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赫尔.    穆尔.   《经济导刊》1997,(5):42-47
金融约束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托玛斯·赫尔曼凯文·穆尔多克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一、导言构成“金融约束”(financialrestraint)一系列政策的目的是在金融部门和生产部门设立租金。此处租金指的是超过竞争性市场所能产生的收益。金融约束的本质是政府...  相似文献   

2.
金融约束理论对中国金融改革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玉镏 《生产力研究》2008,(13):103-105
在发展中国家为摆脱金融抑制,采取了金融深化的各种措施,但金融自由化的结果离理论描述的相差甚远,这样产生了金融约束理论,要求国家采取政策产生租金,其中的一些观点对我国当前的金融改革有着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从金融约束到金融自由化———战后日本金融制度改革及其启示吴素萍最近,约瑟夫·斯蒂格利茨等人建立了一个用于分析政府金融干预的新框架。在该框架中,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概念:即金融约束。所谓的金融约束被定义为旨在为民间金融部门创造租金的一系列金融政策(主要指...  相似文献   

4.
周彩霞 《经济师》2002,(5):23-24
文章通过对 1980年以来我国利率水平的实证分析 ,探讨了我国利率政策对居民、银行和生产企业三者的“租金效应” ,并对导致这些“租金效应”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提出我国正处于金融抑制和金融约束的交叉阶段 ,但仍以金融抑制为主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论推进中国金融现代化--一个基于金融约束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量的研究和事实都说明我国存在金融约束现象,我国正处于金融约束向金融现代化的转轨时期,而金融约束是个阶段性命题,走向金融现代化是大势所趋。本文基于金融约束与金融现代化的相关理论,认为我国实现金融现代化必然经历一个渐进过渡的过程,提出应该从改革国有银行、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落实配套措施、调整监管体制等方面渐次实现这一过渡,从而推进我国金融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6.
中国金融抑制问题的政治经济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利益集团理论的视角对中国金融抑制问题给出了一个政治经济学解释,认为中国金融抑制的制度安排内生于给予改革当中利益受损集团金融补贴的需要,为了维护转轨时期的社会稳定,降低改革成本,在财政能力持续下降的情况下,中央政府通过加强对金融体系的控制,以利差租金和货币发行收益为主要路径向国有企业、政府财政提供金融补贴。但近年来,随着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所占比例的下降,由金融抑制引发的社会风险的累积、金融效率损失等问题使得中国如果继续维持金融抑制政策将产生巨大的社会成本和效率损失。  相似文献   

7.
史福厚 《时代经贸》2006,4(9):66-67,69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是通过专门研究金融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而展开的,进入九十年代,通过对金融自由化改革的反思,有对金融深化理论或补充和完善的,也有经济学家用与传统方法不同的思路进行研究的,较有影响的有金融约束论、金融效率论等。  相似文献   

8.
金融约束论认为政府可以通过温和的抑制手段为金融部门创造租金收益以提供一定的激励,从而促进经济发展。我国的金融发展从不同方面都体现出金融约束特征。在目前农村金融领域被边缘化,商业性金融大步撤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政府应该供给有正式约束力的权威制度,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身于农村金融服务。  相似文献   

9.
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   总被引:65,自引:0,他引:65  
中国政府的金融约束政策在维系金融体系稳定、促进经济发展和金融深化等方面曾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但利率管制的金融约束政策也付出了一定的代价。随着中国加入WTO的临近和中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利率市场化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 ,然而目前实施利率市场化仍然存在着众多的约束。只有解除这些约束 ,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方可稳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0.
一个制度的变迁方式,主要看这个社会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博弈和协商,而我国金融制度变化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重要表现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本文主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阐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及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一个制度的变迁方式,主要看这个社会的权力机构之间的博弈和协商,而我国金融制度变化乃至整个经济制度变迁的核心重要表现于政府供给主导型变迁让位于需求主导型制度变迁.由于"国家悖论"、政府效用函数最大化以及政府偏好序列的约束,及各个既得利益集团为获取制度租金而采取的博弈,使政府供给主导型的强制性金融制度变迁具有强势路径依赖的特征,锁定在低效状态.本文主要以相关理论为依据以我国金融制度的历史变迁为背景,阐述我国金融制度变迁的及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新发展,当代金融中介理论突破了传统的信息不对称、交易成本等分析范式约束,既有强调风险管理、参与成本和价值增值等微观职能对金融中介的影响,也有从金融功能和转轨经济中国家的金融中介发展等全新的分析视角.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金融抑制严重制约着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解决金融抑制的根本还在于制度创新。本文结合发展中国家的金融约束理论,在对我国农村金融抑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以金融约束的分析视角提出了农村金融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对于投资潮涌与产能过剩现象,基于新结构经济学的视角,本文提炼出一个具有发展经济学色彩的金融干预两难理论:如果政府不实施积极的金融干预,具有协调困难的市场就难以充分利用后发优势蕴含的技术进步机会;为了充分利用发展机会,政府会通过金融干预来放松市场主体的融资约束,而这为投资潮涌提供了通道;金融干预在导致产能过剩的同时,也促进了技术进步.因此,产能过剩与技术进步可分别视为政府金融干预的成本与收益,这实际上凸显了发展中国家通过金融政策来利用后发优势的两难困境.  相似文献   

