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析国民收入三次分配中的公平取向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经济高增长和社会矛盾高凸显两个鲜明的特征,社会分配不公问题越来越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重要问题.出现分配不公的状况是多年历史综合原因形成的,需要我们认真研究三次分配格局中公平价值取向问题.第一次分配注重在效率优先中维护公平竞争,第二次分配注重在财税改革中实现相对公平,第三次分配注重在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国民收入第三次分配即社会的富人运用捐赠、资助慈善事业等行为回报社会,实现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调整.它是通过制度安排和公众自觉行动,体现社会的一种慈善文化和捐赠文化.三次分配互动互补,互相促进,形成"三点式"社会分配新格局.  相似文献   

2.
劳动者报酬占GDP的比重走低,劳动者报酬占企业利润的比重缺乏约束机制,是初次分配公平的制约因素。个人所得税法、社会保障制度及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未能有效促进再分配公平,捐赠税收优惠激励机制也未能根本促进第三次分配公平。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公平的实现,需要创新财税法制:初次分配中促进劳动、资本等要素按贡献公平参与分配,再分配中促进税收、社保和转移支付的公平调节,第三次分配中促进个人、企业等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捐赠。  相似文献   

3.
我国收入分配格局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国民收入不断增加,但收入分配格局却暴露出许多问题:初次分配中劳动报酬比重下降、收入差距扩大;二次分配没有发挥应有的公平作用;三次分配不透明、非法非正常收入扰乱分配秩序等。这些问题导致了社会消费不足、产业结构升级受阻、社会不公平加剧等不利影响。当前迫切需要加大国民收入分配调整力度,增强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的消费能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和谐依赖于建立物质利益分配公平机制,如何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坚持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根本公平为主导,兼顾非权利与义务相联系的非根本公平,在国民收入再分配中坚持以非根本公平为主,以根本公平为辅的原则,对于建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一、社会评价的概念社会评价是分析、评价投资项目对实现社会目标方面贡献的一种方法。社会目标包括经济增长和收入的公平分配等。经济增长是指国民收入的增长,社会评价以经济增长为目标,即是追求国民收入的最大化。收入的公平分配是指项目所产生的国民收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合理的分配。时间上的分配是指在现在和将来之间的分配,即指在目前消费和积累(再投资)之间的分配;空间上的分配是指在各收入阶层和各地区之间的分配。社会评价以收入的公平分配为目标,即是要追求以有限的国民收入产生最大的社会效益。项目对社会目标方面的贡献,通过计算其社会价值来反映。  相似文献   

6.
统筹兼顾三次分配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收入分配的不公平已经成为中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已成为牵动全局的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极大地制约了和谐社会的构建。为此。要通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兼顾好三次分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第二次分配应更加注重实现公平;还应大力发展慈善事业,注重在第三次分配中通过捐赠回报中助推社会公平,让人民共享发展成果。  相似文献   

7.
与公共提供相比,私人的自愿捐赠行为不仅是一种帕累托改进,而且还更加有利于公平目标的实现;然而现实社会中各国政府往往把公共提供放在首位,私人捐赠则被放在了第三次分配上。因此,现阶段最明智的做法是改革现行税制,把私人捐赠提升到第二次分配层面上来。  相似文献   

8.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初次分配的公平是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当前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大量的公平缺失现象,应从制度和体制上完善,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  相似文献   

9.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公平性是整个社会收入分配公平性的基础。初次分配的公平是起点的公平和过程的公平。当前初次分配中存在着大量的公平缺失现象,应从制度和体制上完善,以实现初次分配的公平。  相似文献   

10.
经济理性主义假设是经济学中最基本的假设之一,本文从慈善捐赠的微观原因和宏观效果两方面进行分析,慈善捐赠活动的主体是"经济人",不仅存在着利他主义的驱使,更是自利的追求,这个过程也带来了社会的第三次分配,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将财富部分转移到穷人手里,增加了社会边际消费倾向,带动整个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七大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并提出应增加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 所谓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例,主要是指劳动者的工资总额占GDP的比例.这一比例又叫分配率,它是衡量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公平与否的重要指标.分配率越高,表示劳动者的工资性收入在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中所得份额越大.反之就越小.  相似文献   

