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在理论抽象上,金融稳定既是一项公共政策也是一种公共产品。作为公共政策,它是中央银行受公众委托而履行的货币职能之一;作为公共产品,它是中央银行向全社会提供的某种金融安全类产品。一般而言,金融稳定与金融改革属于两个层面的问题,因而并不构成对立;但是,在中国的现实金融公共政策选择上,两者却必然地存在某种潜在对立,这导致公共政策制定者不得不在改革与稳定间寻求权衡。  相似文献   

2.
我们将讨论的棘手问题是如何界定金融稳定,并得出结论:最好的办法是定义一个金融不稳定的特点集,并把不稳定事件不可能发生的状态定义为金融稳定。然后,我们讨论公共政策如何实现金融稳定,区分预防和补救措施,探索这些政策的成本和好处。  相似文献   

3.
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的边界:制度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主要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出发,运用制度经济学的制度均衡理论对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的边界进行了分析,并对成本效益分析法在政府采购公共政策实践中的运用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得出相关结论,政府采购公共政策是通过比较其成本和收益而产生的,其存在的理由在于政策的社会成本小于以市场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成本。如果说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的成本大于市场解决方式的成本,则意味着过多的政策供给,应该压缩政策供给;反之,则应增加政府采购公共政策的供给。  相似文献   

4.
刘飞 《中国证券期货》2013,(6X):260-261
随着金融学科的发展,作为微观金融基础理论课的金融经济学,不仅为微观金融相关课程提供分析方法、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也能够为学生提供有关微观金融运行逻辑和方法的训练。本文提出了在高校本科开设《金融经济学》课程的必要性,结合金融经济学与货币经济学以及金融学其他课程的关系探讨了《金融经济学》的课程定位,并讨论了《金融经济学》的分析方法与教学内容设置。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货币政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机制与如何实现金融稳定的政策措施。本文以利率为货币政策代表论述其如何对金融稳定产生影响,分析将金融稳定作为货币政策目标的有效性和局限性,从而提出在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时将金融稳定作为目标的必要性。为防范金融危机发生,在政策制定中应关注尾部风险,并将货币政策与使用独立的金融稳定政策工具相结合。本文最后部分阐述了维护金融稳定的制度框架。  相似文献   

6.
公共政策失效的新制度经济学解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公共政策的目的在于增进社会福利.如果公共政策不能完全达到设定目的或完全不能达到设定目的,我们称之为公共政策失效.依据构成公共政策的基本要件,可以把公共政策失效大致分为公共政策的主体失效、公共政策的对象失效和公共政策的工具失效.以公共政策的构成要件为着眼点,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公共政策主体失效、公共政策对象失效、公共政策工具失效的原因,可以找到解决公共政策失效的根本解.  相似文献   

7.
非正规金融中的信任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民间金融中的私人借贷、钱会、钱庄等非正规金融模式进行考察,用新制度经济学和社会学中的相关理论,将不确定性——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信任结合起来,对其信任机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金融建设的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8.
杜玉静 《时代金融》2013,(15):180+186
经典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参与者都是理性的,这也是基本的经济学假设。但在实际金融活动中,投资者并不是都是理性的,投资决策受到各种因素和外在条件的影响,投资者非理性金融活动的积聚,很容易危及金融稳定,导致金融危机。本文从非理性金融活动和金融危机爆发的内在联系,分析了四个方面个体和集体的非理性因素,认为非理性金融活动是导致的市场失效是金融危机根源之一,要切实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开展从投资个体及机构到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的全面监管体系,阻止非理性金融活动的积聚,维护系统金融稳定。  相似文献   

9.
民间金融是金融领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关于是否能对民间金融实施监管又将是民间金融领域关注的焦点。本研究认为能否对民间金融实施监管,关键看可行性。基于民间金融组织的角度,本研究采用信息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及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民间金融的运行机理进行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古典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对实施监管前后民间金融的风险与收益进行实证理论比较分析,论证对民间金融实施监管是否可行。  相似文献   

10.
金融危机的频繁爆发,使得金融稳定性评估成为现代金融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问题,大量权威文献或者对金融稳定性进行理论分析,或者对金融稳定性问题进行实证研究,考察金融稳定性丧失所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成本。金融稳定性的应用评估,可分成单一机构、子部门、区域和国家四个层次,分别进行定性的诊断式评估和定量的状态或趋势评估。以中国为例,采取结构化方式构建金融稳定指数和金融稳定判别区间,在单个金融机构稳定性参数分析基础上,按照一定的规则和权重,可以计算区域、金融子部门(行业)和金融系统的稳定性加总状况。本文最后提出了中国金融稳定性评估的应用模式和可操作实践框架。  相似文献   

