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浙江林业》2006,(3):20-20
为切实加强农田防护林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农田防护林体系在保障粮食稳产高产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的要求,国家林业局就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农田防护林采伐更新管理下发了通知,并作出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2.
有条件地取消采伐限额制度探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我国已确立将林业分为公益林和商品林分类经营的林业政策,对于用于生态保护的公益林,是禁止采伐的;对于以提供木材及林产品等经济利用为目的的商品林,由于我国的森林资源总量不足及我国现阶段生态环境的严峻性,也实施了采伐限额政策。但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我国现行商品林经营政策已忧为商品林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本主要研究如何有条件地取消采伐限额政策以提高林业秤主体从事林业投资的积极性,以及如何采用经济激励制度来解决由于取消采伐限额政策可能带来的对环境的不良影响,从而使林业企业有发展的动力,环境保护能持续有效。  相似文献   

3.
参照Elinor Ostrom的IAD延伸模型,基于河南省平原地区的面板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意愿展开研究,分析了影响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意愿的因素及农户对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及保障粮食生产方面的意见。结果表明,农田防护林对农田的影响程度是影响农户发展防护林体系意愿的最关键因素,此外农田防护林体系完善程度、农田防护林体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农用林业产品销售方式和家庭务农人数也是影响农户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的重要因素;农户希望农田防护林体系的建设对农田影响最小化,农户愿意在道路边缘、沟渠旁边、闲置的土地和房前屋后布局农田防护林;愿意发展的模式是林带、农田林网和片林;农田防护林体系只是稳定当地粮食生产的措施之一,保障当地粮食的生产安全;除尊重农户意见建设农田防护林体系外,还应采取相关的水利、农艺和保险措施等。  相似文献   

4.
中国森林经理探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讨论了当前森林分类经营、采伐限额和采伐限额调查、多功能经营、林业跨越式发展等热门话题;介绍了我国森林经理发展的历史;分析了目前森林经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学科建设中遇到的困难;探讨了关于森林经理在林业建设中的定位,在宏观规划决策和微观林分调查技术中的发展;提出森林经理技术要面向小班为搞好经营服务以及振兴森林经理学科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内涵和特点的分析,指出了非公有制林业产权保护不力、采伐限额制度的束缚制约、林地使用制度不完善和林业金融保障制度不完善等主要制度障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对策:①加强产权保护;②改革采伐限额制度;③完善林地使用制度;④实施新型林业投资制度。  相似文献   

6.
采伐限额政策对非公有制林业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产权经济学的角度探讨采伐限额政策对非公有制林业产生的影响,认为采伐限额导致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者的产权残缺,限制了林业经营主体的合法收益权和处分权,使得投资主体缺乏造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分析采伐限额制度的合理性,在这个前提下,探讨如何获得经济收益的最大化。林业资源的经济收益取决于市场状况的同时也受到它本身特性的约束,这里市场状况包括总体用材林限额决定的供给量和整体市场的需求量,林业资源特性包括林业用地的限制、木材培育费用和木材的生长期限。通过将市场状况和林业资源本身特点的结合,得出在不同的情况下如何使用和分配用材林采伐限额,在单位内转结的有效性或者在单位间转让的可能性,以实现在采伐限额制度下取得林业资源经济收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通过分析林改职工投资行为特征,探讨影响林业投资的深层次制度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林改职工具有林业投资率低、营投资意愿下降较快、倾向于短期效益明显的项目等行为特征,生态效益体现不明显;虽然影响林改职工投资行为的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林业税费高、营林风险高等因素,但深入分析可以发现林改职工投资行为却是在限额采伐管理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约束下的一种理性选择;只有对限额采伐管理和生态补偿这两项林业制度做出适当调整,林改职工才会调整林业投资行为关注生态效益,进而推动中国现代林业的建设进程。  相似文献   

9.
<正> 《森林法》规定“国家根据用材林的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严格控制森林年采伐量。”并要求“全民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国营林业企业事业单位、农场、厂矿为单位,集体所有的森林和林木以县为单位,制定年采伐限额。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主管部门汇总,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后,报国务院批准。”《森林法》关于消耗量低于生长量的原则,是制定森林年采伐限额的法律依据,违反了这一条,就是违法行为。但是,各级在制定与落实森林采伐限额时,却忽略了许多与采伐限额相关的因素,把消耗量低于生长量作为制定采伐限额的唯一依据。因此,造成了采伐限额难以控制,而滥伐屡禁不止,森林资源得不到有效保护的所谓森林资源危机。  相似文献   

10.
北京林业大学图书馆开发了建国42年来防护林、林业经济、林业总论、树木生理4个林业专题数据库,共收集林业科技信息1万余条.其中防护林专题库涉及水土保持林、防护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防洪护岸林、环境保护林、城市防护林等10大类46小类。价格450元,2张高密盘.国际标准书号为 ISBN7—302—01184—2/S.2.林业经济专题库涉及林业经济体制,林业政策法规,林业建设与发展,林业区划与林业规  相似文献   

