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孙月蓉 《经济师》2011,(5):201-20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我国实施比较成功的一项社会救助制度。目前,在我省资源转型综合改革阶段,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等方面发挥着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功能。比较山西省与全国及兄弟省份最低生活保障的平均标准及投入比例,分析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条件。对山西省提高城乡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大财政投入,通过采取积极的福利政策、制定科学的保障标准,推行分类施助和差异救助、建立健全低保制度的管理监督体系等积极措施,更好地发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有效功能。  相似文献   

2.
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社会救助制度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的同时,维护着社会和谐.虽然我国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但在基层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漏洞,需要进行有效的监督.宋朝的统治者就已经意识到民众监管官员,能够对官员形成约束.公众监督作为我国历史上行之有效的监督政策,在低保执行阶段可以有效记录行政机关对受助对象的违法乱纪现象.公共监督能够使低保制度发挥应有的作用,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相似文献   

3.
山西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7年建立以来,经过了初步建立、稳定推进、法制化建设三个阶段,在运行过程中形成了保障标准提高、保障人数增加和范围扩大、各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构建综合性救助体系和分类施保模式初步形成的五个特点。但是,与全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相比较,从山西省近年财政收入的连续增长的角度分析,山西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运行中存在着保障水平较低、低保经费不足与筹资机制的平均主义并存、确定对象程序需进一步规范、少数低保家庭的政策依赖等问题,提出从拓宽资金来源、合理确定低保范围和标准、加强政府监督和程序规范化、积极促进再就业等方面完善山西省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1993年我国建立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经过发展,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覆盖的人群不断增加,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城镇低保制度保障贫困居民的基本生活,有利于实现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但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存在着制度依赖、低保对象隐性收入难以核定、保障水平低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政府应采取就业救助政策,健全动态监管系统,同时提高保障标准.  相似文献   

5.
随着低保制度建设的逐步深入,有劳动能力者及其家庭已成为主要的低保群体,如何鼓励他们积极觅职、实现自立是今后完善低保制度的过程中需要重点解决的课题。分析表明,现行的社会救助标准体系中可能存在一些不利于低保家庭退出救助的因素,如低保的替代率、救助标准抵扣和渐退措施、低保附带福利、工作成本以及工作的稳定性等都会影响低保家庭是否会退出低保。本文以上海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例,参照国际经验,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李唤儿 《经济师》2014,(1):185-187
山西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自1997年建立以来,经过了初步建立、稳定推进、法制化建设三个阶段,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不断提高低保标准、扩大低保保障人数、加大政府转移支付和中央的政策和资金支持的特点。但是,与全国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发展水平相比较,山西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存在着保障标准低、经费不足与筹资机制的平均主义、确定对象程序的不规范、少数低保家庭的政策依赖等问题,提出从拓宽资金来源、合理确定低保范围、标准和加强政府监督,程序规范化、积极促进再就业等方面完善山西省城镇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保障城市贫困人群的基本生活设立的一项重要社会救助制度,历经二十年的发展,已经硕果累累,在保障城市贫困群体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但目前我国城市低保制度还是存在许多问题,包括:对象识别不够准确,保障标准偏低且缺乏弹性,财政投入不合理,低保管理中退出机制不完善、管理队伍不专业、管理部门权力受限,等等。为此,必须规范低保申请人资格审核制度、科学设计城市低保标准、完善低保资金筹集机制、积极推进有劳动能力的低保人群就业、完善低保管理工作能力建设。  相似文献   

8.
目前,我国社会救助制度已经形成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础,包括多项救助在内的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在提供生活基本保障、维护社会公平、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然而,进一步考察制度建设发现,目前仍存在救助总体水平偏低、差距较大,救助措施设计不科学,救助资源配置欠公平,外来人口获得救助机会不平等和"保不应保"现象突出等问题。建议提高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救助项目的标准,设置更严格的救助对象资格条件,提高瞄准率,提升救助管理手段和方法的科学性,完善管理体制,改进管理方法,完善社会力量参与救助的支持政策。  相似文献   

9.
关于河北省实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推行有利于农村社区的和谐发展。河北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运行有法可依、体系健全、程序规范、覆盖范围广,但其也存在退出机制不完善、分类管理不明确等问题。为进一步完善农村低保制度运行机制,应加强动态管理,完善分类管理,坚持服务行政,加大资金投入,加快监督体系的建立。  相似文献   

