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研究目的:归纳阐释土地退化平衡(LDN)对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回答LDN导向下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的路径选择。研究方法:逻辑推理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LDN具有鲜明的时空特征和明确的响应层次,并遵循“同类平衡(Like for Like)”与“一票否决(One out-All out)”原则。(2)新形势下土地资源的空间载体、生态本底、安全保障、服务双碳目标等功能得到拓展,客观上要求生态保护修复协调好尺度与格局、要素与系统、食物与生态、减排与增汇之间的关系。(3)LDN对生态保护修复的理论意蕴包括多尺度嵌套的动态平衡、多目标权衡的系统治理、多手段协同的实现路径。(4)基于LDN的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策略包括:构建“功能—尺度”与“要素—系统”相耦合的LDN目标函数,引导生态保护修复目标量化;制定螺旋递进式“分区管控—分级治理—分类施策”的管理策略,促进自然与行政区划在空间上的有效衔接;建立“干预管制—激励竞争—强制倒逼—差别治理”协同的保障机制,协调“自然—社会—政府—市场”等多部门关系。研究结论:LDN在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实践中具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价值,能...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国土空间规划落实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质量空间治理体系的核心目标之一,解析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及其内在机理,进而提出可行的破解路径,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破题思路。研究方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演法。研究结果:多尺度交互的空间网络不畅通和城乡空间多元价值难交换成为阻碍城乡融合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土空间规划与城乡融合发展在措施手段和目标体系的关联性上搭建了二者的衔接逻辑,空间一致性和互动性决定了二者衔接的现实可行性;优化城乡空间网络体系、创新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统筹城乡空间治理体系成为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研究结论:统筹协调国土空间规划“发展、公平与生态”三维目标和城乡“要素、结构与功能”融合的内在关系,落实城乡要素有序流通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将有利于完善国土空间规划支撑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研究目的:探析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逻辑、现实困境和技术范式,使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成为促进国土空间高效开发、有力保护和推动区域差异化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为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参考。研究方法:文献调查法,归纳演绎法,理论分析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与方法在要素和空间多尺度融合、演变机理与优化路径耦合、情景评估与对比等方面还需进一步探索。(2)将空间作为要素的载体与流动的外部指引,要素作为空间的核心与演变的内在动因,以情景匹配不同发展路径与优化目标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理论逻辑。(3)国土空间内在演变机制、系统演化行为以及相应的政策调控路径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基础,不同空间尺度下各类要素结构调整和配置是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的要义与核心内容。研究结论:需加快形成因素综合、过程关联、层次融合、稳定韧性的国土空间格局优化情景分析范式,推动国土空间治理能力提升。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探究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内在作用机制,以期为中国在“十四五”时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提供参考路径。研究方法:基于资源配置的视角,从经济、社会、空间三个维度构建城市更新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采用渐进性双重差分法和交互项分析探究二者之间的动态演化机制。研究结果:(1)城市更新显著促进了城乡融合发展,作用效果介于0.7%~1.0%,但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分异;(2)城市更新从城乡空间融合、经济融合和社会融合三个方面推动城乡融合发展;(3)城市更新对城乡融合的影响主要基于要素空间流动效应、产业升级效应以及人居福利效应三个方面发挥作用。研究结论:城市更新是一种资源要素空间配置、部门配置和绿色配置的优化过程,通过破除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的障碍、加快产业置换与重构的步伐、着力建设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5.
研究目的:阐释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国土空间治理的新要求及理论逻辑,为助推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提供路径支撑。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和逻辑推理法。研究结果:(1)依据中国式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国土空间治理有必要在人地协调、公平均衡、特色鲜明、绿色高效、稳定安全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2)归纳阐释了中国式现代化与国土空间治理之间所存在的系统协调、协同共生、演绎交互、调适匹配、包容共区5大理论逻辑。(3)由于区域间和城乡间差距(宏观)、产业间和地类间竞争(中观)、部门间和主体间博弈(微观),国土空间治理落实中国式现代化要求仍有较大差距。(4)从规划引导、用途管制和实践行动出发,提出区域协调与城乡融合、调适匹配与差别管控、精细治理与共治共享的中国式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路径。研究结论:国土空间治理将始终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从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特征和整体逻辑去反思治理路径,可为拓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土空间治理内涵外延和理论实践提供有效参考。  相似文献   

6.
