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鹏  潘华 《经济研究导刊》2010,(27):239-240
象征理论作为人类学中的重要部分,在文化研究中一直起到重要作用。在调查资料的基础上,运用象征人类学理论重新阐释满族饮食民俗的意义,进而挖掘满族饮食民俗中的祈福、禳灾、多子、和谐的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2.
包装设计的视觉语义是研究现代包装设计语言的意义,并通过视觉的语义将它们应用在包装设计上并促成开启消费者的内心深出的需求,最终达到包装设计的终极消费。通过对商品包装的造型语义、色彩语义和材质语义符号内涵的分析,探讨如何运用商品包装这种外在视觉的语义符号来反映企业文化、经营战略与设计理念等潜在消费者需求内核,从而构建出较完善的消费社会的营销手段,从而有利于企业运用视觉传播的概念和方法来审视产品开发及设计策略,以适合消费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以原始宗教信仰为特征的文化,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符号也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如何使少数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既保持文化符号的传承,又能够把民族地区建设成为现代化的文明社会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以达斡尔族为例.要通过研究达斡尔族的文化形态,以及该民族文化的构成.了解一个民族如何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文化遗产;如何铲除影响着民族发展进步的文化沉淀;如何克服现实生活中的民族弱点,落后的社会行为和民理习惯;如何促进全民族共同的繁荣.  相似文献   

5.
柳洲 《经济学家》2007,(1):17-24
随着符号的商品化进程不断加快,发达国家开始迈向以"符号"的生产、交换和消费为基础的后现代社会.后现代经济(广义符号经济)的活动主体不仅是"经济人",更是卡西尔所说的"符号人";企业生产不仅是为了创造物质产品,更是为了创造差异化的符号;通过交换和消费商品化的符号,人们实现文化与意义的交换和消费;创造符号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竞争,而是人类天生的好奇心和为实现自我价值的符号创造冲动.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时代的空间生产以符号审美为表征,消费者通过感知符号特征完成对消费空间文化意义的解读。基于此,选取上海音乐谷作为研究对象,借用场景理论探讨由生活文化设施组成的场景如何影响历史性城市景观的感知。通过利用主轴编码技术分析消费者网络点评数据发现:在音乐谷历史性城市景观中,消费者对于由消费空间构成的“现代化享乐场景”感知度最强。从历史性城市景观由“消费空间”向“空间消费”让渡的现实出发,指出当代历史空间的日常“使用价值”开始让位于经济“符号价值”;空间的消费性超越社会性与文化性,成为消费者感知历史性城市景观的主要方式。由此提出:在现代消费空间的地方性建构过程中,保持地方文化原真性的同时满足人们现代化消费需求,是历史性城市景观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7.
长沙老字号招牌与地域性文化考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老字号是商业文明的光辉成果,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长沙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众多的老字号。以“火宫殿”为例通过西方的符号学、图像学等研究方法探讨东方传统招牌符号形成的原因以及与地域性文化的渊源,对长沙文化及商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当前,随着产品文化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产品文化语境已经形成。在这种新的文化语境下,符号消费渗透到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生活的普遍现象。因此,分析符号消费的利弊,从积极的一面构建符号消费的意义,有利于加强符号消费的正确引导和扩大符号消费。  相似文献   

9.
消费不仅仅是经济、心理现象,同时也是文化和社会现象.从文化角度看,消费本质就是文化,文化进入消费领域主要是通过形成符号和符号价值而实现的,符号价值的实质是关系消费和差异构建.消费文化理论克服了仅从物质性认识商品的片面观念,转而从文化、社会、心理的角度全面理解商品属性.  相似文献   

10.
以往的传播学研究更多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意义传播"的研究。而现在的传播研究则在消费社会来临的基础上,更为注重在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展开,并据此进行着"形象传播"的研究。这一新的传播理念,某种意义上是由马克思符号经济学在传播学领域的发展而引发的一场变革。在语言为中心的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而在形象为中心的视觉文化传播形态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其影响上,但未必在质量上)是视觉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其中,影视符号的生产、流通和消费格外突出。  相似文献   

11.
刘鹏 《经济研究导刊》2011,(34):253-255
谚语和成语因为其自身的一些特点,深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道,具有极大社会影响力。通过对中华大地上的数量众多的饮食谚语和成语进行整理分析,探讨了其中蕴涵的丰富的健康食育思想及其对食育文化的意义,并强调加强对其在食育文化推广和普及中的重视和利用。  相似文献   

