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尤其是贫困生就业形势目益严峻。从目前来看,对于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资助政策包含了“奖、贷、助、补、减、勘”等方面,主要为从经济方面资助贫困生完成在校的学业,往往忽略了贫困生毕业后走上社会的就业帮扶。本文拟建立一个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立体化资助模式”,以就业为目标全面提升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各项能力。  相似文献   

2.
当前建立起来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在帮助贫困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存在重“物质济困”轻“精神脱贫”、重“保障性资助”轻“发展性资助”、重“管理”轻“服务”等问题与不足。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打造经济资助、心理资助、学业资助、就业资助“四位一体”的立体化资助平台,对于提升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水平,增强资助工作的实效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陈健  陈志刚 《经济师》2023,(9):207-208
在高职院校贫困生资助体系中贫困生的认定是最重要但最难解决的问题,在这项任务中辅导员可以发挥主导作用:立足于学院具体现状,根据每个地区的经济状况、民政部门的证明、学生在校期间的消费表现、对贫困生做最初认定。建立了完整的贫困生档案,参与制定了认定贫困生的科学标准。参与贫困生认定工作的改革,准确掌握学生的真实信息,保证信息及时更新;充分发动学生,做好相关的民主评议;接受学生监督,完善监督机制,构建举报体系。  相似文献   

4.
随着高等教育的普及,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急剧增加,高职院校与本科院校存在一定的差距,使得高职院校的毕业生所面临的就业压力比较大.高质量就业的关键因素就是提升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目前,企业所广泛采用的管理模式就是供应链管理,在高职院校的就业问题中引入供应链管理模式,将高职学生就业能力结构模型的构建与教育供应链中招聘企业对就业能力的需求结合起来,通过对学生有针对性的培养,从根本上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  相似文献   

5.
当前,高职毕业生就业紧张形势依然突出,高职毕业生就业观念的转变与适应社会的能力仍需提高。通过对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分析,指出高职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更新毕业生就业观念,做好高职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进一步完善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等一系列对策。期望能拓展灵活就业市场和鼓励高职毕业生积极创业,供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大数据已经深入到各个行业、各个领域并产生了巨大的变革力量。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积极主动地适应大数据带来的变革,科学合理地做好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刻不容缓。当前,各高校可以从构建贫困生动态数据库、构建贫困生发展性资助体系、构建贫困生的个性化指导体系等方面开展贫困生资助工作。  相似文献   

7.
王伟忠 《经济师》2007,(4):59-60
爱心是育人之本。对高校贫困生的资助工作是爱心文化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重要实践平台,通过培育、实践和发展爱心文化,有助于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体系和促进贫困学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8.
刘欢  吕际云 《时代经贸》2014,(2):216-216
近年来,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困难重重,问题不断。学工干部如何做好就业服务,对高职院校就业工作服务体系的高效运行至关重要。新形势下,学工干部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学生为重的理念,提升能力,改善方法,才能帮助毕业生实现美好愿景。  相似文献   

9.
崔万珍  潘炜  吕玮 《经济师》2011,(2):146-147
职业指导课程是开展大学生职业指导的重要载体之一。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的开设,其核心在于推进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提升,其目的在于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其意义在于提高学生的就业力的同时,提高学生职业转换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文章基于实用主义理论的视角和要求,旨在探讨高职院校职业指导课程内容体系与教学改革,研究突出实践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0.
开展顶岗实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院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面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增强就业竞争力的必由之路。到用人单位进行半年以上顶岗实习,是高等职业院校落实教高[2006]16号文件精神、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举措,是提升高职学生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1.
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是检验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一个核心指标.为了满足现代企业的人才目标,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各个高等职业院校积极改革课程建设,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依据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具有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项目课程、项目教学法成为高职专业课程的主要模式之一,怎样加强项目课程教材建设,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生能力的培养,成为高职院校的重点之一.探索培养学生就业的各种能力的可操作性项目课程教材开发原则,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就业能力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工作是学生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工作,特别在近几年,由于独立学院贫困生比例不断上升,来源多元化,思想、心理状况异常化等原因。独立学院的资助工作实施起来非常困难,在不断的摸索和探讨中,发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诸如:社会资助力量薄弱,国家助学贷款阻力多以及缺乏对贫困生的思想、心理教育等。下面笔者将从当前独立学院贫困生现状和国家资助现状出发,结合我院(三峡大学科技学院)的实践措施和大家共同探讨一下独立学院贫困生资助体系方面的建设。  相似文献   