研究目的:解析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理论逻辑与实践路径,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归纳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研究结果:(1)大走廊城乡融合发展经历了“组织制度建设与要素重组阶段”“制度体系完善与空间格局优化阶段”“从规划建设迈向全面优化发展新阶段”三个阶段;(2)大走廊从城乡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变实现了经济空间、制度空间和社会空间相互关联、协作共存的迭代过程。研究结论:(1)构建的耦合空间生产理论与系统科学理论的分析框架有助于解析大走廊从边缘空间到创新空间的演化过程与路径;(2)未来大走廊发展应高效推动传统要素与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提升国土空间规划、数字经济、人才生态等方面在空间生产过程中的功能耦合,推动城乡边缘空间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7.
构建和保护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是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长期以来,自上而下的控制性规划建设管理方式已无法适应政策性生态空间发展现实需要,多元协同治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政府、市场、集体和社会组织在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体系中分别发挥着核心性、主体性、协同性和制衡性作用,维持着空间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针对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面临的生态、经济、社会各维度治理实效差异大,多元主体职能尚未完全发挥,各主体空间权利不平等的现实困境,应建立多维度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治理绩效评价体系,以科学分工为准则厘清多元治理主体职能定位,并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机制,以实现城市边缘区绿色空间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空间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开展国土空间规划视角下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化地区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研究方法:综合指数评价法和SOFM网络模型。研究结果:(1)我国“两横三纵”城市在国土空间视角下的高质量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除沿海纵轴(L1)和部分节点城市发展质量水平较高外,其他轴线城市发展质量均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和低质特征;(2)国土空间结构和效率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但不同城市存在差异,整体看优化开发区主要面临国土空间结构优化问题,重点开发区则更应重视国土空间效率提升;(3)综合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与主体功能类型,将研究区划分为优化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重点开发区结构提升优质区等7类空间治理模式区,并结合“两横三纵”轴线分类提出了城市高质量发展的综合治理路径。研究结论:未来应分区分类推进“两横三纵”城市高质量发展,精准施策提升国土空间治理水平。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解析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基本内涵与模式演进,探讨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的关键挑战。研究方法:文献综述法、理论分析法、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是指多元主体通过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手段建立数字国土、参与制定空间发展战略、实施资源优化配置行为,助力高质量国土空间构建的过程;(2)根据对象、主体与目标来解析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内涵,包括以数字孪生国土空间为基础场域,以政府—市场—社会多跨协同为重要形式,以系统重塑为核心目标三个方面;(3)数字化视域下我国国土空间治理先后经历了自然资源考察、数字地球建设、智慧地球发展、全面推进“数治化”4个发展阶段;(4)从传统国土空间治理向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面临数据治理体系不健全、治理需求高度分化、技术理性与民主价值难以统筹等现实问题。研究结论:多元主体利用数字化手段协同开展国土空间治理是加速治理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扎实推进国土空间治理数字化转型关键在于规范数据管理体系、关联多元场景、完善技术应用空间治理的顶层设计。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探索高质量发展目标与空间规划的逻辑关联,明晰空间规划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响应路径,提出高品质空间规划应当注重的若干关键维度。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阐明高质量发展的政治经济学要义在于提升社会总生产的使用价值,相应要实现空间使用价值的有效提升与交换价值的合理增长。(2)指出高质量发展对空间规划的需求,以及空间规划在要素配置、空间协同、创新引领、场景营造和政策供给等方面的总体响应路径。(3)提出高品质空间规划尤其要重视若干关键维度,包括尊重科学规律、前瞻战略引领、主动弹性应变、以人为本、价值活力提升等。研究结论:空间规划是统筹发展要素配置与实体空间建设的公共政策,将多维度的高质量发展理念融入空间规划,有利于形成理想主义、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紧密融合的高品质国土空间规划体系。  相似文献   

11.
