反思与抉择,但并未由此使自我的生命焦虑彻底消解。  相似文献   

12.
孔子的和谐观完全是为了“克己复札”。它以“仁”为基本内核、以“札”为外在实现形式、以“和”为人类的目标。表达了他对人类自身存在与发展以及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等问题的深切关注。对孔子的和谐思想中“仁”、“札”、“和”的逻辑内涵的思考及其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的阐释。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实质,汲取孔子和谐观中积极的精神价值。传承其和谐思想。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13.
我国宋代义理易学先驱、著名的教育家胡瑗,禀承孔子"正身"思想,强调为官之正。他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心。当官就要有天下为公之心,有发而为善之心,有至公至平之心。同时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欲。为官就要正己,正己必节其欲,必新其德,必控其情。他还认为,为官之道必正其近,而正近必先正家,必须择友,必须防近。特别是要防止身边的随从钻自己的空子,影响自己的清正之名,坏了国家的大事。  相似文献   

14.
孔子虽然没有像孟子和苟子等人一样明确地提出人性论,但是却有许多直接和间接关于人性的论述。孔子的人性论从人情出发,对人性的弱点有着独到的观察,注重人性的经验论考察,充满人性关怀。孔子的人性论对当今社会治理仍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法律思想 ,后人冠以似乎万古不变的定论——人治思想。在法学界无不确认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人治思想 ,这是一个历史的误会。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一种丝毫不亚于亚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孔子所主张的“礼”就是法 ,而“刑”是惩罚手段。孔子主张人人遵守礼 ,就是主张人人 (包括君主在内 )遵守法 ,这难道不是法治思想吗 ?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德主刑辅”,并不是不重视法治 ,而是对统治者品质素质的要求 :“为政在人”的主张 ,并不是人治 ,而是法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6.
该文采用典型人物的典型分析方法,以历史时代为背景,从传统文化、同类人物对比、审察作者曾经沧海的历史视角等,深刻地阐释了作者笔下人物日常所信奉的人生哲学、儒家谓道、生活与佛理的关系、审美价值现以及对中国传统武功的看法,并由此来凸显他笔下人物的文化涵义。段誉是金庸作品中最有争议的人物,也是金庸作品中最具文化的人物。其最大特性乃一生行走在情与义的坎坷波涛之中,正是作者本人或他信奉的人生哲学的一种艺术抒写。  相似文献   

17.
《朝花夕拾》是1921年鲁迅先生在编完《野草)后创作的,属回忆性散文,共收录十篇散文(小引与后记除外),或是回忆童年、童趣、童真,或是回忆故乡的人,或是描写故乡的风俗。但他并非就事写事、就人写人,在回忆的时候他往往借古讽今或喻今。由此整部集子的审美风格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8.
孟子不尊周室、劝诸侯行王政等言行遭到了司马光等学者的指责,他们认为这是不尊君上的举动,不符合孔子所提倡的君臣之道。而朱熹认为天理是万物的本源,君主与臣民都必须遵守,王道也不是君主才能行使的特权,孟子不尊周室是在不同形势下的变通之举,是在遵守孔子仁义之道前提下的“行权”,与孔子对周王室的尊崇并无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19.
李渤早年虽隐居自守,然“志存于朝廷”;进入仕途历经“三朝四黜”,内心又“忆归路”。特别是在贬往桂州期间,诗人早已厌倦官场的是非之争,闲暇之余创作了留给后世少之又少的诗作“以言其志”。李渤仅存的五首诗歌作于桂林或往桂林途中,作品中抒写了对秀色可餐的南国自然风物的无限赞美,流露出对贬谪仕途的厌倦情绪,同时表达了对闲适恬淡的隐逸生活的向往。诗作对隐山和南溪山的开发,对桂林旅游景区的发展具有重意义。  相似文献   

20.
路遥的乡土小说展示了大变革时期中国农村乡土社会的现实生活,展示了中国农村底层“二杆子”知识青年悲凉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形态及其精神裂变。这种思考既有形而下的对社会转型期中国乡村生活时代状貌的描写,也有形而上的对中国农村底层“二杆子”知识青年精神世界的拷问。本文探析“二杆子”知识青年在社会转型期与农村社会变革中呈现的时代特质和所扮演的社会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