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首次将居民储蓄存款引入财政反应函数,提出了政府财政调整的"储备渠道",并测算了现阶段我国政府债务的上限,最后基于前瞻性的情景模拟法分析了我国政府债务及其上限在2013-2030年的变动趋势。研究发现:(1)我国财政运行中确实存在"财政疲劳"现象以及对财政调整产生负向影响的"储备渠道";(2)我国政府债务率的上限为0.848,足够大的债务空间保证了当前政府债务的可持续性;(3)情景模拟分析表明,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是我国政府债务可持续性的重要风险源,而居民储蓄存款的释放则能够抵御利率市场化的不利影响,但单纯依靠居民储蓄存款的释放不足以完全对冲正利差环境下过渡期的潜在风险,政府仍需要主动采取措施来提高承债能力。  相似文献   

2.
防范及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32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非国有银行部门,地方政府债务对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土地财政、僵尸贷款及期限错配在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通过增大土地财政效应、提高银行僵尸贷款规模及加大银行期限错配渠道来促进银行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僵尸贷款/期限错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政府金融干预与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府金融干预度与财政纵向失衡度的提高均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将为科学设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3.
分税制改革、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   总被引:100,自引:0,他引:100  
张晏  龚六堂 《经济学》2005,5(1):75-108
本文在Zhang和Zou(1998)与Lin和Liu(2000)的框架下实证检验了中国1986n2002年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发现我国的财政分权效应存在显著的跨时差异和地区差异。我们认为,分税制改革后各级政府之间政策协调能力的加强是促进财政分权积极作用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体制变革的因素、转移支付的设计和政府财政支出的构成也影响了财政分权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关于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在当前的研究中,对两者之间的影响关系存在不同的观点,而有关利率层面的研究是比较少的.文章从利率传导机制出发,通过构建传导模型,选取50个国家1984—2014年30年间的面板数据,通过检验单位根,并选取合适的滞后阶数,采用面板VAR方法进行了估算,最后结合脉冲响应分析,得到了政府债务在利率角度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的关系.分析结果显示,利率会政府债务的增长而变大,而变大后的利率会抑制投资,导致经济增长率减小,依据该结果,可以从政策层面做出科学调整.  相似文献   

5.
一个地方政府的财政投资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改革开放30多年来,财政投资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协整的关系,在财政支出中,财政投资能够促进经济增长,而财政消费则会对经济增长起到消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财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对优化财政住处结构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6.
自从舒尔茨“人力资本”的理论开始,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开始把教育投资当成影响一国经济发展的内生变量。通过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和面板协整分析这种更加有效的方式综合数据信息的方法来考察西部财政教育经费投入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基于Granger因果检验发现,西部财政教育投入与经济增长二者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财政教育投入是经济增长的原因,增加滞后期,结论十分稳健。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央地财政关系协调失灵导致地方财政赤字扩张偏向的理论假设和现实背景,通过构建一个协调博弈理论模型,运用我国1995-2012年省级空间面板数据模型的GS 2 SLS 和System GMM的回归分析,系统研究了“央地财政关系”对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扩张偏向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我国地方政府存在财政赤字决策的相互模仿行为,中央政府存在通过财政协调机制来协调地方政府的财政决策行为,但并不成功。这意味着我国“央地财政关系”确实存在协调失灵,进而导致地方政府财政赤字持续膨胀的经济现象。  相似文献   

8.
邓晓飞  冯海波 《产经评论》2013,4(4):132-141
论文基于中国31个省、区、市2004-2011年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以地方政府投资为依赖的经济增长方式、财政增收计划机制与财政收入刚性增长的关系。结果表明:(1)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大小存在显著的区域性差异,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地区经济增长依赖地方政府投资拉动的程度递增;(2)经济增长、财政增收计划机制对财政收入增长均有显著的正影响,而且,从东部地区到中部地区再到西部地区,财政收入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依赖性递减,而对财政增收计划机制的依赖性递增。为保证经济和财政收入长期可持续的快速增长,要转变依赖政府投资的经济增长方式,建立更科学的政绩考核体系和逐步实现财政增收计划机制的转变。  相似文献   