12.
一、价值观的文化内涵 人类学家用"文化"这个术语来指人类聚居地的一切有形和无形的东西.我们借用当代象征人类学家格尔兹对文化的概念:"从历史上沿袭下来的体现于象征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由象征符号体系表达的传承概念体系,人们以此达到沟通、延存和发展他们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而在这篇文章里我们把对生活的知识和态度解释为某一种文化的价值观,价值观是人们"用来为自己的生活赋予形式、秩序、目的和方向的意义系统."当然每种文化不会只有一种价值观,而是多样的.  相似文献   

13.
网络盛行的今天,皮具企业也纷纷建设起自己的企业网站,皮具企业网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利用好网站来打造企业的名片成为了皮具企业要面对的问题.从符号学的角度对当今大多皮具企业作出分析,从皮具企业网站中的符号出发,引导出皮具企业可以如何更好的利用网站来宣传企业,传播企业文化.  相似文献   

14.
颐和园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园林设计哲学和东方 文化形式的缩影,作为皇家宫苑的典型案例,对诠释传统相度 文化具有代表性意义。以颐和园万寿山山形、昆明湖水势及前 山庭院布局为例,采用历史文献(图像)分析方法,即通过光 绪朝文字史料与园林图景的比对,重点关注山水庭院中的图景 相称,并提取其中所反映的图像符号,解读空间布局的深层文 化内涵。通过探讨相度文化对皇家园林的影响,建构山水庭院 图解基本模式,从而审视中国传统造园思想体系中天地人“三 才”的相互关系,为古典园林研究与保护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5.
炫耀性消费行为研究是消费者行为研究领域中的一个核心议题,当个体的消费行为表现为社会性凌驾于经济性之上时,其对商品的需求和使用便从功能性层面上升到符号意义层面,个体的消费生活也逐渐被其消费行为所折射的符号意义所取代。该文在系统梳理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以炫耀性消费理论和符号消费理论为基础,在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视阈下对炫耀性消费作了理论述评,并针对未来研究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6.
饮食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关注.西方饮食消费文化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饮食消费结构、饮食消费行为与引导、饮食消费心理与感官、新饮食与特殊饮食的消费等方面.西方饮食消费文化研究在研究内容和方法上都为我国饮食消费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借鉴作用,但其在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方面结合不够紧密,有些研究单纯追求量化的结果,对一些特征或者性质的把握不够.  相似文献   

17.
身势学(kinesics)一词来源于希腊语,意思为身体的运动。特定的身体运动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可构成具有特定意义的身势符号。打哈欠是我们常见的身体动作,如果该动作只是身体疲倦的生理反应,就不能构成有意义的身势符号。如果在教授讲课时,某学生因其内容乏味而哈欠连天,以这一小小的动作表示抗议,这一动作就成为有一定意义的身势符号。身势学创始人伯德威斯特尔(Birdwhistell)将这门学科定义为“对人们如何通过手势和身体运动进行交流的系统研究”。 伯德威斯特尔在研究中发现语言和身体运动是密切相关的。运…  相似文献   

18.
城市特色街区中的旅游文化开发——以杭州中山路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辉 《经济论坛》2010,(7):132-134
本文通过对杭州旅游文化开发的研究,尤其是城市特色街区中的旅游文化资源开发,阐述如何有效提升城市文化底蕴的市场价值,浓缩文化元素,提出城市特色街区在旅游文化开发中的可行模式。  相似文献   

19.
《经济师》2018,(4)
企业文化是一个组织由其价值观、信念、仪式、符号、处事方式等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一个成功的企业文化可以很好的凝聚企业内部员工,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将他们的能量发挥到极致。一个企业要想生存和发展是离不开员工的,而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阐述了企业文化对职工积极性的意义的方法,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刘志扬 《开放时代》2004,(2):108-119
饮食文化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整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其差异反映了文化的差异和民族的特性.不同民族对饮食的口味偏好,应该吃什么,不能吃什么,如何吃,怎样吃等饮食习俗的背后,除主要来自于地理环境的制约因素外,还有遗传学和不同民族体质差异的因素,以及宗教观念、民间禁忌、传统的思维定势等文化的因素.本文以藏族农村社区饮食结构和习俗为切入点,探讨在多元文化互动和现代化进程中西藏农村社区中所显现出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