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我国许多行业都存在产能过剩的情况,导致大量"僵尸企业"的出现。"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有着巨大的危害,不断恶化产能过剩的状况,浪费社会经济资源,导致银行不良贷款飙升,企业违约风险提高,在生产、经营、债务、就业等各个方面产生连锁不良反应,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精确鉴别"僵尸企业",并且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来处理"僵尸企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一环。本文通过立足我国现实情况,同时学习和借鉴国际经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解决我国"僵尸企业"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
"僵尸企业"指那些长期亏损,利用信贷资源生存的企业,去除"僵尸企业"是去产能的重要一环。本文按照"在最优惠条件下仍然无法偿付利息"的标准对2011~2015年钢铁业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进行了探究,利用面板数据及其相关模型,从经营能力、偿债能力、企业性质和企业规模四个方向对钢铁行业上市公司中"僵尸企业"的形成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究。  相似文献   

3.
2017年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时指出:深入推进去产能,要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由僵尸企业引起的一系列资源错配等问题阻碍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使得产能过剩问题日益严重。本文将重点探讨僵尸企业存在的影响,加深对僵尸企业的理解,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4.
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去产能"作为2016年五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之首,而"去产能"的核心就是"僵尸企业"的退出。僵尸企业的存在对我国经济的增长带来阻碍,有必要进行清退,而僵尸企业的情况较为复杂,应该对不同原因导致的僵尸企业采取不同的清退措施,对于因企业技术落后、管理不善等自身原因造成困境的僵尸企业,政府可以通过给予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其进行兼并重组,使其重新焕发市场活力;对于行业产能过剩、市场机制不健全等原因导致的僵尸企业,应该充分发挥市场规律的作用,让其依法进行重整、和解或破产,政府应该为其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推动其快速退出市场。  相似文献   

5.
诸竹君  黄先海  王煌 《财贸经济》2019,40(6):131-146
本文通过扩展的MO模型,首次理论分析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加成率的影响,揭示了“成本增加效应”和“创新挤出效应”这两个重要的影响渠道。在此基础上,基于1998—2013年中国工业企业数据,运用修正的CHK法对僵尸企业进行了识别,检验了僵尸企业对非僵尸企业加成率的影响,经验证据表明:(1)僵尸企业比例每提升100%(翻一番),总体会引致非僵尸企业加成率显著降低3.43%;(2)对影响渠道检验发现,僵尸企业的存在会降低非僵尸企业的生产率水平、创新投入和产出,进而导致加成率恶化;(3)分样本回归发现,僵尸企业的负向加成率效应在西部地区、国有企业和资本密集型行业中最高。本文深化了对僵尸企业负向影响的经济学解释,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6.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明确了"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五大任务,处置僵尸企业是去产能的"牛鼻子"。选取了"山东海龙"的破产重整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成为僵尸企业的原因,以及破产重整的过程和经济后果。研究发现,企业沦为"僵尸企业"既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破产重整是处置僵尸企业的有效途径之一,但也存在重整企业长期绩效不足等问题,该制度的合理利用对于我国企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李雪 《商场现代化》2020,(7):104-105
在国家纵深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过程中,"僵尸企业"的存在造成了资源浪费、加剧产能过剩、影响市场出清效率.如若拖延处置"僵尸企业"问题,可能阻碍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经济结构调整.然而"僵尸企业"的债务处置工作是处置"僵尸企业"的关键.因此,在供给侧背景下,本文将分析"僵尸企业"债务处置的四种主要方式及其适用情况,并探讨了"僵尸企业"债务处置中面临的难题和障碍,最后提出一些加快推动"僵尸企业"债务处置的政策建议,以期为其他同类企业提出实质性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处在全面深化改革期,企业发展从高速增长逐渐变为深度调整,有些行业出现了投资过度、产能过剩的现象,涌现出一大批"僵尸企业",导致资源配置的效率大幅下降。"僵尸企业"日益成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新动力培育的一个巨大障碍。笔者所在的天津市亦存在上述问题,近年来天津经济增速渐缓、发展质量不高,与国有企业中"僵尸企业"大量涌出有关,如何为天津市推进"僵尸企业"退出提出对策建议是本文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工业创新能力不足、经济政策刺激、银行信贷偏爱等原因导致"僵尸企业"大量存在,占用了社会资源,妨害了市场秩序,加剧了产能过剩,影响了我国经济的发展。应对"僵尸企业"的治理从银行端、政府端以及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入手,以便"僵尸企业"合理有序地退出市场,推进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0.
僵尸企业丧失活力但仍然存续,对国民经济效率具有严重的不利影响,清理僵尸企业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步骤。政府补助与僵尸企业形成的关系是当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中的焦点问题之一。基于企业面临的主要约束类型,本文将企业划分为缺乏投资机会的投资机会约束企业和缺乏资金来源的融资约束企业,以2007—2016年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不同约束类型下企业获得政府补助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补助更多拨付给投资机会约束企业而非融资约束企业;政府补助是企业僵尸化的推手之一,但仅在投资机会约束企业中显著;专用于扩大企业融资的融资补助对于投资机会约束企业僵尸化的作用较政府补助总额更为显著;政府补助总额与融资补助均未起到缓解融资约束企业僵尸化的作用。在控制反向因果的内生性问题、替换代理变量、滞后补助变量和对亏损企业样本僵尸化进行讨论的稳健性测试中,结果仍然显著。本文为政府补助与僵尸企业形成问题提供了企业面临主要约束这一异质性视角,并基于补助错配问题,提出优化政府补助政策与解决企业僵尸化问题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僵尸企业是我国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所遇到的新难题。本文采用了2010—2016年上市公司30个行业数据,研究了僵尸企业对行业毛利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同行业的僵尸企业比率越高,该行业的毛利率将会降低。本文的研究显示,僵尸企业占据了大量的金融资源,但却降低了行业的毛利率,使得同行业的其他企业的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因此,政府应该推进各行业僵尸企业的整合,提高行业集中度,使僵尸企业的效用最大化。另外,政府也应推动僵尸企业的市场退出机制,避免僵尸企业占据大量金融资源的同时拉低了行业利润,迫使同行业企业的经营状况恶化。  相似文献   