11.
以大连市甘井子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技术结合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方法,分析2000、2003、2006和2009年4个时序的大连市甘井子区土地利用数据,研究其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大连市甘井子区作为典型的城市边缘区,对其进行研究,可以得出城环边缘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特征,对城市边缘区的土地利用规划与整理提供科学价值。结果表明,大连市甘井子区2000~2009年土地利用发生明显变化,耕地、园地、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林地、水域面积有所增加,耕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6.10%,建设用地土地利用动态度为1.27%;2000~2006年甘井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呈现增加态势,6年间增加2 600.91万元,2006~2009年呈现减少态势,3年间减少679.36万元;除林地外,其他土地利用敏感性指数均小于1,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对价值系数缺乏弹性。  相似文献   

12.
从农户视角出发,基于竞租理论,对退耕还林工程决策集进行分析比较,确定了农户收益最大化决策,进而根据政府财政支出最少的政策目标,确定最优补助标准。通过对陕西省退耕还林工程的典型代表——延安市的4种经营类型的主要作物品种进行实证分析发现:退耕还林工程政策将会激励农户参与经济林建设。政府若要调整农户的决策类型,则需进一步提高相应类型的补助标准。  相似文献   

13.
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与探索——林业生态建设30年回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30年来,林业生态建设以生态文明为目标,坚持走建设生态、改善生态之路,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三北防护林建设工程为生态文明建设首开先河;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谱写了生态文明建设新篇章;造林灭荒行动掀起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六大林业重点工程成为新世纪生态文明建设新壮举。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新理论,其核心是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发展现代林业掀起生态文明建设新高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走上新的里程。  相似文献   

14.
漫湾电站库区耕地变化对移民收入和库区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漫湾电站建设使库区耕地的结构和质量发生较大变化,水田减少,坡旱地增加,单产降低;后靠安置移民少部分收入结构趋于多样化,收入增加,大多数移民收入仍主要依靠耕地,移民收入相对减少;库区生态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库区要加大投入,加强基本农田建设,加快退耕还林草,发展经济林,增加移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在深切割峡谷区建大型水电站,大规模的移民后靠安置要慎重。  相似文献   

15.
从兴文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现状谈起,介绍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具体做法,紧紧“围绕构建生态强县、旅游大县”的发展战略,如何坚持把林业发展与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有机结合起来,加大林权制度改革力度,认真抓好抓实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两大林业工程,全面推进农民林业专业合作社建设,林业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兴文县域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从标准粮田建设的必要性和意义出发,论述了河北标准粮田工程建设分区的原则、方法及分区的方案,针对每个分区分别阐述了工程建设的重点及耕地平整、农田水利、田间道路、农田防护林等方面的工程措施组合。  相似文献   

17.
以江西省都昌县为例,对鄱阳湖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及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指出允许适度林粮间作并将退耕还林与荒山荒地造林分开实施,有利于促进农民积极参与当前的退耕还林工程;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与县域经济的发展相结合是地方政府长远规划的内容;实行生态购买与生态补偿相结合的制度是退耕还林后续工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8.
环京津贫困地区退耕调查分析及农户生计出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环京津贫困地区31个县一期退耕工程的执行状况及其对当地退耕农户生计的影响展开了实地调查,分析了一期退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潜在的危机,并从县、乡、村3个层次量化分析了环京津贫困带退耕与该区域生计贫困的相关程度。分析结果表明:退耕工程的实施没有加重该区域农村居民的贫困程度,但也未对该区域的经济发展和贫困的解决起到明显的促进作用。调查反映:复耕意识的存在严重威胁着退耕成果的巩固和退耕二期工程的进一步深入。所以,建议在退耕工程已取得生态成效的基础上,必须将退耕成果的巩固和解决农民生计问题相结合,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以重庆市綦江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模拟预测2010—2020年规划调控影响下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变化特征,以期为目标情景下土地利用规划的空间实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文章通过构建Dyna-CLUE模型分别模拟研究区在自然增长和规划约束引导下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并对照自然情景进而分析规划约束下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表现特征。[结果]比较AutoLogistic模型与传统Logistic模型回归结果发现,除建设用地外,其他地类的ROC值都有显著提升;对比两种情景模拟结果发现,到2020年,研究区内耕地、农村居民点、未利用地较自然情景显著减少,林地、园地显著增加,城镇建设用地增长规模较自然增长情景减少171.86hm~2;规划情景约束下,2010—2015年研究区地类转移以耕地转建设用地为主,2015—2020年以耕地转林地为主,耕地转建设用地次之,再次为农村居民点转耕地。[结论]Dyna-CLUE模型模拟中,运用添加自相关因子的AutoLogistic模型代替传统Logistic模型进行空间驱动力分析,能够显著提升模型模拟精度;规划约束下,退耕还林、农村居民点复垦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工作的开展是耕地减少、林园地显著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得以控制的重要原因;退耕还林成果在规划约束情景中得到较好体现,表明规划目标对于引导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定向变化有重要作用,但是丘陵山地的耕地减少态势也需得到足够重视,建议推进耕地产能建设从而协调生态保护与粮食安全间的用地需求。  相似文献   

20.
利用1976年的MSS、1995年的TM、2004年的TM三个时期遥感影像数据对云南边境地区的土地覆盖动态变化进行监测。选取了土地变化幅度、单一动态度、绝对动态度、综合动态度、土地综合利用程度和马尔柯夫模型六个指标,利用RS、GIS信息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对云南边境地区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土地覆盖主要以林地和裸地为主;土地覆盖变化幅度最显著的是建设用地和农田,而主导变化类型为林地和裸地;土地覆盖变化的主要方向是由林地向裸地和农田转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