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政府资助产学研合作旨在促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检验实践中政府资助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本文基于广东省部产学研问卷调查数据,将企业创新绩效划分市场表现绩效与研发储备绩效两种,探讨政府资助、产学研互动程度对不同类型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表明:政府资助对研发储备绩效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对市场表现绩效的影响不显著;产学研互动程度对市场表现绩效有正向但不显著影响,且抑制了研发储备绩效,意味着需要通过政府资助产学研合作来达到促进企业研发储备绩效的目的;但产学研互动程度在政府资助和企业创新绩效关系中的作用是非线性的,只有达到某个门槛值才能发挥正向的作用,且研发储备绩效的门槛值高于市场表现绩效.基于此,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伴随我国新发展阶段创新需求特征的转变,基础研究强度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日益凸显,而政府支持与人力资本结构在区域基础研究强度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基于2000-2018年省级面板数据,采用系统GMM估计方法,从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以及创新产出结构3个维度,探究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动态影响及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的调节作用。结果发现:总体上看,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绩效产生显著负向影响;政府支持、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规模、人均创新水平的抑制作用;政府支持会强化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抑制作用,人力资本结构正向调节基础研究强度对区域创新产出结构的影响。由此,提出不同区域应全面认识基础研究强度的作用及其影响路径,充分发挥创新管理政策作用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构建政府干预与区域创新绩效知识资源门限模型,利用中国 2003-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价值链绩效影响知识资源的门限效应和时空异质性。结果表明:在技术开发阶段,政府干预阻碍了区域创新绩效提升,但随着知识资源增长,阻碍作用逐渐降低;在技术吸收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不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在成果转化阶段,政府干预在高知识资源区域比在低知识资源区域更有利于区域创新绩效提升。R&D资本投入、R&D人力投入与对外开放度正向影响创新价值链3个阶段,但创新环境、人力资本水平、自然资源对创新价值链的影响则存在较大差异。政府干预对区域创新绩效并非起到线性阻碍作用,受知识资源水平的影响存在显著创新价值链阶段性差异,这一结论的重要启示是政府干预应基于资源和动态演化视角进行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基于价值链视角,将区域创新活动分为知识创新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使用2009-2020年我国内地30个省级面板数据,以区域技术要素强度为门槛变量,探讨产业集聚对两阶段区域创新绩效的不同影响。研究发现,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在两个阶段具有显著的非线性门槛特征。在知识创新阶段,随着区域技术要素强度提高,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呈阶段性增强;在成果转化阶段,当区域技术要素强度提高时,产业集聚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  相似文献   

5.
为探寻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挖掘促进中国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发力点,运用元分析方法,对中国国内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相关文献进行再分析,结果发现:①企业层面的企业规模、企业知识吸收能力、企业研发人员投入与企业研发经费投入,组织间层面的知识协同性、知识转移能力、信息沟通渠道及合作紧密度,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与经费支持,区域层面的法律法规完善性与经济发展水平均能够显著提升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②区位因素、数据类型分别对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与企业规模、政府经费资助关系具有显著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产业集聚的观点,以创意人才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园区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创新环境的中介作用,检验政策配置的调节作用。建立基于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中介作用模型,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创新要素对创新环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创新要素的三个维度中,社会网络、个人成长对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②创新要素中的信息共享与知识溢出维度和创新绩效直接显著,而个人能力通过创新环境中介作用影响创新产出;③政策配置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政策支持力度越高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越大。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要素集聚,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社会网络结构,降低区域的创新阻力,进而提升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外溢能力。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产业集聚的观点,以创意人才为研究对象,探讨文化园区创新要素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并探究创新环境的中介作用,检验政策配置的调节作用。建立基于文化产业园区创新要素与创新绩效的调节中介作用模型,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创新要素对创新环境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创新要素的三个维度中,社会网络、个人成长对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2)创新要素中的信息共享与知识溢出维度和创新绩效直接显著,而个人能力通过创新环境中介作用影响创新产出;(3)政策配置在创新环境和创新绩效的中介效应中起到正向调节作用,政策支持力度越高对创新产出的影响越大。因此,政府应该引导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要素集聚,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完善社会网络结构,降低区域的创新阻力,进而提升文化创造力的集聚与外溢能力。  相似文献   

8.
协同创新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内在动力。运用2002-2014年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三大区域省际或各地市数据,应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与数据包络法度量协同创新度和创新绩效,构建了协同创新对创新绩效影响的计量模型;应用空间计量技术对区域一体化与创新绩效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除珠三角外,长三角和京津冀协同创新活动对创新绩效无显著影响;区域一体化程度越高,区域内部创新绩效分布越均衡;“企业自身投入”与“政府资助”等内生要素是促进区域一体化和提升创新绩效的主要动力。因此,应促进区域内部生产要素自由、合理流动,实现创新资源有效溢出,提升区域发展内生动力,加深区域一体化程度,提高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9.
科技创新是实现我国高质量发展战略目标的强大动力,而政府的财政竞争是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关键。本文以竞争方式不同将其分为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利用2007—2020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二者对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影响。研究发现:我国区域科技创新效率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新冠肺炎的冲击使其明显下降;税收竞争显著抑制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的提升,而财政支出竞争则起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在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的作用过程中起门槛作用,当产业结构升级水平较高时,税收竞争和财政支出竞争对区域创新效率的负面影响下降、正面影响增强;过度的税收竞争和过度的财政支出竞争均不利于区域科技创新效率,目前我国税收竞争更多地处于过度状态,而财政支出竞争还有一定的上升空间。据此,政府应规范使用财税手段参与竞争,重视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提高区域科技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0.
基于政府干预视角探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的作用,借助中国258个城市2004—2018年面板数据,对创新驱动促进区域人才配置的动力机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创新驱动和政府干预均能有效改善区域人才配置,加入交互项后二者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进一步增强;受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制约,西部创新驱动对区域人才配置呈现出的正向促进效应最强,东部次之,中部最小;政府干预以及政府干预与创新驱动的交互项对区域人才配置的效应均呈现出一定区域异质性;创新驱动对人才配置的效应受到政府干预程度影响,存在政府干预的双重门限效应。  相似文献   

