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等东盟四国,从低收入状态进入中等收入水平后,经济增长回落或长期停滞,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这既有产业转型升级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经济因素,也有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政局不断动荡等社会原因,还有国际经济环境改变等外部因素。当前我国处于上中收入国家阶段,要从东盟四国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吸取经验教训,促进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才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2.
对代表性中等收入国家(地区)经济特征进行经验分析可以得出:与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经济体几乎都经历过经济的长期低迷或徘徊增长相比,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的经济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均经历了快速增长,且这些国家(地区)资本利用程度、劳动生产率和人力资本水平均高于前者。相对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而言,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的第一、二产业比重较低,第三产业比重较高。跨越中等收入阶段经济体的货币汇率波动总体较小,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拉美国家汇率剧烈变动给经济发展以重创。对典型陷入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经济体的经济发展进程和发展经验进行国际比较,对中国实现稳步经济增长以成功步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3.
"中等收入陷阱"是发展中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的风险问题之一。近年来中国的经济增速有所放缓,"中等收入陷阱"的特征逐渐在中国显露苗头。文章探讨影响东南亚经济体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存在的影响因素,运用面板数据对其进行实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即转变经济发展战略和增长方式、提高国内科技创新能力与建设机制、重视环境保护,强调人与自然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收入陷阱存在于各收入阶段,表现为低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高等收入陷阱。西方国家及"亚洲四小龙"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告知我们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的积累效应以及收入的公平分配。而中国目前人力资本投资及收入分配状况都令人堪忧,人力资本积累不足,就不能顺利实现产业升级及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收入分配不公导致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乏力。种种迹象表明中国正面临着跌入"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要顺利摆脱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先解决好人力资本投资不足及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对国内“中等收入陷阱”的研究进行了梳理,近年来的研究主要围绕“中等收入陷阱”的争论与理论完善;中国掉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诱因与表现;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经验教训和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条件和对策.在肯定现有研究的基础上,认为今后研究沿着理论基础、研究学科、预测性、差异性和对策的可操作性等方向深入进行下去.  相似文献   

6.
以经济增长理论和发展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为基础,综合国外的发展经验和历史教训,分析导致中等收入陷阱的政策和制度因素。随着我国经济进入中上等收入阶段,结构失衡将是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主要障碍,"未富先老"问题加剧了我国实现持续快速增长的难度;为实现经济增长阶段的跨越,一方面要解决经济增长中的结构性难题,另一方面应通过制度改革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我国已经步入了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之后的一个阶段是我国能否步入高收入国家的关键时期,处理不好就可能陷入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今,我国正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发展环境,能否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形势不容乐观。在这种形势下,我国必须结合自身特点,利用所具有的比较优势,采取能够充分挖掘自身潜力的措施,才能顺利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相似文献   

8.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进程,大部分国家进入中等收入阶段后,因快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问题不断凸显,很容易出现经济增长的停滞和徘徊,掉进"中等收入陷阱",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只有少数国家或地区成功跨越。当前,我国已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正处于艰难爬坡的关键阶段。总结中等收入国家沉浮的经验和教训将有利于中国规避"中等收入陷阱",确保国民经济稳中求进并书写新的传奇。  相似文献   

9.
从2007年世界银行提出"中等收入陷阱"概念至今,这一问题已得到各领域的一定关注。伴随着20世纪后期至今,许多发展中国家没有发展起来反而掉入了"中等收入陷阱"的情况,中国对于"中等收入陷阱"情况愈加重视。历史经验表明,面对现实的高度复杂的经济形势和特殊国情,要顺利地实现产业结构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跨入发达国家行列,首先需要提高对现代经济及其运行的理论认识。为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以及实例比较,一方面吸取成功跨越的典型国家如日本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经验,另一方面根据当前经济状况,选取同我国类似的经济体——马来西亚当前的发展模式和改革方向进行比较借鉴,吸取他国教训,旨在为我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对策支持。  相似文献   

