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3 毫秒
1.
为了解我国新农业补贴制度的作用机理和政策效果,笔者构建农户行为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农业生产与农户要素配置密切相关,而农户要素配置取决于农业比较利益;农业投入补贴和农产品价格补贴促进农业生产,而收入补贴并无生产效应;在政策效果上,价格补贴具有稳定的产出效果,而投入补贴的产出效果与农业要素价格和农户非农经营利润率有关;此外,投入补贴和价格补贴都具有积极的收入效应。我国当前农业补贴采取的直补模式使补贴的重心落入收入范畴,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甚小。我国农业补贴的理性目标应该是生产导向而非收入导向,补贴结构和方式应据此改变。  相似文献   

2.
笔者首先基于农业生产投入视角对农户借贷福利效应的形成路径进行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利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分析农户借贷行为并评价其福利效应.研究结果表明:正规借贷对家庭农业生产投入和农业收入均具有显著提升作用,而民间借贷的生产投入效果较弱且对收入的拉动作用不明显;教育水平高、生产规模大的家庭能够从借贷中受益更多.相比较而言,正规借贷经历、户主教育、地区金融体系完善程度和农产品价格是农户获得正规借贷的决定因素;而民间借贷经历和家庭社会网络能够有效提升农户获得民间借贷的可能性.此外,对借贷收入效应形成机制的研究结果显示,正规借贷的正向收入效应主要来源于新增资本投入的高回报率,而民间借贷的无效性是借贷引致投入量少和投入回报率低两方面原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朱奕帆  朱成全 《技术经济》2023,42(8):135-144
全民共同富裕关键在于农户共同富裕,而数字乡村建设是实现农户共同富裕的重要渠道。基于2021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利用Probit模型,实证检验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显著促进农户共同富裕。机制分析表明,数字乡村建设能够通过增加创业机会、优化要素配置结构、促进区域人才流动赋能农户共同富裕。异质性结果表明,对于不同数字技术应用水平、财产性收入与社会关系的农户来说,数字乡村建设的促进作用并不存在明显差异,这体现出数字乡村建设对农户共同富裕的包容性。据此,提出夯实数字乡村建设根基、发挥包容性创业“推进器”作用、借力信息化平台优化要素配置结构的对策建议,以期发挥数字乡村建设在推动农户共同富裕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冀北山区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冀北山区是我国环境脆弱与贫困并存的区域,在此地区进行的生态建设工程对区域内农户经济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以中日共建"21世纪中国首都圈环境保护示范基地"项目区为例,通过在项目区入户调查,分析生态建设对农户经济行为的影响,得出初步的结论:在生态建设项目区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和禁牧等措施,限制了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但是通过加大对项目区农户的技术扶持、资金扶持等,改变项目区的种植结构和养殖结构以及养殖方式,能够提高农户种植业和养殖业的收入;随着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项目区农户的非农业就业收入、林业收入有所增加;生态补偿性收入在农户的收入中占据很大比重,生态补偿的可持续性是维护生态建设成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理性农民假说出发,利用生产函数和成本函数分析农业补贴影响农户增加生产投入的一般路径,并基于随机效应决策模型构建解释农户生产投入行为的实证框架.为解决模型中由“自选择”带来的内生性问题,本文采用Heckman两步法估计修正收入方程和结构决策方程.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集的实证结果显示,预期收入差距、农业补贴和劳动力数量是影响农户选择增加生产投入决策的主要因素,而农业补贴和户主教育水平是促进家庭增收的关键变量.进一步,本文利用反事实分析方法评估农户增加生产投入的净收入效应,研究发现,农户的生产投入决策存在自选择效应,且表现为低创收能力的农户选择增加生产投入,而高创收能力的农户选择不增加生产投入,这导致增加生产投入生产方式的净收入效应被严重低估.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山东省800农户农业保险的问卷调查并采用筛选法发现,养殖规模越大、农业收入占比越高和单位损失越大的农户参与保险的积极性越高,说明农户的经济能力直接影响农业保险的需求,而目前的高费率、保险意识淡薄是农业保险难以大规模开展的原因;购买保险后增加要素投入的意愿较为明显.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农业保险有助于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进而得出结论,目前需要加大对政策性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促进农业保险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7.
胡东宁  赵增力 《技术经济》2023,42(9):171-183
使用农户家庭微观调查数据,结合全国范围内分省份实施的新一轮农地确权颁证政策,采用双重差分法实证分析了农 地确权颁证政策如何改变农户家庭的要素配置,进而影响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研究发现:领取农地确权证书后,家庭的收入 相对剥夺指数显著下降,说明农地确权颁证政策能够缩小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异质性分析显示,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效果 受到农地资源禀赋的影响,对平原地区和土地破碎化较为严重的农户家庭而言,农地确权颁证政策的作用更加明显。机制分 析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主要通过促进低收入农户家庭流转土地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增加土地租金收入和非农就业收入,实 现农村内部相对收入差距的缩小。扩展性分析也发现,农地确权颁证政策对收入相对剥夺指数的降低作用会受到农户家庭社 会保障状况和地区要素市场发育水平的调节影响。本文研究结论表明,以制度改革释放土地和劳动力要素的生产活力,推动 低收入农户家庭生产要素优化配置,是缩小农村内部收入差距的一条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8.
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地理》2021,41(2):148-155
耕地是影响乡村转型发展的关键要素,农业生产要素投入视角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可为乡村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提供思路。文章基于土地利用转型理论论述了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耕地利用转型的概念内涵、动力机制,探讨了劳动力要素变动与耕地利用转型之间的关系。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是社会经济转型和变革过程中,乡村地区劳动力数量、质量、年龄结构变化引发的种植结构、经营方式、固有投入和耕地产出能力等耕地利用形态的变化,乡村地区社会经济动态过程与微观个体体能效应、劳动替代效应、土地替代效应的共同作用是助推耕地利用转型的动力。研究认为,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下的耕地利用转型研究的关键在于通过耕地利用形态的刻画,剖析劳动力结构变动与耕地利用形态变化的关系。在乡村劳动力要素变动背景下,面向农业转型升级和现代农业发展的耕地利用转型调控需要全面把握劳动力要素的新发展趋势,逐渐强化土地和技术对劳动力的替代。  相似文献   

