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实体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基于中国—东盟区域经济合作的视角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对金融危机对我国外经贸的影响进行了深入分析。推进区域经济合作是保持中国经济平稳增长的必要手段、加强区域经济合作是化解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对外贸易影响的重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2.
文章运用省际面板数据的固定效应向量分解模型,研究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现状,分析了投资、消费和净出口等影响变量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的政府消费增长率、居民消费增长率、外商直接投资以及净出口增长率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为显著,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相对较缓,其中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较大,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文章的研究结果对于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促进区域经济增长有着直接的政策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金融危机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减缓和失业剧增的根本性原因在于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产业结构的状况决定了中国经济受外国经济体影响的程度。本文通过计量分析对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政府的产业振兴政策提出了有力的理论依据,并通过脉冲效应分析得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三次产业升级对劳动规模的短期和长期影响的差异;最后提出了后金融危机时期实现我国就业规模扩大和产业升级统一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中国2008年经济增长率进行分解发现,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较强的负面影响,且该影响表现出较明显的区域不均衡性;其影响程度和先后顺序,呈现出从东向西的趋势。同时,各地区经济救助金融危机促进经济发展的能力也具有显著的区域特点,个别省市也表现出了较强经济发展竞争力。通过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天津进行分析,发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强国内区域间经济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弱化外需和外资变化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段婕  刘勇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28(12):136-140
利用2003—2008年中国内地31个省市自治区科技成果转化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DEA和多元回归分析方法,评价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应用科技成果转化对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的评价模型分析了两者的关系,并找出了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了一个比较好的分析工具。通过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整体效率、四大区域平均效率和内部有效性的差异系数计算,以及对不同变量进行敏感度分析,回归出不同变量对经济增长的效应。结果表明,科技成果转化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高,区域和省域差异显著。建议我国各区域加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力度,以促进经济的有效增长。  相似文献   

6.
张艽 《现代经济信息》2011,(23):418+420
通过对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的数据进行分析,FDI分布不均衡会导致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导致我国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有两方面:FDI的实际数量差异;FDI推动经济增长效率的差异。本文通过对我国不同地区FDI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分析,发现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重要原因是FDI分布不均衡,本研究有利于改善我国利用FDI来调节区域经济发展的政策。  相似文献   

7.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积极促进经济增长,自1978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1978-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20倍,平均每年以约10%的增长,但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差距不断扩大,不利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本文在相关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实证分析了我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问题,依据定性研究结果对影响我国区域经济差距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表明制度变迁、资本等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显著作用;1978-2012年,市场化程度等对我国经济增长都起到正向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长影响因素也各不相同,东部受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外贸水平等具有正向作用;中部受市场化程度等正向影响;西部受外贸水平等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8.
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的短期性和长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经济增长收敛,对区域经济增长收敛从短期性和长期性两个方面来进行研究,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呈先扩大后减小的过程即倒U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在短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趋于发散,但只要采取合适的政策措施,在长期内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将趋于收敛;并给出了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收敛曲线的模型形式及预测结果。  相似文献   

