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气候变化和能源短缺使得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成为我国等发展中国家工业化的必然选择,位于西北地区的兰州等以资源、能源加工为主的重工业城市,构建低碳工业发展模式意义重大。通过构建工业行业CO2排放量指数和碳强度竞争力指数,分别从工业行业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视角来分析兰州市工业行业CO2排放状况和减排潜力。结果表明:2007~2011年,兰州市在结构减排方面成效不大,结构减排潜力依然很大;工业行业整体的碳排放强度较高,减排技术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较大,主要工业行业在技术减排层面潜力很大,并确定未来结构减排和技术减排的重点行业。在此基础上,提出工业行业CO2减排对策建议,为兰州市以及同类型城市发展低碳工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运用自上而下碳计量模型核算了中国水泥工业2002~2012年的碳排放量情况,并运用STIRAPT扩展模型分析了其增长的影响因素,得到以下结论:(1)我国水泥行业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轨迹背向而行,碳排放总量直线上升,而排放强度逐年下降;(2)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拉动作用的因素有4个,按单位拉动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产业结构、人口规模、城市化率、人均GDP,拉动弹性系数分别为0.2133、0.1892、0.1877、0.1771;(3)对我国水泥工业碳排放增长起减排作用的因素有3个,按单位减排效应大小排序,从大到小依次为能源消费结构、水泥消费结构、技术进步率,减排弹性系数分别为0.1550、0.1434、0.1278;(4)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拉动主要依靠人均GDP的增长和城市化率的提高,未来水泥工业碳排放的减少主要依靠能源消费结构优化和技术进步。  相似文献   

3.
工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研究——以河南省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可文  苗长虹  尚文英 《经济地理》2012,32(12):15-20,33
通过对1999—2010年河南省工业行业能源消耗碳排放行业差异的分析,发现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呈逐年增加趋势,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实现碳排放的"脱钩";采矿业能源消耗的直接碳排放量逐渐增长,已成为工业直接碳排放量快速增加的重要驱动行业,制造业和电力—燃气—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直接碳排放的速度有减缓的趋势;工业行业间直接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性,可以划分为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高的高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较大和直接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中碳行业、直接碳排放量和直接碳排放强度都较小的低碳行业以及直接碳排放量较小、直接碳排放强度较高的碳排放关注行业4种类型,并且河南省具有专业化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行业大多集中在高碳部门。利用投入产出模型,计算了工业分行业的间接碳排放,发现产业部门关联效应所引发的间接碳排放不容忽视,并且在一些行业中占有较高比重。针对工业内部碳排放的行业差异性,应有效协调工业化进程与节能减排的关系,针对行业特性来制定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4.
周五七  唐宁 《技术经济》2015,34(4):15-22
系统评估了1998—2012年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量、碳排放强度以及碳排放脱钩弹性,分析了中国工业行业碳解锁的进程、特征和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中国工业各细分行业的碳排放强度普遍呈下降趋势,但高排放行业的下降速度较为缓慢;大多数工业行业的碳排放处于相对脱钩状态,高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指数高于中、低排放行业,且高排放行业和低排放行业的碳排放脱钩弹性的波动幅度较大。指出:需要保持工业节能减排与结构调整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增强结构性减排在工业碳解锁中的作用,依据行业特征有针对性地实施节能减排以加快行业碳解锁进程。  相似文献   

