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我国农民工现象的制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特别是向城市转移是一种普遍现象。而在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采取了农民工的形式。农民工现象产生于我国二元结构的制度安排,而且有不断强化的趋势。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通过户籍改革,加大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加快城市化进程等来解决。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探索一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新路径利用外债转贷款扶持农民工融入城市。为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作者从外汇管理角度对转贷款项目设置、方式选择、管理方法提出了针对性较强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农民工现象是我国现行户籍制度约束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农民工平等就业是人权的内容,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的根本,就是要改革现行户籍制度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6.
基于C—D生产函数的中国农民工对经济贡献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取中国农民工为研究对象,阐述了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概况,并基于C-D生产函数的基本理论,运用最小二乘法(OLS),定量测算了农民工对于经济增长的贡献。结果表明,1995—2005年中国农民工对经济的贡献占第二三产业产值的5.59%~8.72%,农民工对于第二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贡献较大。对切实维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法权益,不断促进中国经济稳步增长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现阶段,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促进和推动输出地和输入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基于安徽省芜湖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的实地调查,本文认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民工城市就业水平,户籍、土地制度,农村信息化建设和劳动者非人力财富,职业与区域之间的配置等因素制约了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稳定而持续的转移。因此,认清形势,及时转变观念,进行科学规划,城乡分治、分类实施,建立合理的劳动力流动机制和社会保障机制,是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8.
农村剩余劳动力是三农问题的核心。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存在着许多制度障碍,通过对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土地制度、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等的分析,以找到解决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路径。  相似文献   

9.
实现农村劳动力舍理转移,促进城乡经济快速发展。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村劳动力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农民工已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湖北省安陆市为研究对象,了解和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发现制约因素,探索解决途径,提出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舍理有序转移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模式:困境与出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流向城镇,出现了数以亿计的实现了就业转移、却难以实现居住转移的农民工群体。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流动不迁移模式的出现有其合理性,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该模式妨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经济、社会管理的规范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制约了企业长远发展乃至影响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同时这种模式也面临新的挑战。问题的解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对策将具有分类性和渐进性特点。中小城镇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迁移的现实选择;加快东西部地区之间产业转移步伐,以缓解东部地区的人口压力;同时在城市公共服务、土地流转等方面完善制度建设,为实现农村劳动力迁移创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是伴随一个国家工业深化、产业结构演变升级过程的必然现象。在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除市场体制建设的滞后、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及社会保障不完善等客观因素外,现实仍存在着计划.经济时期遗留下来的人为干扰。要顺利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必须实施综合性配套改革,逐步消除制约农民工就业有序流动和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市场的制度性障碍。  相似文献   

12.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初形成的“进城打工”潮流,到90年代已经替代乡镇企业成为农民职业流动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渠道,在21世纪初的几个年头里,“农民工进城”的趋势变得更加显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减轻了农村就业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诸如进一步增大了城市就业压力、农民工所处社会地位低下、生存状况恶劣、缺乏社会福利、保险和医疗保障以及因此产生的城市治安恶化、犯罪率上升等棘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郑畅  陈凯 《经济论坛》2007,(14):131-133
一、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国内的很多学者认为,将劳动力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惟一有效模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世界各国都出现过的现象,许多国家先后实现了农村人口大规模转移到城市。但是,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面临与许多其他国家不同的条件:首先,我国人口众多,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数量庞大;其次,我国不仅农村劳动力过剩,城市就业压力也很大。  相似文献   

14.
侯军贤 《经济师》2008,(3):229-230
目前农村劳动力转移流动面临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一些大中城市的政府部门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的态度比较消极,农民工在城市的务工、生活环境很不宽松,有的地方甚至利用政策手段限制农民工的正常流动。文章认为,必须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充分认识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是增加农民收入、加快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别、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5.
在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相关国内外理论文献回顾的基础上,利用马尔可夫链建立了山西省农村劳动力流动趋势模型,希望可以寻找山西省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可以借鉴的模式。然后。对山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和特点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16.
杨立铭  周玉梅  郜秀菊  贾圣武 《时代经贸》2012,(12):108-108,1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是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问题,也是关系到农民增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农家乐”旅游业作为农村地区的一种新兴产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农家乐”旅游业现状存在的问题如何解决及如何利用“农家乐”旅游业拉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转移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有关职能部门在制定“农家乐”旅游业发展策略和进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决策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7.
解决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不仅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战略问题。本文在传统理论模型分析基础上结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实状况,针对开放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扩张就业容量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人口流动模型的研究,刘易斯提出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理论,托达罗提出了在农村内部消化剩余劳动力的理论。中国需要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总量巨大,任何单一路径不能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结合中国国情,本文认为:我国梯次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三大路径是:扩张大中城市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异地转移;扩张小城镇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近转移;扩张农业内部就业容量,促进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早期以“离土不离乡”为重要模式;之后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异地转移即“离土又离乡”成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途径。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全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基本同步,  相似文献   

20.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区域差异与跨区流动度的估量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成为中国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一个热点问题。尝试采用农村劳动力转移区位商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进行比较研究,创立了劳动力吸纳移出比指标对东、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跨区转移的流动度进行测算,归纳出东、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