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5 毫秒
1.
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区域间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技术创新能力进行了区域间比较研究。我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地区差异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产出、技术创新的资金与人力投入以及教育的差异上。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地区在这三方面基本上都有着良好的表现,各地区应为科技创新提供保障,为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持久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2.
利用2000—2010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将29个省级行政区分为7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了7类区域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并分析了回归模型的精度。得出如下结论:在分析期内,关键的技术创新产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较强,但国际竞争力仍偏低;专利产出和发明专利产出具有几乎相同的弹性结构;除了私营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外,专利主要体现为发明专利;经费投入是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员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弱。最后,根据所有地区的共性和个性表现,就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利用2000—2010年我国29个省级行政区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投入和产出的相关数据,运用面板数据聚类分析法,根据各省级行政区的技术创新综合实力,将29个省级行政区分为7类。运用偏最小二乘法测度了7类区域的技术创新产出弹性,并分析了回归模型的精度。得出如下结论:在分析期内,关键的技术创新产出及其重要影响因素存在较明显的地区差异;多数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研发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普遍较强,但国际竞争力仍偏低;专利产出和发明专利产出具有几乎相同的弹性结构;除了私营企业集中的地区以外,专利主要体现为发明专利;经费投入是影响技术创新产出的最重要因素,而人员投入的影响相对较弱。最后,根据所有地区的共性和个性表现,就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绩效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科技创新是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驱动力,而科技创新效率是衡量区域科技创新资源投入产出比的重要依据。文章采用DEA-Malmquist指数法就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进行了测算与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5—2014年我国西部地区科技创新效率总体呈现增长态势;科技创新效率的增长主要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提高,技术效率只起辅助作用;西部地区各省市科技创新效率差异较大。最后,就分析结果提出了鼓励合作创新,提升自主创新水平;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促进技术消化、吸收、利用以及注重地区差异,减少落后地区体制障碍和技术壁垒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以2010-2017年中国129家民营科技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动态分析和评价政府创新补贴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价值实现两个阶段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从短期激励效应看,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从长期激励效应看,政府补贴对创新价值实现的方差贡献更大;第二,企业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产出对后续政府补贴配置均有积极正向反馈作用,但政府更关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第三,前期技术创新对后期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价值实现对新一轮创新活动的支持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基于创新价值链视角,以2010-2017年中国129家民营科技企业面板数据为样本,运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PVAR),动态分析和评价政府创新补贴对民营科技企业技术创新与价值实现两个阶段的激励效应。研究结果显示:第一,从短期激励效应看,政府补贴对技术创新产出的促进作用更显著,而从长期激励效应看,政府补贴对创新价值实现的方差贡献更大;第二,企业创新价值链不同阶段的产出对后续政府补贴配置均有积极正向反馈作用,但政府更关注企业技术创新产出;第三,前期技术创新对后期价值实现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但价值实现对新一轮创新活动的支持效果不显著。  相似文献   

7.
文章利用中国地区层面的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收入差距与自主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收入差距与中国自主创新呈倒"U"形关系,收入差距既可以通过扩大创新产品的需求规模促进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创新,又可以通过抑制消费结构升级最终阻碍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提升;收入差距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区域差异性,在东部和中部地区其影响显著为正,而在西部地区其影响为负但不显著;当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城乡收入比均处于倒"U"形曲线的上升阶段,对这些地区而言,适当的收入差距促进了其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迅速,但仍然存在产品生产周期和资源流动性等方面的制约因素阻碍其健康发展。从创新投入力度、创新管理水平、自主研发能力和创新产出效益4个方面共10个指标出发,以2013-2015年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为样本,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湖北省江汉平原、鄂西北、鄂西南、鄂东南、鄂东北5个片区进行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综合比较分析和区域差异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地区经济发展为高新技术企业提供了较好的技术创新条件,同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创新反过来推动地区经济发展。最后,从科教、自主创新、政府引导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湖北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创新水平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王娟 《经济问题》2023,(2):77-84
税收治理能力现代化对税收管理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于新的发展理念,税收管理法治效率的测度指标应当进行如下改进:投入指标应包括税收立法管理成本、税收执法管理成本、税收司法管理成本;产出指标应包括期望产出—税收努力程度与非期望产出—税收管理制度运行中的不合理制度交易性成本。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对税收管理法治效率进行测度,发现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的税收努力程度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而税收管理法治效率则呈“中高东低”的态势。经济发达程度与当地法治意识、法治需求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推测法治效率可能受法治供需均衡的影响。东部地区看似税收征管手段成熟、税收努力程度较高,但该地区纳税人法治需求高,法治供给对当地纳税人的法治需求回应不足,这可能是税收管理法治效率较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技术创新是企业或行业在市场上存活及增长的内在动力,建筑业的技术创新对其健康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基于我国东中西部地区1988-2010年间建筑业技术创新及其相关变量的统计数据,借鉴向量自回归、协整分析及因果关系分析技术,对我国东中西部地区技术创新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长期协整及其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发现建筑业发展水平、科技投入、实际利用外资及知识产权保护水平是影响其创新产出的主要因素,且长期看,建筑业技术创新产出与各主要影响因素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不同地区各因素的影响力度存在差异,同时发现各地区技术创新产出与其主要影响因素间的因果关系也各不相同.研究结论能为地区政府制定建筑业发展战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科技人才是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的核心要素,而科技金融政策是推动我国科技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促进地区科技人才集聚的积极探索。以科技金融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利用2004—2019年全国281个城市面板数据构建多期双重差分模型,实证分析科技金融政策对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政策显著提升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金融政策主要通过政府干预效应、结构升级效应和创新驱动效应提升城市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科技金融政策对科技人才集聚水平的影响随着城市行政级别的提升呈现“边际效应递增”规律。据此,提出对策建议,包括推进科技金融政策有序扩散、强化试点政策的科技人才集聚效应并扩展作用路径、设计科技金融政策梯度发展战略、促进地区间均衡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2.
高技术产业是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投入。构建科技金融投入对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组态分析框架,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法(fsQCA)对中国内地30个省份的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进行组态分析。结果表明,单一科技金融投入并不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必要条件;科技金融投入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有6个组态,其中两个组态以“财政科技投入+银行贷款”为核心条件,4个组态以“创业投资+科技资本市场融资”为核心条件,表明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存在多种实现方式。研究发现科技金融投入是提升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的重要路径,可为各省合理配置科技金融投入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  相似文献   