5.
以现代工业型与传统资源型城市为研究对象,选取包头市与无锡市为代表进行对比,采用对数平均权重分解法对能源消耗引起的碳排放量进行分解,探究两种类型城市碳排放特征与驱动因素的异同。研究认为:①两种类型城市经济发展同碳排放量协同增长,碳排放效率逐年减小,离绝对减排的目标相差较远。新型工业城市具有高GDP低碳排放的特点,且碳排放量趋于稳定;传统资源型城市具有低GDP高碳排放的特点,碳排放强度、减排空间和潜力均大于前者,且碳排放量有进一步增大的潜力。②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有效改善,使得能源结构调整收效不大;能源效率的提高对碳排放量起到了微弱的抑制作用;经济发展对碳排放贡献一直保持高位。③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提升,是工业城市尤其是资源型工业城市发展低碳经济的主要路径。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构建企业间多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了现行碳排放配额初始分配方式下总量控制和拍卖比例对低碳消费偏好下不同类型企业的减排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在完全免费分配方式下,降低碳排放配额总量对轻型碳排放企业和中型碳排放企业的减排效应显著,而重型碳排放企业的最优减排水平反而下降;在完全拍卖分配方式下,降低碳排放配额总量缩减了所有类型控排企业的最优减排水平;在免费分配与拍卖分配相结合的混合分配方式下,提高拍卖比例对轻型碳排放企业和中型碳排放企业具有显著碳减排效应,但会极大降低重型碳排放企业的最优减排水平,而缩减碳排放配额总量只对轻型碳排放企业的减排效应显著。无论何种分配方式下,严控重型碳排放行业内企业数量、降低企业减排成本系数和提高消费者低碳意识均有助于促进企业减排和提升配额使用效率。本文既丰富了碳排放配额分配方式和碳减排方面的研究,也为政府完善相应的分配机制和减排政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论文利用IPCC经典碳排放计算理论,从农业物质投入、水稻种植、动物反刍三个方面对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碳排放进行计算,并基于灰色预测模型和低碳目标情景对农业碳排放和减排压力进行了测度与对比。结果表明:粮食主产区各地区农业碳排放总量趋于增长,但碳排放强度均处于下降趋势,农业碳排放来源结构占比按高低排序为农业物质投入、动物反刍和水稻种植。以碳强度减排目标为基准的低碳目标情景对粮食主产区农业碳减排带来的压力仍然存在,内蒙古、吉林、辽宁3个地区的碳减排压力尤为突出。基于此,应合理减少农业物质投入,用有机肥料代替化学肥料,促进节能减排技术的应用,合理调整牲畜养殖模式,提高农户的低碳意识。  相似文献   

8.
黄温荀 《经济师》2023,(8):115-117
文章基于“双碳”背景下对深圳市低碳经济的现状进行分析,找出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对策。采用数理统计法对深圳市的低碳经济分别从节能减排效果、碳排放能源种类、碳排放行业、能源结构以及能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低碳技术水平低,能源利用率低,且公众参与度低。最后从政府、企业、个人等角度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9.
周五七  聂鸣 《财经科学》2012,(10):73-83
本文将能源与碳排放统一纳入全要素生产率测度模型,使用全局DEA方法及Malmquist-Luenberger生产率指数,测算1998-2010年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构成,并通过核密度估计分析其动态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低碳导向的工业行业绿色TFP经历了一个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演化轨迹,但工业绿色TFP增长主要由技术进步推动,技术效率整体上拖累了工业绿色TFP增长;轻工业绿色TFP增长及技术进步显著优于重工业,采掘业与公用事业行业绿色TFP没有得到显著改善,绿色TFP增长及其来源的行业差距有扩大趋势。  相似文献   

10.
工业能源碳排放在中国总碳排放中占据极其重要的位置,也是中国低碳减排工作关注的重点.文章从产业视角出发,利用Divisia指数分解法构建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因素分解模型,定量分析1998~2007年间,能源排放强度、能源结构、能源效率、产业结构以及产出等五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影响.分析不同因素对中国工业能源碳排放的不同影响以及不同因素在工业系统内部各产业间的变化特性,从而为中国工业能源碳减排路径提供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调整对碳排放具有显著影响。本文以徐州为例,对其工业碳排放总量、工业行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低碳产业的相对划分、产业结构演进的能源消费效应等进行了实证分析,进而提出加快工业部门技术进步和产品结构升级、优化工业结构、加快发展服务业等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通过回顾相关文献识别了碳无形资产概念,按照碳排放权的不同来源将企业的碳无形资产分为配额碳无形资产、项目碳无形资产和减排碳无形资产三类,指出三类碳无形资产对企业低碳竞争力提高的贡献程度不同。针对通过文献回顾得出的碳无形资产视角下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影响因素,提出了企业低碳竞争力影响因素模型及假设,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研究假设。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提高企业低碳竞争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3.
温室气体减排已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是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工作目标之一。东北地区是我国高碳排放区,温室气体减排压力较大。以2005年和2010年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量核算数据为依据,分析吉林省温室气体排放总量、排放强度及主要排放来源,提出控制能源产业碳排放量过快增长、发展低碳能源产业和碳汇项目等节能减排的经济对策。  相似文献   