12.
解读农民工工资偏低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推进合理公平收入分配格局的形成,党的十七大对收入分配提出了提高"两个比重"的要求,即"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相似文献   

13.
在强调市场作用和政府再分配政策背景下,国民收入差距程度反映了一个社会分配制度的效率、公平与正义。从党的十三大首次提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原则,到党的二十大提出“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以增进民生福祉,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仅仅采用传统货币收入指标很难准确衡量实际收入分配差距,也不可能据此衡量共同富裕。本文在系统厘清和评价公共服务与国民收入内在逻辑的基础上,构建广义国民收入理论分析框架,将基本公共服务纳入国民收入分配体系,赋予国民收入新的内涵;实证论证基本公共服务对广义国民收入的影响路径及其程度,以此证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差异是影响国民收入水平差异的直接因素;在分析现行财政体制难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化收敛的基础上,聚焦对广义国民收入影响突出的义务教育和医疗卫生两大基本公共服务,突破现行事权划分和公共服务的财政供给制度限制,提出一套完整的制度性改革方案,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均等收敛,缩小国民收入差距,客观评价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4.
初次分配效率与公平失衡的“连锁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呈现高效率,低公平运行状态。这是一种失衡状态,这种失衡将引致一系列连锁反应,对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后果。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内,初次分配的高效率是一种以低公平为代价所取得的畸形效率,而初次分配低公平是效率提高的制约瓶颈;在初次分配领域之外,初次分配失衡导致再分配公平调节乏力,再分配不能解决初次分配中的低公平问题,从而使得社会整体的公平程度很低;最终对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得经济发展出现消费断层和内需不足,并使社会发展面临和谐危机和许多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5.
收入分配问题历来是经济学界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民收入分配也是经济学界和人民群众高度关注的问题。这是因为收入分配是否合理与公平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心态平稳,进而关系着社会稳定。目前,中国国民收入差距较大并具有不断扩大的趋势,因此,必须对目前中国收入分配差距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积极探讨影响中国国民收入分配差距不断拉大的各种因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国民收入分配的改革途径。  相似文献   

16.
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调是导致居民收入分配差别扩大的主要原因。探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失调原因及其治理对策对于正确处理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的效率于公平的关系,缩小贫富差别.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仅就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存在的失调问题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我国税法对企业捐赠行为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捐赠被称为"第三次分配",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表现之一.从国家的立场考虑,捐赠行为,特别是公益、救济性捐赠对整个社会的安定繁荣和建设和谐社会方面是大有裨益的.从企业的角度考虑,通过回报社会,改善了企业的形象,扩大了企业的影响.并且,捐赠和企业的赢利性并不冲突,因为企业对公益性捐赠进行税收筹划是调节税负,使企业获得更多可分配利润和发展资金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8.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完善分配制度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正确处理按劳分配为主体和实行多种分配方式的关系,注重社会公平,合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格局,切实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如何解决在发  相似文献   

19.
面向大学的社会捐赠行为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面向大学的社会捐赠本质上是一种经济行为。捐赠者的效用体现为明显的非物质形态,遵循效用最大化原理。捐赠者的捐赠行为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的有效形式、改善社会经济福利水平的有效措施和形成社会资本的重要途径。我国税收制度对捐赠者行为有重要影响:所得税抵扣必然导致社会捐赠量的增长,其增长幅度在高税率条件下比在低税率条件下要大;其影响的敏感性对低收入捐赠者比对高收入捐赠者要强。  相似文献   

20.
税收再分配应在兼顾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公平,而税收公平的基础是税收立法公平。当前,我国正处改革攻坚和体制转轨的战略关键期,社会贫富差距过大、国民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突出。只有通过税收立宪夯实了税收公平合理化收入再分配的制度基础,建立并健全全国人大主导税收立法决策、政府依法执行、社会监督、公众有序有效协同参与的,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税收再分配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税收再分配制度深化改革才能取得实质性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