10.
公共财政视角下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城乡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目前,中国的城乡低保制度存在着资金筹集主体缺位,基层政府财政亏损严重,管理难度大等现象及一些具体的制度运行问题。应切实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强低保制度的规范化、法制化,实现城乡低保制度一体化。建立综合性的社会救助体系。实现低保工作系统化。  相似文献   

11.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各地区陆续实行了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制度。但因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指数以及消费习惯等原因,保障金水平差异较大。对各地区“低保”标准合理性作比较时,往往缺乏一个较为客观的参照基准。根据各地区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月支出水平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创建了最低生活保障参照基准LSBi和最低生活保障参照系数LSCi,并对选定的一批样本城市的实际低保水平作了验证与比较,具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2.
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保障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中,大量农村土地被征收转用,农民失去了可维持生计的保障。失地农民受教育程度不高,相关职业技能水平低下,而且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使他们处于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弱势地位。根据国际经验,促使失地农民摆脱弱势地位的有效措施是对其进行教育培训,这不仅能直接提高其市场竞争能力,而且能间接引导其走向未来发展之路。文章从教育政策、税收金融政策、财政与土地政策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政策保障系统。通过这些政策的组合与创新,充分发挥正效应,减少征地冲突和障碍,从而达到提高失地农民培训效果,提升其自身发展的动力和能力,改善生活质量,适应城市生活以及满足再就业教育的需求,进而保障失地农民的可持续生计。  相似文献   

13.
在城市化与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进程中,山西农民失地问题及其社会保障问题日益凸显。解决山西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必须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基金的筹集与监管制度,建立失地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养老和医疗保障制度,进一步加强失地农民的就业和培训工作,建立维持失地农民长远生计的其他制度性保障。  相似文献   

14.
社会保障的新理念与中国农民扶持性社会保障体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使广大的中国农民直接暴露在现代市场经济风险下,而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施又使改革开放前与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保障体制无法运转,这样,中国广大农民成为了现代市场经济中最没有保障的弱势群体。因此,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意义重大。中国农民社会保障体制迟迟没有建立的原因有二:其一,传统社会保障理念仅考虑到其工具价值,忽视了其目的价值;其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低,导致他们在社会利益分割过程中没有谈判地位。从建立农民社会保障体制的双重价值出发,建立保障农民生存权和基本发展权的农民扶持性社会保障体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低保”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这一制度实施过程所涉及的关键环节和关键要素,以及这些环节与要素之间的关系能否得到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也就是说,“低保”制度是否获得预期的效果以及其功用的大小,取决于“低保”制度运行中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在一定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条件下能否得到有效解决。“低保”制度从建立到完善需要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总结,并从中寻找中国“低保”制度研究的发展、演进轨迹,进而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6.
广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07年之后得到了很快的发展,但是制度还是存在着种种缺失和局限。因此,有必要借鉴发展型社会政策以突破传统社会政策的局限,从政策价值体系、政策制定、政策内容和政策的行动系统等方面寻找完善优化广西农村低保政策的新的理念和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国正着手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虽然各国建立这一体系的社会背景不同,但都是在满足一定的人均GDP、工业化与城镇化水平等基本条件下完成的。基于国际比较的经验,对中国建立覆盖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的条件进行了比较分析。虽然中国现阶段已初步具备了建立这一体系的基本条件,但条件并不充分。今后应该依据具体国情和条件分阶段逐步推进这一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18.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社会保障属性,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范化建设与立法的理论前提。相关政策没有明确其社会保障属性,理论界也莫衷一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脱胎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但是,与后者的性质已不可同日而语,它兼收并蓄了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内容,形成了一种新型的、初级医疗社会保险制度。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公共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低保制度的属性,明确指出低保制度应是全国性公共服务而不是地方性公共服务,阐述了低保制度属于全国性公共服务的现实意义有助于明确中央政府在低保制度建设中的职责、有助于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助于推进社会保障城乡统筹;同时在低保制度是全国性公共服务的框架下,探讨了农村低保制度的供给问题。  相似文献   

20.
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设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社会保障是体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内容之一。但我国目前将占人口较大比例的农民排除在社会保障体系之外,这就有失社会保障体现社会公平的最初目标。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农民这一群体逐渐分化为具有鲜明特征的三类群体:一是失地农民;二是在城乡之间流动的农民,即“农民工”;三是到目前为止仍然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针对我国务农农民生产、生活特点,务农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构建应注意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强制的医疗和生育险;第二,在务农农民养老保险的设计上,应采取在继续强化现行的农村“五保”的前提下,推行以家庭养老为主、社会养老和商业养老为辅的养老模式;第三,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