13.
高职院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在学生资助工作中起着基础性的作用.由于高职院校资助工作的标准不一致,导致学生资助过程中出现认定不合理、资源分配不均、学生缺乏感恩等多种问题.辅导员需要加大资助政策宣传、建立辅导员班导师学生三级认定体系、开展感恩教育、为学生赋权等多途径改善当前资助工作中的问题,使每一份资助落实到真正需要的学生手中.  相似文献   

14.
加强对贫困生的感恩教育,不仅是完善高校资助育人体系的应然要求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现实需要,还是培育贫困学生健全人格的有效途径以及提升社会资助意愿的必然选择。当前高校贫困生感恩教育普遍存在重资助轻育人、教育内容片面、教育形式单一、长效机制缺失等问题,亟需将经济扶贫与精神扶志相结合、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相统一、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衔接,推动资助由无偿型转向反馈型,健全感恩的伦理道德体系,营造和谐浓厚的感恩文化氛围,构建起“四位一体”制度体系,以强化高校资助工作“育人”功效。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的传播方式进入了"微时代"。如何在微时代环境下开展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借助微时代的优越条件创新工作方法,是当前高职院校就业工作面临的又一个机遇与挑战。基于此,从微时代的定义和特点出发,分析了微时代环境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以及微时代与就业指导工作的联系,从而提出了如何利用微传播创新就业指导工作方法,进而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就业服务,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水平。  相似文献   

16.
彭红洁 《经济师》2010,(5):138-139
高职院校收费现状存在收费标准复杂,多头收费并存;收费时间跨度较长;欠费现象严重等情况,其控制措施是规范收费标准,完善收费管理体系,拓展贫困生资助机制,建立清收奖励机制,建立学籍管理与收费管理相结合工作制度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小玲  柯锦泉 《经济师》2009,(11):97-98
在大学生整体就业形势严峻的情况下,贫困生作为高校中的弱势群体其就业面临着更多的实际困难,就业压力更大。针对贫困生在就业中出现的就业期望值过高,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欠缺等问题,文章从高校与贫困生自身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提升贫困生就业竞争力的多种途径,以帮助贫困生顺利就业,促进高校的和谐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实行扩招和缴费上学制度以来,高校中贫困生数量有所增加,贫困生群体越来越大。贫困生由于经济困难而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新疆高校贫困生呈现出规模大、比例高,少数民族贫困生数量多,内地生源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多等特点。新疆高校大多已建立起包括国家奖助学金、校级奖助学金、校友及社会单位设立的奖助学金等在内的资助体系。但在具体的资助过程中,尚存在精神资助相对不足、奖学金和助学金比例失衡等问题。今后可通过加强学生诚信教育、经济资助与精神资助相结合、积极推行校园贷款、合理调整奖助学金比例等举措,完善高校贫困生资助体系,切实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贫困大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贫困生是学生工作中要面临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家庭情况各异、贫困程度各异.目前国家学校也建立健全贫困生资助政策体系.在学生工作过程中,辅导员应关注特殊群体的特殊情况,拓宽资助途径,搭建资助平台,实现一帮一精准对接,让贫困生有尊严地受助,让同学在互助中成长.  相似文献   

20.
以高校贫困生资助现状分析为基础,研究贫困生的资助工作现状及存在问题。以南京农业大学为例,对该校10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抽样调查,将贫困生认定因素归为自然因素、家庭因素两类,运用模糊集合变换原理,构建递阶层次结构,建立量化的贫困生认定体系,客观评定学生的家庭经济困难程度,确保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科学化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