12.
使用中国制造业企业的微观数据,探讨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资本要素市场化显著降低了制造业企业僵尸化的发生概率,且该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测试和内生性检验后依然成立。作用机制检验结果表明,资本要素市场化通过降低企业杠杆率、增加企业资产收益率、提升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以及减少企业政府补贴渠道抑制了制造业企业僵尸化风险。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资本要素市场化对东部地区制造业企业僵尸化的抑制作用最大,西部次之,中部最低;相比于国有企业、外资及港澳台企业,提高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水平可以更加明显地降低民营企业僵尸化的发生概率。  相似文献   

13.
从"攻坚之年"到"深化之年",去产能工作仍然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的重中之重。僵尸企业的存在占用了大量的产业资源,影响了市场的正常发展,迟滞了经济结构的转型。本文在首先定义僵尸企业的基础上,从企业内部、外部因素分析僵尸企业产生的真正原因,结合其衍生问题的出现并提出合理出清的必要性,最后参考国外处置经验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提出合理化的处置方案,这对于企业和政府来说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僵尸企业"是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产物,也是市场经济"劣淘汰"的必然。"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具有绑架勒索的特征。"僵尸企业"吞噬了经济活力,消耗了原本可以投入新兴企业和部门的税款、资本和劳动力,其存在会引发各种纠纷。对"僵尸企业"进行处理,需进行"专家会诊",区别对待,既不盲目救助,也不一味清除,这其中的"度"较难把握。文章从"僵尸企业"的定义、特性入手,旨在拓宽其处理对策,激活"僵尸企业"资源,积极引导经济的转型升级,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  相似文献   

15.
本文首先借助纳什均衡理论从僵尸企业、银行、政府三方面进行博弈分析,并通过逆向归纳法得出最优方案,以及政府不救助僵尸企业、银行不为僵尸企业提供贷款、僵尸企业破产是纳什均衡子博弈的最优解。其次探讨了理想最优方案与现实结果相悖的原因。最后,基于研究调查结果对僵尸企业的发展为政府、银行、企业提供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以经济转型为目标的结构性改革正处于历史窗口期。然而,"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不仅加剧了系统性金融风险,也严重阻碍了我国经济转型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下决心出清"僵尸企业",产能过剩的矛盾就无法化解,结构性改革就难以完成。因此,坚定不移地出清"僵尸企业"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资本结构研究领域的明显趋势是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深入探讨。各区域制度环境差异是不容忽视的影响因素,而地方政府干预是影响企业资本结构调整最基本的制度因素。僵尸企业作为地方政府干预金融市场信贷配给的副产品,负债率显著高于正常企业并居高不下。文章旨在研究地方政府干预对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影响,并探讨僵尸企业对这一影响的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干预通过增加债务的方式加快了企业向上的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且对国有企业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僵尸企业的“融资成本转嫁效应”抑制了地方政府干预对资本结构向上调整的促进作用,且对非国有企业的抑制作用更为显著。因此,应加强地方政府对经济的有效调控,加快对僵尸企业的清理,切实优化企业的融资环境,实现资本结构的优化调整。  相似文献   

18.
僵尸企业的存否问题关乎中小企业、银行、政府等各方利益,已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本文基于国内外僵尸企业发展现状,构建企业、政府、银行三方融资与还贷的子博弈模型,由模型得出政府补贴政策一定程度上会影响银行的决策,造成更多的企业选择违约,因此政府应该硬化僵尸企业的预算约束,加快其破产重组。而结合实际案例,通过对武汉、厦门、泉州等多地银行以及僵尸企业的走访调研,更为深刻地剖析了僵尸企业存在的原因以及银行政府决策的出发点。在此基础上,本文立足市场化大背景下为政府、银行、企业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商》2016,(3)
在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僵尸企业的大量存在严重阻碍了资源效用的最大化,其退出市场是市场的必然选择。本文以法律为本位,通过刑事犯罪、合同违约、失信被执行人,分析僵尸企业标准并不只是法律上能解决的,还受到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  相似文献   

20.
在对外开放战略升级和国内产能过剩的双重背景下,本文将全球价值链(GVC)与产能利用率置于统一框架,分析不同GVC嵌入方式对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机制,并利用2000-2014年中国工业行业全球价值链和产能利用率的匹配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表明:前向GVC参与度提高有利于产能利用率提升,后向GVC参与度提高则对提升产能利用率不利。具体而言,前向GVC参与主要通过技术进步而非投资对产能利用率产生影响;后向GVC参与影响产能利用率的技术进步渠道不显著,其主要通过加大投资降低了产能利用率。进一步研究发现,抑制后向GVC参与对产能利用率的负向作用可成为现阶段提升产能利用率的重点,鼓励竞争和加强环境规制水平是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