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是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银行体系“黑洞”与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一直呈高速增长趋势,其形成的巨额居民储蓄存款构成了严重影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和宏观经济健康发展的银行体系“黑洞”。因此,居民储蓄分流问题成为我们面临的紧迫任务。本文正是在对以上形势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居民储蓄分流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剖析,并提出了以积极推进储蓄替代型证券的发展作为有效解决居民储蓄分流问题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3.
本选取了我国1994年至2000年的统计数据,通过统计学的方法来分析货币政策在分流我国居民的巨额储蓄时是否有效,并进一步分析了对货币政策效果产生干扰的制度因素。  相似文献   

4.
我国居民高储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我国居民储蓄连年高速增长的现象入手,着重分析了居民高储蓄的成因,指出居民收入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增加的基本原因;居民未来预期支出的增加是我国居民储蓄偏高的直接原因;缺乏多元化的投资渠道是我国居民高储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乡居民储蓄至2003年2月已突破10万亿大关,比1978年的210.6亿元整整增加了476.25倍.居民储蓄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5.8%稳步提高到2002年的84.5%年均储蓄率达到28.5%,这样一个规模和增长速度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本文主要论述了储蓄过热增长的原因、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分流储蓄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对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在理论回顾的基础上进行了实证分析,以期解释影响我国居民储蓄消费行为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现阶段决定居民储蓄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仍然是当期的居民收入,利率对居民储蓄有显著的影响;我国居民储蓄中的确存在预防性动机的成分,但并不十分显著,此外较低的金融发展水平的存在进一步强化了居民的预防性动机,从而导致居民较高的预防性储蓄。  相似文献   

7.
利率调控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极大程度上取决于居民的利率弹性.文章采用直线回归和直线相关分析方法对2002-2009年间我国储蓄利率与储蓄额以及储蓄利率和经济增长率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我国的名义利率和储蓄额之间有着较大的相关性,即储蓄的利率弹性是比较充分的.但是实际利率和储蓄额之间呈弱相关关系,说明居民储蓄的利率弹性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对此,本文分别从宏观与微观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过度向个人和家庭倾斜,从而引起了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过度增长,并已出现了“相对过剩”现象。目前,储蓄存款正在经历一个由“短缺时代”向“过剩时代”的过度和转变。储蓄过度增长背后隐藏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为对生产、消费、资金效率、金融风险、信贷膨胀等方面的影响。为此,笔者认为必须采取四项标本兼治之调控措施。具体为:(1)树立储蓄可持续发展观,科学配置储蓄资源;(2)加快国有企业改革步伐,积极发展直接融资;(3)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进一步鼓励居民投资;(4)改革完善现行储蓄机制,适度分流居民储蓄。  相似文献   

9.
中国国民储蓄研究可以总结为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问题、国民储蓄的实证研究和国民储蓄的调节与扩大消费对策研究。重点对合理国民储蓄率的标准判断尤其是西方主流理论中的"动态无效"判断方法、高储蓄的原因以及对居民储蓄、政府储蓄、企业储蓄的实证研究进行评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国民储蓄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10.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我国居民储蓄也持续、快速增长,增长速度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本文分析了高储蓄背后的原因,并针对居民高储蓄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资金支持,但也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的问题,提出了适当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十六大主题思想.以这主题思想为指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是十六大的根本目的.  相似文献   

12.
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激进式改革”和“渐进式改革”两条转轨路径成为转轨经济学中讨论最多的话题。但是,“激进”与“渐进”对于速度的强调转移了人们应该关注的重点,这种区分在逻辑上并不能为制度变迁提供令人信服的解释,也不能反映出任何一个国家转轨的复杂进程。因此,转型经济学应当完成自身的“转型”:遵循经济发展和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超越“激进”与“渐进”的两分法。  相似文献   

13.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4.
把生产的目的由为"物质生产"转向为"生活生产",是对马克思关于人生活的本源性决定人物质生产的目的性思想的重新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是后发现代化中国实现由"生产型社会"向"生活型社会"转型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共产党提出并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更是我国实现由增长性发展模式向和谐性发展模式转变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5.
强化“问题”意识 提倡“问题”教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新始于问题。提倡问题教学,强化问题意识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之举。要突破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模式,创设探究问题的环境。  相似文献   

16.
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我国出口贸易遭受贸易保护主义的可能性正在增强,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出口企业不仅面临订单减少的问题,更要面对蓝色壁垒的阻碍。反思长期以来中国劳工权益与"中国制造"权益的失衡,当前应抓住机遇转变出口增长模式,转"危"为"机",促进中国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的生存生活状态格外受到社会关注,"幸福"已成为了当前社会的热门话题。关于什么是"幸福""你幸福吗"的问题,人们有各式各样的回答,也有的人则把"幸福"看作是个谜,认为没有定论,无法说清楚。既然"幸福"是客观存在,那么,就应该是能够抓住它、认识它、看清它、说明它的,可用定性与定量的数学方法探究"幸福"密码,创建求解"幸福指数"的数学模型。  相似文献   

18.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依法治国的核心内容,是社会主义法律必须坚持的最高价值和基本精神。本文针对实践中的某一案例,提出了“自然债权”的“维权”问题。从“自然债权”是否真正消失“权利”、我国《破产法》的具体规定、以及法的价值等三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阐述和分析,提出了“过了诉讼时效”的自然债权人在债务人破产时,也能实现自己实体意义上的债权的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言不尽意"简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言不尽意”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涉及到多方面的问题,对“言不尽意”理论结构的分析,可阐发其理论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20.
“将”被当作普通话介词“把”的等义词使用,这一语言现象在普通话书面语中经常出现。这是白话文夹杂文言词的表现。应规范“把”、“将”的用法,让“把”作介词用,让“将”作副词用。普通话的教育不能简单停留在语音上,更要重视词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