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吴正楠 《大陆桥视野》2015,(1):75-76,74
高铁改变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重构。备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兰新高铁正式开通运营,不仅缩短了区域、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强化了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还形成了相邻城市的"同城效应",而且使欠发达地区更好地融入到整个现代化进程中。借助兰新高铁,甘肃沿线各节点城市正谋求发展新机遇。节点城市探寻高铁机遇风驰电掣的"子弹头",改变的不仅是时空距离,更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版图的重构。  相似文献   

2.
李磊  陆林  穆成林  孙小龙 《经济地理》2019,39(5):207-216,225
交通对旅游流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高铁作为近年来我国诞生的新兴地理要素,正在对区域旅游流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本研究聚焦高铁对典型旅游城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影响,以黄山市为案例地,通过对高铁开通前(2015年4月)、高铁刚开通(2015年8月)、高铁运行两年(2017年7月)、高铁网络形成(2020年)四个时间节点的观测、调查和预测,结合3 600份调查问卷和955条旅行社在线旅游网站线路数据,借助Excel、SPSS、UCINET、ArcGIS、Photoshop等分析软件和研究方法,研究高铁网络化时代典型旅游城市旅游空间结构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①高铁刚开通,黄山市旅游流空间结构的变化并不明显。②高铁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流网络规模不断扩大,网络密度逐渐降低,"核心—边缘"结构显著,核心区逐渐向高铁沿线城市转移,形成新的旅游发展轴线,网络整体合作水平上升,"旅游核心+高铁沿线城市"成为最主要的合作形式。黄山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不断提升,呈现极化发展趋势,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功能提升,高铁沿线城市的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普遍提升,成长为次级旅游中心和交通核心,非高铁沿线城市节点功能普遍下降。③预计到2020年,我国"八纵八横"高铁网络将建成,黄山市高铁网络持续优化,旅游流网络规模继续扩大,网络发育更加完善,沿高铁线路将形成多个环形核心区,边缘区将覆盖国内主要大中城市,黄山市与高铁沿线城市的合作关系持续增强,对周边旅游地的辐射功能亦不断提升。黄山市节点功能和区位优势再次提升,沿高铁网络将形成多个次级旅游中心、交通核心,高铁沿线城市的区位优势继续增强,整体网络的空间分布更加均衡。④高铁开通至运行两年,黄山市旅游空间结构逐渐由不均衡的"网状"结构演化为"网状+链状"结构,待2020年高铁网络基本成型,将再演化为"核心—边缘—飞地"圈层结构,核心区辐射半径扩大至900 km,旅游地系统进入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稳定性好的成熟阶段。  相似文献   

3.
江霞 《江南论坛》2013,(7):53-53
7月1日,南京至杭州(宁杭)高速铁路正式开通运营。这标志着继沪宁、沪杭高铁建成通车后,长三角地区的高铁三角网络正式形成。宁杭高铁开通运营,为上海、杭州、南京三座长三角核心城市补上了最后一条"边","高铁三角"就此诞生。长三角同城时代,就此开启。所谓"同城时代",通俗点说就是交通"1-2小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中国高铁发展迅猛,至2015年底,全国高铁运营里程超1.9万公里,高铁总体技术水平进入世界先进行列,高铁部分技术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2008年8月1日,中国首条高速铁路客运专线——京津城际高速铁路开通运营.2009年12月26日,武广客运专线开通运营,成为世界上首条运营速度最快、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高速铁路.2012年12月26日,京广高铁全线开通运营,世界最长高铁诞生.目前,我国"四纵四横"高铁主骨架基本建成,未完工项目建设正在加快推进,"四纵四横"高铁网逐步全面贯通成网.  相似文献   

5.
正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哈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开始步入"高铁时代"。同时,新疆正在布局三条铁路大通道,以北、中、南三条通道为发展主轴,辐射周边,可形成全境通过、全面覆盖、全线连通的新疆开放发展新格局,带动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及所有17个陆路口岸的开放与建设。新疆的道路主骨架正沿着铁轨不断延伸。新疆三大通道2015年初具规模"新疆规划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三大战略交通通道’中,兰新通道作为中通道,这条通道一直是通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改委交通运输处副处长马亮元说。兰新通道是我国"四纵四横"铁路  相似文献   