11.
马勇  吕琳 《金融研究》2022,499(1):1-18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多部门和多元宏观政策的DSGE模型,对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最优反应规则及其协调组合问题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显示:(1)从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角度,货币政策可继续盯住通胀和产出的稳定,政府支出和税收政策可分别重点盯住产出稳定和债务稳定,而宏观审慎政策则可重点关注以信贷利差和信贷波动为代表的关键金融变量;(2)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通过合理的搭配和组合使用,能比任何单一政策工具都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反之,政策之间的不协调将显著削弱彼此的调控效应,加大经济和金融波动,从而导致显著的社会福利损失;(3)从多种政策协调搭配产生“合力”的内在机制来看,财政政策主要通过增加对产出、通胀、就业和债务等变量的稳定效应,对货币政策产生额外助力,而宏观审慎政策则主要通过稳定金融体系和降低金融风险对货币政策产生助力。上述结论表明,在多种经济金融政策并存的情况下,基于良好设定的政策规则,同时加强政策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是确保多元政策产生积极合力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勇  付莉 《金融研究》2020,482(8):1-17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部门和“双支柱”调控政策的DSGE模型,系统考察了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组合在不同经济金融冲击下的宏观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相关分析得出了三个基本结论:一是纳入宏观审慎政策的“双支柱”调控框架确实比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相对更好的经济和金融稳定效应;二是“双支柱”调控框架在应对金融冲击时的稳定效应表现得更加明显,这说明宏观审慎政策确实是通过金融稳定渠道发挥作用的,从而与货币政策侧重实体经济(产出和通胀)的稳定效应形成了有效互补;三是不论是在价格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还是在数量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下,“双支柱”调控框架都较单一使用货币政策具有更好的经济金融稳定效应,这说明“双支柱”调控框架的有效性不依赖于货币政策工具的改变而改变,在具体的政策工具组合方面具有较为普遍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3.
吴迪  张楚然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2,505(7):57-75
本文通过建立包含异质性家庭、异质性厂商和金融机构的DSGE模型,分析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的传导机制和政策效果,研究不同政策的选择和协调问题。研究发现,首先,由于政策的作用范围不同,不同政策会对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产生不同影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能够抑制住房需求和信贷供给,但也会抑制消费需求和产出;而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逆周期LTV政策和逆周期资本充足率政策在应对房价波动导致的金融稳定问题时更加有的放矢。其次,外生冲击的来源会影响政策的选择和协调——当经济波动来源于需求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不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当经济波动来源于供给冲击时,固定LTV政策搭配逆周期资本充足率的宏观审慎政策、对预期房价作出反应的货币政策表现最优。  相似文献   

14.
马勇 《金融研究》2019,474(12):18-37
本文从基本事实、基本理论和基本实践等“底层逻辑”出发,系统阐述了“双支柱”调控的现实必要性、理论合理性和实践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了中国实施“双支柱”调控框架的现实基础、实践经验和未来完善方向。本文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金融和宏观经济之间关系的日益深化和复杂化,金融稳定对宏观经济的稳定具有重要影响,但传统旨在维护价格稳定的货币政策无法同时有效实现金融稳定,根据“丁伯根法则”和政策比较优势原理,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纳入宏观审慎政策,形成“双支柱”调控框架,分别致力于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的目标,既符合客观现实的调控需要,也具有理论和实践上的合理性和可行性。从目前全球范围内主要国家的“双支柱”调控实践来看,要进一步形成稳定可靠的政策规则和成熟的操作框架,未来还需重点解决“政策目标、政策工具、政策协调”三个核心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的可能解决路径提供了一些初步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马骏  何晓贝 《金融研究》2019,474(12):58-69
本文在梳理学术文献和国际经验基础上,讨论了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之间的潜在冲突和协调机制。国际文献的初步结论是,为了同时实现价格稳定和金融稳定目标,大部分情况下需要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反向操作(由于政策的替代性),但有时也需要两者同向操作(由于政策的互补性),最优政策组合取决于宏观冲击的类别和风险的来源。本文认为,选择最优组合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证问题,除了冲击类别和风险来源外,不同的金融体制和经济周期阶段也会影响选择结果。因此,货币政策当局与宏观审慎当局之间需要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并加强对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溢出效应”的分析能力。基于上述理论,针对我国“双支柱”决策的现状和问题提出如下改革建议:一是从法律上明确中央银行的金融稳定职责。二是建立在同一框架内分析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方法和工具。三是将金融监管部门的主要宏观审慎政策决策权集中至中央银行。四是建立货币政策与宏观审慎政策的协调流程与机制。  相似文献   