9.
根据城乡生产函数差异的特征事实构建了城乡收入差距模型,利用我国各省1997—2009年数据研究城乡劳动力比、固定资产比、人力资本比、农业中间品投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规模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结果显示,我国城乡要素生产率与城乡要素配置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具有决定性作用;城乡劳动力比的增长明显有助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而城乡人力资本比、固定资本投入比、农业成本、以及相邻地区间的相关性都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城市化、增加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业生产率、增加农村的物质资本投入,各省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努力对邻近省份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10.
农业结构调整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以农户家庭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农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结构调整对我国农户家庭收入有显著影响,其中,粮食种植收入比重的增加通过减少家庭在其他高附加值产业的获利机会而减少农民收入,工资性收入的增加通过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而提高农民收入,劳动力比重的提高也会增加农民收入。同时,与增加生产性资产相比,扩大土地经营面积对农户家庭收入的作用更加显著。因此,应该大力优化农村产业结构,提高非农收入的总量和比重;充分利用各地农业生产的比较优势,积极推动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鼓励适度的土地规模经营和农户家庭生产性资产的集聚;促进农业的产业化和组织化,提高农业的市场化水平;加大对粮农的补贴力度,促进粮农增收。  相似文献   

11.
城乡结合部是中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形成的独特区域,该区域土地利用问题敏感、复杂且意义重大。从农户土地利用行为角度出发,通过构建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差异形成机理分析框架,采用方差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以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238户农户的调查问卷为基础,对城乡结合部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农户土地利用行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反图能圈"式的种植业布局模式,具有明显的"非农化"与"非粮化"的特征。其中近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为主,主要种植玉米,土地利用程度低,土地投入强度小。远郊区农户以"粮食需求和利润需求协调"为主,兼种大田作物和陆地蔬菜,农户土地利用程度较高,土地投入强度较大。纯农村农户以"利润需求"为主,主要种植大棚蔬菜和陆地蔬菜,土地利用程度最高,土地投入强度最大。在结论的基础上,提出应该从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农地流转机制、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力度、优化农业产业的合理布局等方面引导农户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利用效率的提高和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目的:横向比较评价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农地利用结构的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并按照超效率对各地区进行排序。研究方法:数据包络分析(DEA)的C2R模型、BC2模型与超效率C2R模型。研究结果:(1)总体来说,大多数地区农用地利用结构综合效率低下,主要原因是技术效率太低;(2)我国74.2%的地区农地利用处于规模报酬递减阶段,要提高生产效率,必须调整用地结构;(3)超效率值较高的地区主要是经济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大省。  相似文献   

