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我国的民族事业取得重大成就,基本确立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然而我国的民族关系还有一些不和谐的方面,从政策策略上解决民族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民族矛盾等问题,对于完善和发展和谐民族关系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毛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4,(28):278-279
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属性,这充分说明我们党对中国民族关系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执政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到达了新的高度。应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个层面剖析和谐民族关系是构建民族地区和谐社会的基础,和谐民族关系所蕴含的时代价值以及构建和谐民族关系的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解决和处理民族关系问题上,就是对于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和践行社会主义民族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以促进各民族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4.
杨灿 《时代经贸》2011,(18):37-37
民族关系的发展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民族关系的发展历史和现阶段民族关系的特点来看,民族关系的良好发展是国家稳定、社会和谐的基本保证,国家的发展应是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繁荣的社会。所以,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应在和谐理论的指导下,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这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实现我国蓬勃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5.
论经济关系和谐与构建和谐社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人类社会是在矛盾运动当中发展和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过程。基于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原理,任何社会变革都具有深刻的经济背景。人在本质上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和谐是和谐社会的起码要求和应有之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以社会生产关系为核心和基础的经济关系和谐,无疑是社会关系和谐的最关键环节。促进经济关系和谐,因此就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我国目前的经济关系还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从经济建设的实际出发,结合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以人为本,科学发展,就成为促进我国经济关系和谐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6.
民族经济建设是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在社会主义新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稳定的内部环境。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和各项事业,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与各民族之间的大团结,就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文章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制约性因素,探求我国民族经济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推进和谐文化建设,是我国当前意识形态工作的一个崭新课题。全面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它们之间关系,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相似文献   

8.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和谐纳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总体目标之中.构建和谐社会应从最不和谐的地方做起,而当下中国社会最不和谐的地方就是发展相对失衡的城乡关系.  相似文献   

9.
和谐的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民族关系和谐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发展差距、文化差别、利益差距、民族心理差异及国内外敌对势力的影响。要与时俱进地制定和调整民族政策,善于把握民族关系格局的大趋势。要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调整民族间的利益分配,尊重传统文化,实现文化认同,推进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发展,促进各民族友好交往,培育良好的民族心理,正确处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把"七要素"引入民族概念;把发展引入民族问题的内涵;揭示当代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强调民族问题事关国家主权和民族团结;概括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提出各民族"谁也离不开谁"的主张;明确现阶段民族工作主题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  相似文献   

11.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社会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比较突出。尤其是城镇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与广大农民收入增长乏力之间的矛盾、基础设施改善与农民素质提高缓慢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成为制约农村和谐发展的瓶颈。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强调提出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农村和谐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联系当前实际,农村和谐发展要处理好三个关系。1.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关系。唯物辩证法认为,做好工作,要着重抓住事物内部起主导和决定性作用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  相似文献   

12.
毛燕 《经济研究导刊》2013,(31):190-191,249
和谐民族关系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必要条件与重要内容,诠释和谐民族关系的时代特征及其内涵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工作的角度深刻剖析和概括目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影响中国民族关系进而影响社会和谐的若干主要因素,对于探索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毛丽冰 《经济》2012,(8):22-23
胡锦涛主席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在《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到"加大西部地区和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依法保护各民族语言文字,推动文化遗产教育与国  相似文献   

14.
农村的生态文明程度是衡量整个国家和民族文明水平的标志之一。农村环境是农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资源,而农民环境权保护是关系民生发展、保障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件大事,关于生态文明建设视域下农民环境权保护的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目前我国制约农民环境权保护的瓶颈问题,以及破解矛盾的路径依赖。  相似文献   

15.
作为社会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劳动关系是现代经济社会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和谐劳动关系是劳动关系双方一种和谐融洽的良好状态。目前,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进力量。积极研究民营企业建构和谐劳动关系面临的现实问题,并进一步探索民营企业实现劳动关系和谐化的科学路径,既是当下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创新社会管理模式的一项重要内容。一、民营企业建构和谐劳动关系的现实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市场化、城镇  相似文献   

16.
一、和谐的民族关系是甘肃民族地区稳定与发展的重要基础,二、甘肃民族关系的现状及影响民族关系的因素分析,三、调整民族关系。促进甘肃民族地区更好更快地发展  相似文献   

17.
胡献政 《发展研究》2007,(5):99-101
福建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地区,有54个少数民族,是华东六省一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全面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认真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正确处理好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对于实现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奋斗目标,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构建集体协商制度是发展和谐劳动关系的内在要求,而我国集体协商制度的构建面临着劳动力分化、工会不给力、法律规制不到位等方面的约束和障碍。在构建中国式集体协商制度中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需要我们在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道路、提高工会覆盖率和战斗力,积极推进自上而下的集体协商机制和自下而上的集体协商机制的融合,完善集体协商制度和经济性罢工的立法等方面协同努力。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创造力,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的解决的问题很多,而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方面。随着我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劳动关系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新概念,指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条件下,面对资源、地区和利益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水平仍需进一步提高的形势下,通过全党全国人民的努力,通过经济、法律、政治等综合手段,调整社会发展策略,实现资源分配公平、群体利益均衡、人际关系协调、生命财产安全的社会模式,建设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谐社会的目标指向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目标之一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包括人与政治关系的和谐、人与经济关系的和谐、人与文化关系的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