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林俊国 《经济师》2009,(5):185-186
沉重的乡村债务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化解乡村债务成为当前农村工作的一个紧迫问题。文章认为,要有效地化解乡村债务,必须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的关系:化解乡村债务与乡村经济发展的关系;化解乡村债务与乡村社会稳定的关系;化解旧债与防止新债的关系;化解乡村债务与转变乡村组织职能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了《关于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切实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建设,完善基层治理的立法和制度体系[1]。基层是群体矛盾冲突易发的高风险地,故社会治理应首先将视角置于乡村社会治理。进入新时代,我国乡村法治建设成效显著。但还存在一定不足,主要表现为群众法律意识淡薄、农村自治组织工作人员所受监督不足、农村执法能力及队伍建设不足、乡村法治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遂提出应以党建引领加强普法宣传、多方参与、共管监督、立法工作、乡村执法能力推进乡村社会治理法治化的路径选择,持续推进基层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相似文献   

4.
乡村吸引力的概念及其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戴柳燕  周国华  何兰 《经济地理》2019,39(8):177-184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是一个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能够助力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乡村学生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知识面,弘扬农耕文化。目前,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学校教育发展面临着家校社协同力度不够,课程体系不健全,资金及师资、场地不足等问题,难以激发其内生动力。因此,乡村振兴背景下需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挖掘乡村教育课程资源,健全乡村教育评价体系,优化乡村教育资源配置,为乡村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从而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6.
旅游业对乡村重构的促进作用已在实践发展和理论研究中受到广泛关注,但对其内在逻辑和机制的经济学解释有待深化。文章从经济学视角探究了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理论逻辑和作用机制,并据此分析了相应的实践路径。研究表明:基于乡村产业升级的综合效应是旅游业在乡村重构中发挥作用的基本定位,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起点和关键分别在于高效却欠发达的乡村生产要素组合和以土地要素为切入点的要素重组,基本逻辑在于乡村人地关系的变动;在城乡双向互动的背景下,旅游业通过乡村物质、社会、文化、生态等资本的引入,对乡村生产要素进行重组并为土地赋能,进而缓解欠发达的特殊均衡,助推乡村经济、社会、空间的多维度重构;应根据旅游业介入下的乡村要素重组思路,从拓展重组来源、区分重组方向、把握重组抓手、完善重组环境等方面探索旅游业助推乡村重构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7.
《经济师》2019,(10)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定位。十九大报告还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需要破解乡村治理主体力量"外生强、内生弱"的困境,实行民主自治,充分发挥乡村社会组织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传播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内容和有力支撑,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当前,数字经济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拓展了新空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活等各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农村网络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用网需求持续增长,乡村网络文化建设势在必行。重塑乡村网络文化对弘扬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农民的精神生活、助力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9.
试论标本兼治化解乡村债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晓雪 《经济师》2005,(4):258-258,295
乡村负债是我国农村多年积累的突出问题 ,这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因此化解乡村债务应多管齐下。文章阐述了化解乡村债务的标本兼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乡村生态旅游概念辨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在分析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农业旅游、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农业生态旅游和乡村生态旅游等几个概念进行了辨析,并试图准确界定乡村生态旅游的内涵和外延,以期有利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理论体系的构建。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及其社会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李开宇 《生产力研究》2005,(6):107-108,169
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开发中存在的种种问题与对乡村、乡村性的认识的分歧有关。本文结合国内学者对乡村、乡村性概念的认识,提出基于“乡村性”的乡村旅游概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乡村旅游的空间、资源与产品特征,并分析了乡村旅游的供需空间、生态容量、社区管理等方面的特点与乡村旅游开发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资源,文章总结了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文化保护与传承所做出的贡献,又系统分析了乡村旅游的开展给乡村文化带来的冲击和影响,同时指出其原因,最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解决乡村文化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为了更好推进乡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措施,通过实行乡村振兴战略可以更好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也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而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将互联网技术与乡村振兴和乡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有效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以及实现了农业经济水平的稳定提高。但是,现阶段乡村经济发展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例如部分偏远贫困地区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信息基础设施不完善,还有很多农村技术人才比较短缺导致互联网技术未能与乡村经济发展实现深入融合,等等。因此,为了更好解决这些问题,政府部门应该大力完善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强信息化平台的建设、积极引进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并通过构建“互联网+乡村产业”发展模式,实现乡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4.
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发展与“三农”问题的解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乡村旅游自从1990年代中后期迅速发展以来,被认为是拉动乡村全面发展的一种有效途径。然而乡村旅游对乡村发展影响的两面性以及乡村旅游自发展以来所产生的众多问题又值得人们注意。文章以乡村旅游与乡村发展的互动关系为研究对象,将其抽象为一个较完整的模型,并着重指出了乡村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开发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张艳  张勇 《经济地理》2007,27(3):509-512
乡村文化是人类与乡村自然相互作用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所有事物和现象的总和,它具有自然性、生产性和脆弱性等特性。乡村文化对游客的旅游决策产生重要影响,并可满足人们的乡村旅游需求,是产生乡村旅游的动因。乡村旅游的本质是乡村文化,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应注意强化浓郁的乡村文化意象,可采用文化观光型模式、文化体验型模式或文化综合型模式开发出乡村文化旅游系列产品。  相似文献   

16.
17.
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研究——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描述中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的基础上,以德清县乡村旅游为例,总结其乡村旅游类型和经营模式,并通过市场调查和德清乡村旅游经营单位访谈分析,得出要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产品、模式、营销三方面进行产业提升,同时指出发展乡村分时度假、创建乡村旅游信息化网络服务平台是实现三方面提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19.
朱文斌 《经济师》2023,(11):115-116+118
新时代党和国家对于乡村的治理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提出,作为有效推动乡村发展,推进依法治国和形成基层治理新格局的重要因素,乡村治理成为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在乡村建设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基层治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困境,必须从提高自治主体治理水平,夯实乡村治理经济发展基础,建立健全乡村人才支撑体系,实现以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等方面提出治理对策,构建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的现代化科学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20.
刘玉霞 《经济师》2023,(10):124-125
乡村旅游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村旅游促进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较多,如乡村旅游管理体系不健全、乡村旅游地信息化建设水平不高、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为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经济发展可从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加大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力度、健全乡村旅游的政策、创新开发乡村旅游、提高乡村旅游品质等方面着手,促进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实现乡村振兴的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