13.
平原农业区的生产和土地利用方式严重影响区域的 生物多样性,利用融合多学科的景观空间规划构建有效的评价 方法和格局优化模式以实现多样化的生境保护和恢复,提升生 物多样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以辽宁省黑山县为例,首先梳理了 平原农业区对于生物多样性威胁的机制和研究的框架;其次识 别平原农业区的特殊生境类型,使用景观格局指数和InVEST 模型的生境质量评价构建多尺度生境质量评价机制;同时使用 基于图论和电路理论的Linkage Mapper软件,识别和分级 空间中的重要生态源地、潜在廊道及廊道上的关键夹点区域。 结果显示,农业景观中空间异质性和连接性影响生物多样性; 研究区有主要生境23类,整体生境质量较差,农田面积较大 是造成该问题的主要原因;识别出核心斑块33个,重要廊道 34条,通过与卫星图比照,廊道位置与线性生境重合;关键 夹点区域位于靠近农村居民点的自然生境上,故营造人类干扰 与生态平衡农村居住区是空间规划的重点;同时根据以上研究 提出了多尺度的空间规划途径,为平原农业区生境优化和生物 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农地流转问题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加快农地使用权的流转有助于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和农业效益的提高,但是目前农地使用权的流转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文章从需求角度分析并找到影响农地使用权流转的主要因素,并针对这一因素提出了促进农地使用权流转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From the view of system theory, modern agriculture in a region embodies elements conformity, structure optimization, multi-functionalit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is paper first expounds on the relationship among agricultural elements, structure, fun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oretically, compartmentalizes agriculture types based on human-land elements matching, and depicts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ality. it shows that the matching of human-land elements is a key to agricultural types, and the multi-functionality is an indication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stages. At last, as a case study of Suzhou in eastern coastal area, the paper analyzes the evolvem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ing mechanism and some typical models of modern agriculture which suit to agriculture system evolvem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Suzhou the agriculture productivity, has improved greatly; And along with the agriculture structure optimizing, agriculture function has translated from "production " to "non- production and production ". With simulation of agricultural trend in Suzhou, it is .found that Suzhou has a LP- dependence (labor productivity) on agricultural element, so Suzhou will has much more potential in land productivity. Based on the above analysis on agricultural system, some typical patterns on modern agriculture in Suzhou are brought up, such as export-oriented agriculture, enterprises-leading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rks agriculture, stereoseopic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and sightseeing agriculture.  相似文献   

16.
世界粮食市场危机使粮食安全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也给我国的粮食安全体系敲响了警钟,城乡二元体制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我国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我国粮食安全的长期发展战略应与解决"三农"问题统一起来,在消除城乡二元体制障碍的基础上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为国家粮食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制度保障。  相似文献   

17.
China's eastern area is at middle and later stage of industrialization during which the relation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 appears maladjusted. The main problems are shrinkage in agricultural comparative earning and lack of driving force of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Based on calculating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east China from 1996 to 2005, this paper analyzes contributing degree of motive forces of agriculture develop in ten provinces and cities of east China applying GCA (Grey correlative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o absolute correspondence between the level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in China's eastern area. There is no synchronous development between industry and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ry in some areas. Fertilizer and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put had high contributing degree for ten years; however; contributing degree in land and irrigation work input was low.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became the leading role in most provinces and cities' increase of agricultural labor productivity.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need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s primary motive force, at the same time, direct material input and facility input as guaranteed function. For some reasons,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more direct material input, less facility input " in east China now. Optimal driving.force model of future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in east China is that non-materialization inputs are dominant, that perfected facility input arc guarantee, and that certain substance inputs are necessary  相似文献   

18.
张晓丽  朱海洋 《生产力研究》2005,(6):134-136,F0003
本文对我国现阶段所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工业化国家发展的经验,提出政府行为选择对解决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进而探讨了现阶段政府行为选择的主要措施:全面减轻农民负担、增加政府的农业投入并合理调节农业投入的结构、促进农村人口非农化转移以及建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利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以1995-2006年数据为基础,对湘西州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以粮食产量为产出因子,选择化肥投入、机械总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为投入因子,利用LINEST计量经济软件建立投入产出模型。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相对化肥投入和机械动力的影响而言,从1995-2006年湘西州粮食产量大幅增加的主导影响因素依然是耕地面积,说明今后湘西州农业生产应做好耕地资源的开源与节流工作,重视农业科技和农业机械化发展,调整施肥方法提高肥料利用率及优化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乡村观光农业。  相似文献   

20.
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在分析吉林省水土资源现状的基础上,构建了农业水土资源匹配分析模型,模拟分析表明:吉林省水土资源匹配程度较优,但区域差异明显,东部优于西部,林区优于农区。在此基础上,从统一规划水资源的合理配置、优化农用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科学利用水土资源等方面提出了吉林省农业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和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