15.
农户金融需求的约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中国农户的金融需求得不到满足,农村金融发展严重滞后于整个金融领域已是不争的事实。农户作为中国农村金融市场的需求主体,金融需求之所以得不到满足,除了受自身约束外,还面临着市场约束、信息约束、信贷约束和制度性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金融控制、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不同于传统的金融抑制 (自由化 )、金融约束理论所描述的发展路径 ,90年代的中国在处理金融改革、风险化解与经济增长关系上 ,对金融改革采用了既发展又控制的政策。金融控制为改革提供了所需要的资本 ,同时 ,让居民个人参与政府主导下的资本市场交易来使风险社会化。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之间的不同组合可以理解为某一阶段经济改革、发展与稳定关系处理上的动态性。金融控制和风险化解的动态组合决定了中国资本市场特定的结构、交易与绩效。中国转轨时期的金融控制缓和了国有银行和国有企业的资金关系 ,并可能减少银行预期不良资产比例 ,在让国有银行继续成为大中型国有企业主要债权人的同时 ,争取到了体制内部 (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 )化解风险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相对落后性与金融制度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对落后性和替代性金融制度安排是亚历山大·格申克龙后发优势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详细评述了已有研究文献,重新阐述了后发国家工业化进程中相对落后性、金融资源约束和替代性金融制度选择之间的关系,并以日本主银行体制和韩国的政府-银行-企业集团网络为例,分析了后发国家相对落后性和金融制度选择的必然性,全面阐述了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替代性金融制度的选择空间和金融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8.
现代企业应根据自己的目标函数和收益成本约束来确定最佳的融资结构。对照现代企业融资结构理论,笔者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非上市国有企业及民营企业的融资结构现状,进而从金融制度的角度进行分析指出,金融制度二元化特征、资本市场的体制性缺陷以及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机制的约束等因素严重制约着我国企业的融资结构。笔者将试着先分析中国市场运行现状的缺陷,在引出我国融资结构优化的重要性和应对方式。  相似文献   

19.
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现状、效应与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于本次危机的根源,国内外学者比较一致的观点是,金融创新过度而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机制。在中国金融业全面开放创新的背景下,如何借鉴危机前后国外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经验和教训,促进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更好、更快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首先基于利率、汇率市场化进程加快,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金融脱媒以及银行资本约束等动因视角详细分析了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我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的积极效应进行分析,如缓解期限错配现象、加强风险管理能力,提高资本充足率、加强市场约束,增加中间业务收入,推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等。最后,本文提出了进一步提升我国银行业金融产品创新的策略,其中包括:金融创新必须注重风险防范、实施混业经营,促进金融创新、实施金融创新由外力推动向内部驱动转变等。  相似文献   

20.
中国金融改革的理论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70 年代以来, 金融自由化就逐渐被一些发展中国家作为解除金融压制的主流金融政策。到80 年代这一趋势更是形成了高潮。然而实践的结果是: 通过提高金融体系效率以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也加大了这些国家金融业的风险。本文以为: 金融自由化作为金融深化的较高层次, 其本身是没有错误可言。关键在于金融自由化这一政策框架有没有相对应的微观主体( 主要指市场经济下的成熟经济机构) , 以及引导政府和微观主体据以调整自己行为的充分信息。而这两点是许多发展中国家所缺乏的。基于此, 本文第三部分比较了金融化的两种方案:金融自由化和金融约束。提出金融约束是我国解除金融压制现象和抑制经济气泡生成较为合适的方案。本文第四部分通过对金融约束和金融深化辩证运动过程的分析, 提出微观金融主体为了弥补金融约束导致的成本而进行的金融创新, 是推动我国金融制度发展的根本动力。最后一部分是本文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