6.
文章以皖江城市带为研究对象,通过使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经济潜力模型及日常可达性3个主要的可达性评价指标,利用反距离加权空间插值法对数据进行可视化操作,从不同角度分析高铁的开通对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以及区域整体的可达性的动态变化和影响,并探讨该变化所带来的时空效应和分布格局的演变。分析得出结论:高铁的开通运营使得皖江城市带各节点城市间的可达性得到了显著的提高;高铁开通后城市的经济潜力值变化较大,信息流速度加快,产出了更大的经济效益;皖江城市带实现了一日城市带的“同城效应”,高铁为区域一体化发展提供有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7.
中国高速铁路网络发展迅速,降低了知识传播的空间阻隔,促进知识溢出,对城市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利用2009—2016年264个地级市数据,通过多期DID方法研究了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的影响。结果发现:总体上高铁开通能够显著提高城市创新水平,但对不同规模和地理区位的城市存在差异。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城市规模的门槛效应,高铁开通对超大城市创新发展的作用最显著,其次是特大城市与大城市,对中小城市的影响不显著。在地理区位方面,高铁对城市创新的作用存在空间上的有效区间,高铁开通对距中心城市2小时圈层城市的影响最大,其次是1小时圈层的城市,对3小时及以上圈层的城市影响较小。未来高铁建设,应充分认识城市规模与地理区位的差异影响,科学布局高铁站点;加强城市群内部高速铁路网络建设,形成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创新发展空间形态;培育城市群内中心城市成为创新发展的增长极,促进经济创新驱动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2008—2018年非枢纽城市上市企业的面板数据,采用双重差分模型考察高铁开通对非枢纽城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提高了非枢纽城市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促进了其高质量发展.分组回归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非枢纽城市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积极影响主要体现在中部地区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民营企业以及二线和三线非枢纽城市企业,而对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以及国有企业的影响不显著,对资源密集型企业以及一线非枢纽城市企业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本文从微观企业层面拓展了高铁建设的经济后果研究,丰富了非枢纽城市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的文献,对高铁建设的规划布局及其经济分布效应分析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高铁能够促进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有效缩短空间距离,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战略性产业.徐兰高铁是中国境内首条贯穿"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高铁,具有较强的代表性.本文运用DID模型对徐兰高铁沿线35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了基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徐兰高铁的开通在短期内能显著促进沿线城市实际GDP总量的提升,在空间视角对沿线城市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6—2018年长三角地区的城市面板数据,采用社会网络分析(SNA)、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PSM-DID)和空间杜宾模型(SDM)等方法实证检验了高铁开通及高铁网络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高铁开通对节点城市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显著的减排效应,且随着高铁网络的完善,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越高的城市碳减排效应越明显;(2)高铁开通通过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降低了碳排放强度;(3)高铁开通提升了节点城市周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在开通高铁的城市中,度数中心度和接近中心度更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的碳排放强度产生了更显著的提升效果,这表明碳排放可能在高铁网络中发生了转移。  相似文献   

11.
中国高铁、贸易成本与企业出口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高铁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日益显著的影响。本文使用2000—2011年中国高铁、海关、工业企业和城市等数据,将开通高铁视作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贸易成本变动视角,考察中国高铁对企业出口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开通高铁城市的企业出口提高了12.7%。借鉴Faber(2014)构造"最小生成树"作为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问题,以及进行系列稳健性检验,结论始终成立。在机制研究方面,参考Donaldson&Hornbeck(2016)和Lin(2017)的方法引入和计算"市场准入",发现开通高铁通过降低固定贸易成本促进了企业出口。异质性分析发现,开通高铁显著提高了企业出口的扩展边际,对资本或技术密集型行业、时间敏感性产品、东部地区城市和高铁直达港口的城市出口促进作用更大,对企业出口的有效影响范围约是高铁站到其所在城市中心30公里的道路距离。本文研究为优化中国高铁修建规划和促进企业出口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2.
选取哈大、郑西-西宝、兰新高铁为对象,研究沿线欠发达地区的高铁可达性、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及二者间的耦合协调度格局。研究表明:①高铁开通使得欠发达地区的可达性获得提升,呈以高铁轴带为核心、轴带外围为边缘的"核心-边缘"格局,轴带内部存在显著的"断裂"区,加剧了中心城市高铁集散场的延拓、袭夺与耦合。②高铁的运营加剧了沿线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获益分配的不均衡、加剧了沿线节点的两极分化,产生"优者更优、劣者更劣"的"马太效应"。③耦合度与协调度整体呈不均衡的分异态势,局部地域表现出单核心城市的极化型、双核心城市的串联型、双核心城市的错位型、低水平区域的均衡型等4种分异格局。  相似文献   