9.
由于我国地方债务问题的历史性、包容性与复杂性,对这一问题的科学认识与客观分析很可能成为未来我国地方公共财政改革取得突破的重要路径选择。本文采用2000—2012年间省级面板数据,综合思考地方政府负债、财政体制因素、地方财政支出结构特征、地方土地要素收益以及地区城镇化水平为主要内容的各变量间的长期动态关系。研究结果表明,地方债务自身存量的不断积累,地方政府对辖区经济的投资拉动,以及现行财政体制安排推动了地方债务规模变化趋于长期膨胀,而城镇化进程并未直接刺激地方债务规模的持续增长,且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收益的追逐也未像人们主观假设的那样构成地方债务膨胀的主要因素。同时,地方债务收入的存在客观上推动了地方财政民生支出和区域城镇化的发展。根据研究结论,本文提出进一步完善纵向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以公共服务绩效为出发点确立地方公共财政职能与事权责任,科学定位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地方公共财政职能等改革建议。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经济波动、国内产业结构升级引致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有必要对中国的财政可持续性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通过总结财政可持续性研究的相关文献,本文基于跨期预算约束条件构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计量模型,并利用19782012年的财政收支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我国目前整体和省级层面的财政状况具备可持续性。结合我国的财政体制和当前的中央—地方财政关系,本文提出了对财政安全性的关注应定位于省级以下政府、构建公共投资项目的预算管理和绩效评价机制、建立科学的政府债务管理体制以及设立跨期性的财政警戒线指标等具体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我国财政可持续性。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提升资本配置效率是推动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作为地方政府发展地区经济的重要手段,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影响。本文利用省级政府债务数据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库,分析地方政府债务扩张对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存在显著的倒"U"型关系,且在中西部地区、市场化水平低和财政独立性低的样本中更显著。机制分析显示,房地产价格在地方政府债务扩张与实体经济资本配置效率倒"U"型关系中起到了中介传导的作用。上述结论表明,地方政府过度举债无异于饮鸩止渴,优化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管理对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方政府债务现状与改革出路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由于金融体系缺乏硬预算约束、财政体制的不完善、缺乏政府债务风险预警和控制机制、政府债务动态变化的“内牵制”和政府间财政竞争等原因,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有失控的危险。本文认为应以立法形式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从理顺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理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建立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努力构建政府债务管理的良性循环机制、培植地方财源等方面来化解地方政府债务。  相似文献   

13.
政府债务危机形成的根本原因是制度,通过借鉴Buchanan的“用手投票”和“用脚投票”的公共选择理论及North的“制度决定经济绩效”论断,深入比较分析中美两国政府债务积累的制度基础,构建了“制度、政府行为与债务积累”的理论框架.研究发现:中国垂直集中的政治体制及中国特色的财政联邦,地方政府自身不但有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巨大激励,而且地方政府间存在“竞争锦标赛”,造成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巨大;美国三权分立制度和财政联邦制,政府官员对选民负责,地方政府财政自律,结果是美国中央政府风险凸显.因此,在化解中国地方债务风险中,应重视制度和规则来规范政府官员行为,制定良好的财政规则和纪律,建立发达的债券市场以及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本文采用1978-2006年中国28个地区的省际面板数据建立了检验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与经济增长之间长期关系的协整模型(co integration model),并采用完全修正的最小二乘法(FMOLS)对模型进行估计。本文把地方政府官员参与政治晋升锦标赛竞争的行为影响经济绩效的假设引入对分权化改革过程的分析,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何以在促成经济总量高速增长的同时又导致各地区在财政分权、金融发展、工业化和经济增长方面呈现出差异的原因进行了分析,进而得出本文的分析结论并对其政策含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方政府行为的视角,选取中国2008—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考察地方竞争、债务绩效及高质量发展的关系。研究发现,地方债务竞相扩张,且呈现显著的边际效用递减特征;建立空间计量模型,实证研究地方竞争对债务绩效和规模的效应,发现地方政府税收和投资竞争因“棘轮效应”和“挤出效应”均推动了债务规模的快速攀升,对经济发展质量产生负面效应;行为动机作用下,地方政府发债规模对经济发展质量呈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空间准自然实验分析结果表明,预算约束硬化在限制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冲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从而降低了地区财政风险。本文的研究结论将对新时期地方政府债务治理、规范地方政府行为、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政策参考。  相似文献   