16.
杨海维  侯成琪 《金融研究》2023,511(1):57-74
宽松的货币政策会通过估值、收入和现金流机制,追逐收益机制以及中央银行沟通和反应机制等渠道增加银行风险承担,通过风险转移机制降低银行风险承担,从而导致货币政策与银行风险承担之间可能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本文使用面板阈值模型,基于我国银行业数据研究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发现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存在门限效应,即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的影响取决于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偏离泰勒规则利率的程度。当这种偏离小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增加银行风险承担;当这种偏离大于门限值时,宽松货币政策会降低银行风险承担。本文研究对更好地理解我国货币政策对银行风险承担及金融稳定的影响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regulatory framework for corporate financial disclosure has been the subject of a large literature, most of which has focused on the economic rationale for disclosure requirements. This extant economic analysis has not led to any definitive conclusions regarding the necessity for disclosure regulation nor has it provided public policy guidance as to the nature and extent of required corporate financial disclosure. It is evident that broader-bas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incorporating relevant social and political (as well as economic) factors is necessary to gauge appropriate public policy for financi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  相似文献   

18.
李斌  吴恒宇 《金融研究》2019,474(12):1-17
本轮国际金融危机以来,金融稳定在中央银行政策目标中的重要性再次得到强化。随着具有顺周期波动特征的金融市场和金融资产规模显著增大,金融管理政策需要更加关注金融稳定和系统性风险问题,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双目标”的重要性凸显出来。政策目标的变化相应要求优化和完善政策工具箱,需要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作为应对系统性风险的工具,并与货币政策相互配合,形成由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支撑起“双目标”的基本框架,共同维护好货币稳定和金融稳定。在此框架中,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都不可或缺,须相互补充,形成合力,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政策效应增进效果。健全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双支柱调控框架,有利于把经济周期和金融周期更好地结合起来,把维护经济稳定与促进金融稳定更好地结合起来。下一阶段应进一步健全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并完善货币政策和宏观审慎政策协调配合的体制机制。  相似文献   

19.
货币政策是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政策工具,但2007—2009年国际金融危机表明,仅仅保持物价水平稳定,忽视金融风险,并不足以维持宏观经济稳定。近年来中国提出双支柱宏观政策框架以支持宏观经济稳定,这一创新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我们首先提出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框架,强调应该注重两类政策目标的协同与矛盾、政策传导渠道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冲击类型与开放条件的差异等,从而保证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应。接下来,我们建立了一个DSGE两国模型,作为分析双支柱宏观调控稳定宏观经济的案例研究。研究表明,第一,金融冲击下,货币政策有助于稳定宏观经济,且随着汇率制度从固定转向浮动,货币政策稳定宏观经济的效果会明显加强。第二,在货币政策的基础上,增加以跨境资本流入税为代表的宏观审慎政策工具,可以有效遏制金融市场的顺周期机制,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的稳定性,从而验证了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第三,双支柱宏观调控的有效性与汇率制度有关,当汇率灵活性水平较低时,双支柱宏观调控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构建包含金融结构的NK-DSGE模型,分析在不同的金融结构下,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扩展型货币政策能否更加有效地熨平经济波动.研究表明:(1)相比传统货币政策,包含金融资产价格稳定目标的货币政策不仅能更好地熨平宏观经济波动、缩短波动持续期,还能提升社会福利;(2)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央行需结合不同类型冲击下金融结构与宏观调控变量波动的异质相关性,依据金融结构市场化进程,灵活调整其对各个变量的调控力度;(3)在扩展型货币政策框架下,当经济体系面临非持续性技术冲击、投资边际效率冲击或金融冲击时,金融结构市场化程度越高,社会福利增进效果越好.本文的研究为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决策提供了有益启示,或可为新时期增强宏观经济调控效果、构建兼顾金融稳定和经济稳定的平衡发展路径提供新思路和新抓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