9.
技术要素集聚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晖  金凤君 《经济地理》2011,31(8):1341-1344
回顾了技术要素集聚的基本理论,对技术要素集聚的形成动因与形成条件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技术要素集聚的相关理论,包括增长极理论、极化效应与扩散效应以及集群理论等。文章的最后针对我国区域经济的差异与技术要素聚集的关系进行了分析。本文的研究将有助人们了解技术要素对于我国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影响,可对解决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田皓森  温雪 《宏观经济研究》2021,(11):139-148,175
本文基于两地区DSGE模型,通过引入信贷市场不完备性,探究金融一体化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作用机制,并利用2006-2019年全国12个重点城市群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1)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推进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具有促进作用;(2)通过中介效应模型检验,认为加快经济要素空间流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在金融一体化对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影响过程中均起到中介效应;(3)进一步考察金融一体化对经济高质量增长影响的时空差异,发现成渝城市群等发展型城市群金融一体化的推进更能改善区域经济增长质量,同时后金融危机时期,金融一体化对经济增长质量的促进作用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分析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世界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及其异同点与"两次金融危机"对世界及其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启迪,为中国在今后经济发展中防范和应对金融危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回顾了2009年中国货币政策操作的主要措施,说明了2009年金融运行情况和特征,分析了2010年货币政策运行环境,提出了货币政策建议。本文认为,2009年,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中国人民银行实行了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货币环境宽松,有力地支持了经济企稳回升。2010年,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人民银行需要在保增长、调结构和防风险之间取得平衡,因此需要在保持货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进一步增强货币政策的前瞻性、针对性和灵活性,保持货币信贷的合理均衡增长,促进经济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3.
1981-2002年间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国际金融组织贷款一直是我国对外借款的重要来源,其所占比例始终维持在40%左右,累计金额已达数百亿美元.这些贷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如何,这方面的研究十分少见.本文以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派生模型为基础建立了修正模型,分别利用1978年以来的国家和省级两层数据,对上述问题作了一个尝试性的评价.我们的计量分析结果表明,在1990年前后,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差异.对不同地区的增长贡献也差异较大,表明不同的政策环境与援助性贷款的相互作用结果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4.
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修华 《经济地理》2007,27(2):183-186
通过运用金融相关比率、金融机构信贷比率、金融市场发展指标对我国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东中西部的金融发展水平不仅表现出绝对差异,而且相对差异较大,中、西部地区落后于东部地区,且在信贷资金运用效率上中部劣势尤为突出。回归分析也证明了金融发展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有重要影响。因此,制定合理的金融政策有利于区域金融与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JOHN WONG  John  Wong 《经济学(季刊)》2005,(3):953-970
中国的崛起对东亚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不仅中国在东北亚的近邻通过贸易和投资从中国的开放政策中获益,而且那些曾经与中国争夺国外直接投资(FDI)和出口市场的东盟国家也开始从中国的经济增长中得到好处.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的发动机之一已经对其东亚邻国产生了积极影响.通过"东盟+3"方案,特别是始于2002年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定,中国为东亚地区经济一体化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为东亚经济增长发挥着日益重要的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作用.  相似文献   

16.
This paper focuses on a systematic quantitative discussion of the short- and long-term impact of remarkable economic events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a two-stage framework. Firstly, procedures based on dummy variables are proposed to detect structural breaks, types and sizes of jumps caused by such events. Then we propose to apply a hierarchical CMS (Constant Market Share) model to all sub-periods determined by the detected change points to study the short- and long-term impact of those events on growth causes. Application to China–Germany trade in agri-food products shows that China's accession to WTO had a negative short-term impact on corresponding series. But its long-term impact on China's export competitiveness was clearly positive. The short-term impact of the EU's CAP (Common Agricultural Policy) reform on Germany's exports to China was also negative. Its long-term impact on export competitiveness was sometimes positive and sometimes negative. The financial crisis of 2008 caused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of China's agri-food exports to Germany. But Germany's exports to China in 2009 were not affect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as much.  相似文献   

17.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8.
中国人口红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人口红利出现并被有效利用是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及时地掌握人口红利的发展态势对于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人口红利在国家之间、区域之间、省与省之间表现得不平衡,差异显著。中国抚养负担低的比较优势终将消失。2039年,中国将发生由人口红利向人口负债的重要转变。当前,最紧要的是,要及时认识到人口年龄结构的转变趋势,加大教育和健康投资,通过提高人口质量来应对人口红利日益衰微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尝试在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的分析框架内来分析中国经济从抵御金融化到出现金融化趋势的过程。本文认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化和频繁的债务金融危机源自本国发展模式与外部经济依赖性相互作用下金融扩张与生产性积累的背离。对于中国而言,在政府有效的产业政策和渐进的金融政策引导下形成的工业化主导的发展模式,能够不断解决经济发展矛盾,同时完备的工业体系和谨慎的金融开放政策减轻了中国对世界经济体系的依赖,使其得以抵御金融化和危机。但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模式面临新的矛盾并且对外部经济依赖性逐渐增强,出现了经济金融化的趋势,将对中国经济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带来巨大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金融化风险,在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期引导资金“脱虚向实”,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金融化风险尚未根除,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仍需要政府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积极引导金融和实体经济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20.
近十年来,部分国家央行和国际组织综合运用多种计量经济模型,力求编制能够客观衡量一国整体金融形势的金融状况指数(FCI)。本文运用总需求方程缩减式模型对我国FCI进行了测算和效用检验。结果表明,与任何单一变量相比,FCI更能有效捕捉我国金融运行状况和预测未来经济走势,可以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决策的重要指示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