14.
论文对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省份的低碳发展水平进行了分析,合理确定了政策实际发挥效果的起始点,利用案例评估中的合成控制法对低碳试点政策进行了评价,研究了低碳试点政策的减排机制,并考察了低碳试点政策与工业企业经营业绩的关系。研究发现,低碳试点政策对于辽宁、云南、重庆、天津、湖北和广东的碳减排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并未抑制陕西的碳排放增加趋势;低碳试点政策实现碳减排的机制主要在于能源效率提升效应和结构优化效应;从微观层面来看,低碳试点政策对工业企业具有成本控制效应。  相似文献   

15.
产业结构变动、技术进步与低碳经济发展:以广东省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基于碳排放强度的视角,运用转换份额分析法,将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从碳排放强度变化率中分解出来,实证度量了广东省产业结构变动和技术进步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1999年以来技术进步是决定广东省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关键因素,而产业结构变动对碳排放强度变化的影响作用较小;从产业部门看,工业部门对整体经济碳排放强度变化的作用最大。因此,在优化产业行业结构中,支持重点产业行业的节能减排技术进步,进一步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是广东未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我国碳排放的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估算了我国生产活动和生活活动的碳排放、各行业的碳排放和各区域的碳排放。我国的碳排放主要集中在生产活动领域、部分工业行业领域和东部地区。基于我国碳排放的结构特征,本文认为,以东部地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工业行业的升级和转型为基础,倡导低碳生产方式是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无锡市工业碳排放的测算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IPCC关于碳排放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无锡市1992—2010年的工业碳排放量。结果显示,近18年来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增长迅速,并表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大致呈S型曲线。接着,应用回归分析模型,分析了影响无锡工业碳排放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人均工业增加值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促进因素,产业结构系数和能源效率是工业碳排放的主要抑制因素,工业利用外资对无锡工业碳排放增长也具有较大贡献。然后,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无锡市工业碳排放量进行预测,显示无锡市未来5年工业碳排放量将继续缓慢增长,平均年增长率为2.8%,但由于基数庞大,工业碳排放增加的绝对量仍然很大,减排任务艰巨。最后,提出无锡市减少工业碳排放的对策措施,即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加强工业低碳技术研发、提高能源效率、积极利用清洁能源和合理引进外商投资。  相似文献   

18.
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目标及实施方案——以长三角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基于当前国际社会的压力和我国政府已经做出的承诺,本着"高歌稳进"的思想,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实证分析了1995-2009年碳排放的区域特征,并采用情景模拟的方式研究了2050年前区域低碳经济的发展目标,通过影响因素分析和灰色关联度测算,提出了实现低碳目标的主要路径和具体方案。研究表明,我国长三角地区的碳排放总量逐年攀升,工业比重和煤类能源消费比重过大,碳排放强度较低的优势正在逐步削弱。今后40年,长三角地区的减排压力较大,其碳排放强度下降的"五年目标"应相对平稳,大体可以在17%-19%之间进行选择。而要实现这一目标,短期内主要应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从长三角现有工业结构看,积极鼓励文教体育用品制造业、工艺品等行业的发展,同时适度限制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塑料制品业等行业的规模,将有利于实现区域低碳经济目标。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边际减排成本入手,对中国工业各行业减排空间与碳达峰进程进行考察。在采用方向距离函数非参数估计方法测算1997—2019年中国工业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的基础上,对2020—2030年中国工业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判了目前发展趋势下工业各行业碳排放达峰进程,并进一步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估算期内中国工业各行业二氧化碳边际减排成本均有明显上升,但各行业上升速度和减排空间存在较大差异。预测结果显示,现有发展趋势下我国大部分工业行业可在2030年按期实现碳达峰,部分重工业行业需加快转型速度。行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能源使用效率对各行业边际减排成本具有显著影响,为控制减排成本、加快碳达峰进程提供了可行思路。  相似文献   

20.
随着低碳理念的不断深入生产和生活,发展低碳经济、推动二氧化碳减排是目前国际应对气候变暖的主要途径。作为工业行业最大的碳排放的电力行业,在发展低碳经济方面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同时电力企业也需要加强电网企业经济管理中的低碳管理。本文主要在结合低碳背景和电力企业部门的实际经济管理情况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和创新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