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安徽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省,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于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安徽城乡协调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分析安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的基础上,对转移存在的问题进行相关统计和分析,并对相关对策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目前我国大约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2亿人,对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政府非常重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明确提出:“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向非农产业转移和地区间有序流动。”这几年,数以千万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地区加速流动,已严重影响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本文就如何开发利用与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提出几条建议。 一、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流动和稳定转移机制  相似文献   

3.
西部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是实现西部农业产业化、现代化,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当前西部农村人力资源存量巨大,素质低下,劳动力转移速度缓慢,转移方式单一,转移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健全。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教育培训机制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制度,提高剩余劳动力转移效率。  相似文献   

4.
文章分析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必然性和阻碍剩余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同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相似文献   

5.
城市化进程在一定程度上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和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影响等因素制约。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是我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不断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转移能力的增强能够拓展农村劳动力的转移空间,提升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动力,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提供,很大程度克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阻力,增加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稳定程度。所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能力"是决定城市化进程快慢与否的主要要素。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郴州在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就,但是,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数很大,所以,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一个长期和艰巨的任务。本文介绍了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对影响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一些促进郴州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邵明伟 《经济师》2006,(5):190-191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不仅意味着农业的剩余向农村转移、农村的剩余向城市转移的绝对转移思路,也意味着劳动力本身、农业、农村自身的直接发展所形成的吸纳劳动力就业能力的提高而导致的相对转移。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村经济协调发展是良性发展过程的应有之意。文章从农村人才资本积累、制度创新、分工的角度,初步探讨了这种协调的几种微观机制。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形成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原因,收入和教育状况决定着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不仅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廉价的劳动力,同时也开拓了工业所需要的国内消费市场,发展教育和治理贫困是大工业的必然要求。重温马克思的这些经典理论,对我们认识现阶段劳动力转移的新特征,探索新农村建设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在规律,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机制体制创新,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探讨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通过对呼和浩特地区的调查,把农村劳动力分为未转移出去的、转移出去又回来的以及已转移出去的3种典型类型。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研究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试图发现人力资本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提出了通过提升人力资本含量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采用归纳和比较的定性分析方法,运用二元经济结构和传统农业理论,对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理论界定及转移特征、转移的制约因素、转移的措施及政策进行研究。研究显示:(1)河南省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呈现速度加快及总量加强;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学历越高转移越充分;移地域上以省外为主,乡内为辅等特征。(2)制约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实效的因素是农村自然资源与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排斥力;促使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市转移的城乡吸纳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机会成本(经济、心理成本、制度摩擦)的转移摩擦力。(3)促进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是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深化配套制度改革;规范农村劳动力市场;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素质。  相似文献   

11.
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的路径选择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人口、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及全球背景的宏观视角出发阐述了进一步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性,并在对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以及产业和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进一步转移道路选择的模式。  相似文献   

12.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有产业转移、区域转移和身份转换三种形式,文中所用的转移主要指前两种形式.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能有效地促进城乡的协调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河南转移了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极大地带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但本次全球经济危机造成我省外出务工人员大量回流,对我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带来了挑战,从长期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仍然是促进我省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手段,因而应采取多种措施做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及回流工作,以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3.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带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据湖北省统计局农调队的调查,1992~2001年,湖北共(净)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78万人,年均递增5.9%。其中,1998~2001年平均每年净转移35万人,年均递增6.4%。2002年前三季度转移人数又比上年同期增加6.75%。由此可见,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继续保持增长势头。但转移的流向出现了新的变化,且平原地区、经济较发达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人数比山区、贫困地区要多,转移的地域和产业领域也有所不同。如何进一步促进湖北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序转移,拉动县域经济发展,尽快提高农…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云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群体的受教育程度、转移驱动力和转移行业几个方面进行经济学理论分析,并论述了云南省政府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农民工,如何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工就业是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农民工问题形成的原因,以及其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地位,然后提出了维护农民工权益、促进农民就业的财政支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对湖南省2 536个农村剩余劳动力进行实地走访、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计量分析方法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关系。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状况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的社会化程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就业状况对其处置土地资源方式的影响最大,对非同一地点转移的程度影响较轻,对农村家庭剩余劳动力转移比率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17.
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举措的观点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要制定好总体规则 刘为民认为,首先要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对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进行全面的、多层次的规划。其次,在国家和地方的长期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程序列入相关指标。再次,在每年的国家和地方计划中,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作为一项重点予以强调和规划,并由人大和政协重点督察。最后,要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纳入劳动就业行政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中。  相似文献   

18.
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对发展陕西省农业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面对的优势、劣势,面对的机会、威胁,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陕西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正确地选择分析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相关的制度变量,对于深刻理解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至关重要。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及相关制度变迁的研究就会发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释放出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户籍制度阻碍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民的税费负担加重扩大了城乡收入的差距,推进了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可以说,我国农村制度面临着改革的临界点,包括变革农村基本经济制度、建立农业的财政支持制度和改革户籍制度。为此,应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河北省是个农业人口大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任务较重。本文构建了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战略模式,提出了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可持续转移的五大战略举措,并探讨了相应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