治安治理社会化的核心是社会力量的参与。从宋代的民治传统到建国以来的政策与实践探索,从警务社会化、治安管理社会化到治安社会化、社会治安社会化治理等概念的相继提出,构成了治安治理社会化的演进脉络。治安治理社会化的本质是治安秩序维护的多元化,强调多元化共治、过程性理念与互动性思维的有机统一。杭州市公安局萧山区分局以“物业联席会”机制创建为载体,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组织活力,为治安治理社会化提供了更多可能的路径。借鉴“物业联席会”的创建经验,城镇化背景下的治安治理社会化应坚持党委组织领导,协同推进组织载体创新、联动机制创新与智慧化手段运用相融合。  相似文献   

12.
[目的]立足要素管理视角,解构乡村振兴战略理论内涵、逻辑关联及框架体系,明确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着力点、功能定位和重点任务。[方法]综合运用系统论、地理学和政策分析方法,采取“人口—资源—环境—发展”科学思维范式和“问题—目标—空间—工程—支撑—模式”逻辑主线,进行要素、结构、功能和对策分析。[结果](1)从空间治理角度,正确处理人、地、产、钱4核心要素关系,优化重构生产空间、生态空间和生活空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任务; (2)从工程保障角度,聚力推进“产业融合提升工程”等五大重点工程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抓手; (3)从要素支撑角度,充分彰显自然资源的资源、资产、资本与生态多元属性,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资源安全保障、产权安全保障、生态安全保障、能源安全保障是自然资源管理创新的基本功能定位。[结论]自然资源管理创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主要体现在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生活富裕三大目标上,做好自然资源调查监测评价、推进自然资源(不动产)统一确权登记、开展生态系统整体保护与修复、制定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和建立城乡一体化要素市场体系、创新差别化高效化资源分类管理模式是乡村振兴与自然资源管理协同创新的未来方向。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县域作为城乡融合发展的典型场域,需要从理论上到实践上开展前瞻性研究,从而更加科学地评价先进典型、发现突出问题,进而提炼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方法 文章从新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出发,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空间六个方面探索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特征,在此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遴选构建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共6类16个关键指标。通过熵权法,对各指标权重进行了计算和排序,对5个样本县进行了试评价。结果 (1)从时间维度看,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整体处于上升水平;(2)从空间维度看,不同区域城乡融合发展水平和发展模式存在明显差异;(3)从现实基础看,县域发展环境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基础;(4)从影响因素看,县域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是县域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保障;(5)从实现路径看,县域城乡融合要实现“五位一体”和空间上的全面融合。结论 县域城乡融合发展既要坚持规划先行,更需加强规划实施管理;既要开放要素市场,更需发挥地方政府作用;既要整体塑形,更需注重强化文化认同;既要保护生态,更需激发绿色发展活力。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是一项系统工程,建议统筹实施县域城乡融合发展评价工作,更科学合理地通过调度各地城乡融合发展情况,推动城乡全面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4.
研究目的:梳理并比较2023年国内外土地经济领域的研究进展和研究重点,展望未来研究方向。研究方法:文献分析法。研究结果:2023年,国内研究集中于政策对地价的影响、城市土地供给结构与策略的时空动态、土地财政与土地金融、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进展、农地流转的影响因素和结果、三权分置改革、宅基地盘活等问题;国外研究侧重土地保护措施和环境保护政策对地价的影响、土地市场的福利效应、土地产权的性别不平等、征地制度的公平性等。研究结论:2023年土地经济研究领域实现了深度和广度的拓展,下一步应着重通过理论研究的创新实现政策的体系化阐释,通过实证研究的深化促进政策的系统性设计,更好地服务新时期的土地制度改革。2024年将重点关注土地经济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研究、土地要素市场化配置、城乡融合发展的土地制度创新、自然资源产权制度改革与权益实现路径、全民所有自然资源资产所有权委托代理制度试点等方向。  相似文献   

15.