11.
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FGLS计量模型,研究外层网络资源获取能力对孵化器创新绩效的影响。结果发现:孵化器外层网络资源获取能力与创新绩效显著正相关,地区总体制度环境对外层网络资源获取能力与孵化器创新绩效间关系具有显著正向调节作用。同时,通过对政府治理水平、法制化水平和产品市场发育程度3个方面制度子环境调节作用的进一步检验发现,地区制度环境调节机制主要体现为对创新激励和创新效率的促进作用。研究揭示孵化器主观网络支持获取与客观地域制度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影响孵化器创新绩效,从而为提高孵化器创新绩效拓宽了管理视角。  相似文献   

12.
基于地区差异分析的中国技术创新产出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产出能力有一个全局性的了解,通过因子分析发现技术创新产出可分解为自主创新产出和短期应用产出两类。为进一步找到这两类产出的地区性差异,在分析影响创新产出的决定因素的基础上,构建了科学的科技供需计量分析模型,利用此模型测算了我国地区科技供需基本情况。最后,对地区创新产出能力和地区科技供需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地区自主创新产出与当地科技高供给有强相关性,而与当地是否有科技需求关联性不强,这说明地区科技发展还未进入以需求为主导的阶段。而在短期科技应用上,如科技贸易,科技转让,各地区间没有明显的差异。需要解决的普遍性问题是如何完善科技市场化机制,促进研发与应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3.
本文应用"资源诅咒"理论假说,通过1991—2006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关性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计量检验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能源开发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性,能源开发确实带来了"资源诅咒"效应;虽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前能源开发负向作用于对外开放度、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但"诅咒"效应尚未明显产生,而实施大开发后能源开发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负向作用有所增强,从而导致诅咒效应明显出现。通过进一步的实证考察,我们发现能源开发在西部主要通过其对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投入的挤出效应,以及滋生寻租和腐败而引起的政治制度弱化效应这三种间接传导途径来阻碍经济增长,其中人力资本投入是作用最强的传导因素。  相似文献   

14.
基于资源基础观,探讨了企业“资源池”中财务资源特征与技术资源特征如何与研发投入行为匹配以提升创新绩效,以创业板355家企业为样本开展泊松回归分析,研究发现:R&D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倒U型关系;财务资源特征——资产流动性对R&D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正向调节作用,起着“加速剂”作用;由于组织技术路径依赖,技术资源特征——技术积累程度对R&D投入与创新绩效存在负向调节作用,起着“缓冲剂”作用;资产流动性与技术积累程度提高会促进研发投入与创新绩效关系的阈值提高,促进更多研发投入有效转化。探讨了企业研发投入行为与资源特征的匹配,可为促进创新绩效提升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全球科技园区正出现向第三代科技园区发展的动向。第三代科技园区是在继承前两代科技园区优点的基础上,顺应内外部环境的变革趋势,基于知识生态理念,以人才为引领、以创造力为核心,强调社区和城市融合,突出网络创新的新科技园区发展模式。通过比较分析认为,与第一代科技园突出科技推动,第二代科技园区强调市场拉动不同,第三代科技园区是在区域融合背景下进行创新发展的。以此为基础,从规划布局、人才发展、基础设施、知识生态、环境建设及政府角色等方面,对我国发展第三代科技园区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在系统揭示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促进作用、边际递增的非线性影响和空间溢出机制的基础上,基于2013—2018年我国省级面板数据,构建区域数字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门槛回归和空间杜宾回归分析方法,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对区域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区域创新绩效提升;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创新绩效、发明创新绩效均有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影响;数字经济发展对邻近地区的创新绩效和非发明创新绩效有显著负向影响,但对发明创新绩效影响不显著。据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薄文广 《财经研究》2007,33(6):4-17
文章利用1995~2004年省级层面的面板数据定量评估了外国直接投资对于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文章认为:FDI的流入会对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产生促进作用,FDI对于我国外观设计专利申请量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量影响次之,对于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影响程度最小,并且要使FDI对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的增加发挥促进作用还要跨越一定的“人力资本门槛”,而我国大部分西部地区和一部分中部地区并没有达到这个人力资本门槛;FDI对中国技术创新的影响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在东部和中部地区,FDI的进入有助于这两个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并且FDI对于东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要大于其对中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FDI的进入对西部地区技术创新水平的增加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另外即使在外资溢出效应较为显著的东部地区,FDI对不同类型的专利申请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性,FDI对于以发明专利表征的技术创新水平的影响要远远小于其对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基于我国省级层面2001—2017年数据,通过系统GMM估计方法和脉冲响应函数,分析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区域创新能力和资源依赖程度的关系。结果显示:资源依赖程度高会导致区域创新能力下降,存在挤出效应,同时区域创新能力低会使资源依赖程度提升,存在双向作用关系。二者极易形成恶性循环,若资源密集地区继续采取传统粗放式发展,将难以提升其区域创新能力,进而被迫锁定于传统路径依赖,难以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9.
在梳理资源依赖度、企业创新需求与区域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运用中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区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对区域创新具有挤出效应;企业创新人才和技术需求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人才、资金和技术需求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由此得出结论: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需求的负向影响是其挤出区域创新的重要传递渠道。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流程,分析了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和资金需求在资源依赖挤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传导效应,计算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及遮掩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创新需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改变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属性,强化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用性感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