16.
在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政策背景下,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成为我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重点。文章基于我国2013—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研究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的关系。结果表明:地方政府越多地通过出让土地资源获得土地财政收入,就会越少地将土地资源抵押或质押,从而削弱了隐性债务的扩张,土地财政与隐性债务呈现相互替代的作用。财政分权程度越高,财政压力就越大,地方政府就越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获得资金来源,从而推动了隐性债务的扩张。进一步研究发现,财政分权程度的上升,会削弱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促使地方政府以土地作为偿还地方债务的保证,削弱土地财政与地方债务的替代效应。结论丰富了财政分权、土地财政与地方政府债务影响效应的研究,为控制地方政府债务,尤其是控制地方政府隐性债务提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背景下,政府的债务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具有高杠杆性质的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快速增长。由于对政府影子银行债务的监管较为薄弱,致使政府债务风险不断增加,对经济的稳定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据此,在测算我国政府影子银行债务规模的基础上,通过构建VAR模型,研究了我国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及其脉冲响应路径。研究表明:我国政府影子银行债务与经济波动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影子银行债务规模的增加会促进经济增长,但经济增长不会促进影子银行债务规模的增加;短期内影子银行债务对经济增长的冲击是负向的,但从长期来看,是正向的;短期内经济增长受自身影响的程度大于受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冲击的程度,但从长期来看,经济增长受政府影子银行债务冲击的程度将会大于受自身影响的程度。  相似文献   

18.
该文从两个角度对中国财政可持续性进行评价。一方面,跨期预算约束是否满足?Johansen、Gregory-Hansen、DOLS等时间序列模型对中国1980-2013季度数据应用显示,政府收支存在长期协整关系,财政具有"弱"可持续性。鉴于非对称调整和非线性的可能性,进一步利用(M)TAR、LSTR-(M)TAR发现,在考虑非线性趋势后,公共债务-GDP之比仍旧平稳、但对称与否则与模型形式有关。另一方面,未来公共债务水平能否降低或收敛?本文通过引入金融中介成本、建立了增长和利率内生化的DSGE模型以模拟债务期望路径。预测表明,债务-GDP之比将在未来150年内单调持续增长。为了提高财政可持续性,政府需要稳定保持占GDP1.2%的收支盈余,或者根据经济周期以及当年待偿债务余额灵活调整预算。  相似文献   

19.
土地财政作为地方政府意志的集中体现必然对微观企业创新行为产生不容忽视的影响,从而与企业的创新风险决策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基于此,本文以2008—2017年制造业上市公司的经验数据为样本,实证考察了土地财政对企业创新风险的实际影响与内在机理,并进一步考虑了经济增长目标对两者关系的调节效应。所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长期依赖显著放大了制造企业的创新风险;第二,进一步的影响机制研究表明,融资约束的加剧与制度保障的恶化都是土地财政作用于制造企业创新风险的可能渠道;第三,考虑地方政府经济增长目标的调节效应表明,经济增长目标对土地财政与制造企业创新风险之间的关系能起到显著的放大效应。本文对于完善地方财政治理体系、改革地方官员考核方式、平衡企业技术创新风险与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希腊和欧债危机给中国的财政运行机制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单一货币体系的设计、财政数据的监管不严和政府为达到宏观调控目标而进行的刺激投资与消费,是主要的问题。中国的财政货币制度与欧盟比较有相似之处,这对于当前中国逐渐显化的地方债务问题有较强的警示意义。所以中国应郑重思考财政监管、地方财政自主权(有无货币与发债权)、纯经济增长目标以及向市场经济转型期对地方政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