粮食主产区的城镇化与农村协调发展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着力构建县域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县域作为研究单元分别对城镇化水平与农村发展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对选取的各时间截面的县域城镇化水平和农村发展水平的协调发展度进行计算分析。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法(ESDA),对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以及二者的协调发展度分别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果表明:2009~2013年河南省县域城镇化水平、农村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度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县域城镇化呈现出东北部较高而西北与中东部较低的特征,县域农村发展水平在空间上的集聚态势逐渐降低,二者的协调发展度总体来看,高—高集聚型的县域集中在中北部的一些地级市,低—低集聚型县域个数逐渐减少,并且分布趋于分散;对县域城镇化与协调发展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二者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农村发展与协调发展度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论,提出了适合各地城镇化与农村发展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时代,大国博弈更加复杂与激烈,全球性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全球化时代安全治理的兴起表明了安全治理体制的局限和不足。安全问题呈现出的新特征与新趋势,反映出人类面临着异常复杂的治理局面。文章认为,西方主流安全治理理念无法对全球安全治理现实提供理论支撑,实现有效的全球安全治理需要制度安排和观念转变以及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7.
人类文明经历了渔猎文明、农耕文明和工业文明,进入了生态文明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协调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面对保障发展与保护资源的难题,以创新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推动资源环境管理的制度创新和政策创新。生态文明时代,按其保障发展和保护生态的功效不同,资源环境价值区分为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运用资源环境价值理论,提升国土资源工作水平。做好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以国土规划作为调控工具,平衡生态价值与生产力价值,解决保护资源与保障发展的矛盾,以资源环境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基础性问题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目的:明确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科学内涵,讨论新时代统一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体系的基础性问题。研究方法:理论分析法和归纳演绎法。研究结果:(1)国土空间用途管制的对象是一个空间、属性与行为三位一体的复杂系统,管制实施中需协调好实体空间、功能空间与管理空间的关系。同时,异质性、动态性与尺度性等主要空间属性影响着管制实践的效率。(2)新时代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完善了用途管制理念方法,但实践的滞后性引发了系统治理思维与分区分类管控的矛盾,空间尺度性与事权划分不匹配,管制手段中审批与许可关系不清等问题。(3)机构改革为自然资源统一管理带来机遇,但管制主体的职能界限模糊与"上下不对齐"的治理结构设置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研究结论: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在国家现代化治理体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内容体系逐渐完善,但基础理论认知和管制实施的矛盾仍旧突出,需要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改进。  相似文献   

19.
Despite the importance of urban agriculture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urban agriculture is not well understood by public authorities. This lack of knowledge impedes its inclusion in public policies of urban planning. A substantial body of literature deals with urban agriculture but little research has analyzed the multidimensional city-agriculture interactions facilitating its enduring presence within the city. We suggest the hypothesis that informal processes are at the core of the persistence of urban agriculture and propose the concept of socio-spatial arrangements (SSAs) between the actors. To study urban agriculture in Bobo-Dioulasso, a West African city, we propose to develop a geography of arrangements to understand the soci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SSAs and the way they influence urban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Taking the example of market gardeners and pig breeders, we highlight how farmers overcome urban constraints through localized social networks. Results show that arrangements between the actors are at the core of the persistence of urban agriculture. We underline two different socio-spatial morphologies (SSMs) of urban agriculture according to differences in urban agriculture characteristics. These SSMs illustrate how market gardeners and pig breeders integrate differently into the urban space. The systemic approach of studying arrangements between actors helps us understand how urban farming activities function, and how they are connected to each other and to the urban and regional system, thus building a picture of an agri-urban system. We discuss the policy and theoretical implications of this research. This study is aimed at providing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urban agriculture that can enhance its consideration as a viable component of the city.  相似文献   

20.
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建设实践的理论升华,是国家治理视域下基层社会治理与社会建设的理论总结,是"以人民为中心"导向下"民生为本"的社区治理范式创新,为新时代社区治理提供了理论引领与行动指南。习近平关于社区治理的重要论述包含:坚持党建引领的治理原则,激发共建共治共享的内生动力,夯实群众性自治制度的治理基础,协同自治、德治与法治的治理策略等多维实践向度。习近平总书记对社区疫情风险治理做出的重要指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城乡社区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