13.
匹配2007-2013年271个城市、高铁和工业企业数据,考察了高铁开通对中国工业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铁开通显著提升了中国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检验结果显示,高铁开通对中心城市及其周围1小时高铁城市圈城市的非国有企业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作用最为明显,对地处偏远和小城市的企业的影响为负。城市创新、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以及企业创新是高铁开通促进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提升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郭玲 《大陆桥视野》2014,(21):31-32
2014年11月16日,兰新高铁(乌哈段)开通运营,标志着新疆开始步入“高铁时代”。同时,新疆正在布局三条铁路大通道,以北、中、南三条通道为发展主轴,辐射周边,可形成全境通过、全面覆盖、全线连通的新疆开放发展新格局,带动中心城市、重点城镇及所有17个陆路口岸的开放与建设。新疆的道路主骨架正沿着铁轨不断延伸。  相似文献   

15.
“十一五”以来,中国高铁建设迅猛发展,高铁网络经历了从局部分散的小网络到全国联网的过程.从“四纵四横”到“八纵八横”,高铁建设已成为国家战略层面推进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因此,研究高铁网络的发展演化十分必要.本文采用复杂网络分析的方法,通过构建以地级市为基本节点的空间高铁网络,对高铁网络进行相关属性分析,研究发现高铁网络属于稀疏网络,不具备小世界性,节点的度数普遍较低,处于节点末端的城市通达性不高,节点间捷径较少,平均距离较大等.  相似文献   

16.
高铁作为中国新型交通基础设施,其高效便捷的运输方式对于提升城市经济关联、促进绿色创新具有重要影响。在系统阐述高铁开通与城市绿色创新内在关联逻辑的基础上,基于2008—2019年中国266个城市的面板数据,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了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本地效应及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1)城市层面绿色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相关性,高铁开通为城市绿色创新提供了重要动力,不仅会促进本地城市绿色创新,还会影响邻近城市绿色创新。(2)高铁开通不仅提升了城市绿色创新的绝对水平,也提高了其相对水平;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效应会受到城市规模的调节,城市规模越大,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作用越明显。(3)高铁开通对城市绿色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有效作用范围为距离本地城市100~250 km半径内,250 km以外则不再明显。上述研究结论为充分发挥高铁开通作用,促进城市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2007-2018年中国285个城市面板数据,分别以发明专利申请和实用设计专利申请表示高质量创新和低质量创新,采用PSM-DID方法研究高铁开通对城市创新质量的影响,研究发现:①高铁开通可以加快创新要素流动、优化创新环境,进而促进城市创新数量和质量的提升;并且这一作用以城市规模为主要因素,呈现出城市间的异质性,高铁开通对大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最为显著,激发了小城市的低质量创新;②高铁对信息传播并未因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减弱,科教支出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随高铁开通而增加.高铁效应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路网密度低的城市需继续投建高铁设施;创新个体应充分利用高铁开通的溢出效应,积极提高自身的创新水平.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十分突出,高铁开通能否对不同等级城市的城乡收入差距形成影响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主题.以2004~2015年286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检验高铁开通对不同等级城市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并探讨人口机制的表现.研究表明:在不同等级、规模的城市分组下,高铁开通与流动人口、人口密度交互作用下对城乡收入差距存在明显的异质性影响,其中在高铁开通后,二线城市以人口流入的方式扩大了城乡收入差距,三、五线城市以人口流出的方式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此外,大城市在高铁开通后,通过人口密度的提升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我国需完善以高铁为骨干的交通运输网络,发挥高铁的人力资本配置作用,并针对不同等级城市制定差异化的政策措施,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发挥人口机制在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中的作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孙卿 《经济问题》2023,(4):95-104
在中国高铁发展日益受到关注的背景下,以大西高铁为例,使用城市间的矢量路网、高铁站点及各城市旅游收入、旅游人数等数据,运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引力模型,对大西高铁沿线及周边城市在高铁开通前后的交通可达性和旅游经济联系进行分析,并使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两者进行耦合协调分析。结果表明:大西高铁的开通显著提升了各城市的可达性水平,但提升程度不均衡,致使研究区交通可达性的空间公平性降低;区域内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显著增加,且沿线城市间旅游经济联系提升较为明显,各城市的旅游经济联系总量均大幅提升;高铁的开通对高铁途经城市的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协同发展起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对高铁未途经城市的促进作用并不显著,甚至出现了协调度降低的情况。  相似文献   

20.
区域经济     
1、玉林中小企业网开通运行9月9日,广西省玉林市正式开通中小企业网(www.smeyl.gov.cn)。市经委主任、市中小企业局局长沈强指出,开通"玉林中小企业网",是玉林市经委进一步实践科学发展观,深入贯彻落实玉林市委、市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四保"措施和"三个年"活动精神,健全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服务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