13.
2015年我国开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关于这种实验主义创新治理能否转化为实际治理效能,其对中国特色创新体系建设的推动效果如何,目前鲜有文献从实证角度进行研究。基于2011—2019年我国内地31个省(市区)面板数据,运用分组分析法考察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科技体制改革对知识创新体系中高校与研发机构相互提升的促进作用显著;科技体制改革强化了企业技术创新需求对高校、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创新绩效提升的拉动作用;高校和研发机构等知识创新体系主体供给侧投入增加,未对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产生促进作用;高校、研发机构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边际产出低于企业。  相似文献   

14.
在供给侧改革背景下,科技保险肩负着为科技创新保驾护航的历史使命。然而,科技保险试点10年来,依然面临需求低迷与供给不足并存的发展困境。其主要根源在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市场失灵、“跛行”的财政支持政策不能形成有效激励以及不成熟的行业环境制约。要想走出这一困境,仅仅从需求方着力是远远不够的。科技保险的正外部性和科技保险市场高度的信息不对称,决定了必须从财政支持、产品创新、机制创新、中介培育及信息服务等方面进行供给侧改革。为此,提出应当构建供需并重的差异化财政支持机制、加大与需求侧相匹配的科技保险产品供给、创新科技保险契约模式及运行机制、搭建科技保险中介服务和信息支持平台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是持续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为探究制造业技术需求、数字经济赋能对非市场与市场导向下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的作用机制,基于技术创新需求拉动理论,引入数字经济赋能构建投入-产出两阶段模型。分析发现,当政府研发补贴较高时,劳动替代需求与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呈倒U型相关,对智能制造研发投入产生挤出效应;以效率提升为主的技术市场需求通过影响企业智能制造技术创新投入,间接推动技术创新产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表明,数字经济赋能正向调节市场导向的智能制造技术创新产出,但对非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不具赋能作用。在充分利用数字经济发展优势的同时,应依托需求拉动机制开发更多需求侧政策工具,进一步激发智能制造技术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探讨技术创新主体构成、主体不同研究性质及对应经济效益的基础上,对产学研合作背景下的三大技术创新主体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梳理。基于中国1986-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采用VAR模型,综合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对中国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与经济增长进行了动态分析。研究表明,企业科技成果对经济发展成效较好,其次是高校,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比企业和高校小得多。结合中国不同技术创新主体的科技成果产出效应进行实证分析,为不同技术创新主体协同实现科技成果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资源依赖度、企业创新需求与区域创新绩效三者关系的基础上,提出相关研究假设,运用中国内地(除西藏外)30个省区2007-2015年的相关数据构建面板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资源依赖对区域创新具有挤出效应;企业创新人才和技术需求对区域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其中,企业创新人才需求的正向影响最显著;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人才、资金和技术需求具有显著抑制作用。由此得出结论:资源依赖对企业创新需求的负向影响是其挤出区域创新的重要传递渠道。运用中介效应分析流程,分析了企业创新人才需求和资金需求在资源依赖挤出区域创新过程中的传导效应,计算了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比重及遮掩效应与直接效应的比例。建议通过制度创新激发企业内生创新需求,通过延伸产业链改变资源型产业的技术属性,强化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有用性感知。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采用对外贸易依存度来代表国际化程度,建立了企业创新产出的柯布-道格拉斯知识生产函数,并利用全国30个省(市)2006—2008年的面板数据对国际化如何影响企业创新产出进行了计量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国际化是影响企业创新产出的重要因素,但并非所有企业都能从国际化中获益;国际化对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企业的影响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其中对东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产出有显著影响,而对中西部地区企业的创新产出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从创新投入能力、创新产出能力和创新环境支撑三个方面,构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利用中国31个省份2009年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显著相关关系;人力、财力、设施等方面的投入以及高技术产业自身的产出规模是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的主要影响因素;各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差异较大;从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比较来看,与中国经济空间分布格局基本相似,由东部往西部呈现逐渐降低的梯度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20.
高校、科研单位与企业三大部门是我国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环节的重要技术创新主体,亟需评估其效率。采用“经费支出—专利产出—预期收益—实现收益”三步骤分析框架,利用已有统计调查数据,对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三大部门技术创新经费投入产出效率都偏低,企业部门每亿元经费投入实现的收益约为9733万元,科研单位约为1331万元,高校约为1166万元。该测算值是真实产出价值的下限,但真实产出不会高太多。产出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和科研单位技术创新的产业应用目标指向性不明确、存在科技成果转化难题以及企业能力制约等。最后,建议加快政府相关科技计划制定、加强成果评价过程中产业部门的参与、优化高校和科研单位科研评价体系、加大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力度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