10.
中国人均GDP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已难以承担在新的国内、国际经济环境下的发展重任。产业结构升级难题、收入差距持续拉大、内外需结构失衡、资源环境约束、人力资本困境等制约因素,使中国面临着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各种挑战。因此,必须在总结各国应对"中等收入陷阱"的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剖析可能阻碍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阻碍因素,并由此提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路径。  相似文献   

11.
东西关系始终是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战略关系。正视差距、利用差距、缩小差距,是我们正确处理东西关系,顺利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关键。首先应正视差距。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西部发展差距呈扩大之势,这是中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必然,但在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又必须高度重视解决东西差距问题,充分发挥政府区域政策对市场局限的矫正作用。其次要利用差距。区际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是资源区域流动、优化配置、合理组合的前提。在西部大开发过程中,应利用地区差距,形成东西依存互补、互惠互利、联动共进关系。再次,要通过东西联动缩小差距。在战略思路上应实施均衡与非均衡相结合的战略,并把东西增长中心的联动作为战略重点。同时尽快实现机制对接,构建区际传递机制,包括技术梯度转移机制、市场网络的沟通和政策体制的对接,将东部的资金、技术、信息和人才顺畅地传递、扩散到西部,以此促进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2.
石燕  朱晨  季红 《嘉兴学院学报》2002,14(Z1):162-164
在古今东西方艺术的碰撞中,我们的艺术正处在一个急剧的继承与创新时期.面对纷乱的、峥嵘的多云艺术场,我们认为艺术的继承应是创新中的继承;艺术的创新不能仅仅是一种盲目的模仿西方,应在民族文化的背景中吸收一切营养、拓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3.
论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与政府改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部大开发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对西部大开发的速度,效率甚至成败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在论述西部大开发中政府职能定位的理论和实践依据的基础上,探讨了中政府的主要职能,分析了中政府改革的必要性,提出了政府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关于证据的基本属性。我国理论界和实务界颇有争议。有观点认为.证据的基本属性有三。即客观性,合法性和关联性;有观点认为,证据的基本属性有二.即客观性和关联性。证据的客观性体现了证据的哲学存在性。为人们认识和把握证据的关联性提供了认识论;证据的合法性为人们收集、固定和保全证据提出了程序上的要求。在特殊情形下,某些不具备合法性或不具备客观性的材料仍可作为证据使用。证据的关联性才是证据的唯一基本属性。  相似文献   

15.
运用控制论原理研究和探讨农村社会控制问题 ,建构农村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控制体系 ,以保证农村社会稳定 ,实现我国在农村的预期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6.
上海的秋,没有丝毫萧瑟的感觉.在一家云庐咖啡馆里,我们见到了同样温文尔雅的张虹先生.作为一名资深职业经理人,几十年的风雨经历让张虹更显出了一份难得的平和与亲切.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理论和企业理论长期处于隔离状态,交易费用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的产生和企业内部权威的来源,企业能力理论只有融入企业家因素才能更好解释企业边界的动态变化。基于企业家的视角,企业的本质是企业家实现自身人力资本价值的工具,企业边界是企业家基于价值最大化主动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8.
欧元的诞生和发展使关于东亚货币一体化、建立“亚元区”的观点不断被提出。通过对欧洲、东亚经济政治条件的对比分析研究,认为东亚货币一体化条件并不成熟,还需要一个较长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9.
宋朝总管全国财政的机关,在宋神宗元丰改制以前是三司,元丰改制之后为户部,京师粮仓作为宋朝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机构亦随之发生变化.为保证仓粮的收支与存贮,宋延还实行了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形成较为严密的管理制度.但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下,仓官吏的营私舞弊是仓务管理中的痼疾,伴随宋朝始终.  相似文献   

20.
二十年来,中国对金融体系进行市场化改造,先后采取了许多金融改革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然而,由于传统的惯性和银行业的特殊性,银行业改革中的一些深层的矛盾仍未得到解决.从产权制度、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等方面看,中资银行离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还相差甚远.加入世贸以后,占据产品优势的外资银行进入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构成较大的威胁,对商业银行未来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为此商业银行必须积极采取措施,把科学发展观落实到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中,这对推进商业银行业务创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