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影响的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关艳 《中国农村观察》2006,35(3):70-73,79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综述了劳动力迁移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影响:迁移劳动力汇款的情况,以及影响迁移者汇款行为和汇款数量的因素;迁移者的收入如何改善家庭其他成员的福利;迁移者的收入如何影响农村家庭的投资;迁移者的回流行为,以及影响迁移者回流决策的因素;回流劳动力对家乡经济多样化的影响;迁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及迁移如何影响家乡农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文章指出,劳动力迁移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将持续,而且会更加深远。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中国6个地区农村的实地调研发现,农民与市场关系差异是解释农村养老类型出现分化的重要变量。由于社会结构和经济水平的差异,不同地区的农民有着不同的市场化动力和能力,前者导致农民在就业地区选择上存在差异,后者导致农民在就业领域选择上存在差异,其结果是在中国形成了本地务工、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强工弱农以及以夫妻分工为基础的弱工强农等三种家庭劳动力配置形态。而养老嵌入于家庭,家庭劳动力配置方式是决定养老实践的重要因素,劳动力区域配置会影响劳动力的空间分布,从而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日常陪伴;劳动力产业配置会影响家庭经济收入,以此影响老年人所获得的经济积累。由此,在农民与市场关系影响下中国农村养老形成了高、中、低三种养老实践类型。基于此,农民与市场关系视角的提出有助于进一步丰富对中国农村养老现象的理解,充分体现了现代化转型对中国农村家庭的深远影响,也为进一步的政策干预提供了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工业化与城镇化加速推进,农村领域大量劳动力以不同速度流向了非农产业,农村劳动力要素禀赋质量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劳动力要素禀赋质量的异质性对规模农户粮食生产效率的提高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文章基于460户调查数据,运用Q型聚类方法将劳动力质量类型分为男性经验丰富型、女性经验丰富型、男性经验欠缺型、女性经验欠缺型四种类型,并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计量检验了不同劳动力质量类型、劳动态度及劳动力市场发育等变量对家庭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男性经验丰富型与女性经验丰富型对家庭经济增长效率提升产生了显著的正效应,效应值分别为0.290、0.170,而男性经验欠缺型与女性经验欠缺型对生产效率提升产生了明显的负向影响,效应值分别为-0.110、-0.153,劳动态度、劳动力市场发育变量与家庭生产效率提升呈现了较强正、负相关性,效应值分别为0.590、-6.738。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对南京市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状况进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建立Probit模型来研究城市外来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性别差异、影响非正规就业选择的因素及其对不同性别农村劳动力非正规就业的不同影响。研究表明,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男性劳动力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可能性比女性少71.34%,而年龄、技能、就业途径、家庭抚养率等变量对农村劳动力在城市从事非正规就业的影响呈现显著的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5.
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向选择问题研究是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研究的进一步深化。该文以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重庆农村劳动力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其当前就业意向性选择为切入点,对影响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的不同偏好因素进行分析,对其相关特征变量进行了详细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并采用多元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重庆山区农村劳动力当前就业意向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男性农村劳动力素质总体上优于农村女性劳动力,两者平均年龄仍较高,男性农村劳动力更倾向于外出务工或经商就业,但总体收入仍不理想。务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与务工、自主创业或经商就业意向的农村劳动力相比,在年龄、耕地、收入等变量方面存在显著劣势差异。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家庭禀赋和所在村劳动力人口数等变量对其不同的就业意向选择具有重要影响和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6.
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与风险的初步考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农村劳动力迁移:成本与风险的初步考察赵树凯中国农村劳动力迁移受到广泛关注,缘起于这种迁移直接造成某些经济和社会问题。因此,人们最初的着眼点主要是迁移的社会影响,而不是迁移现象本身。交通运输趋紧、城市社会服务沉重、农业领域出现某些资源浪费等等,通常被称...  相似文献   

7.
以四川省地震重灾区4个市(县)、18个村的231户农民的调研数据为依据,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分析灾区农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是否拥有技能、土地主要耕种者类型、处理土地方式等个人和家庭特征变量都是影响灾区村劳动力就业决策的重要变量.基于实证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不同,中国农村家庭难以搬迁,劳动力迁移以个人迁移为主。由于家庭难以搬迁,迁移的劳动力与家人离别会给迁移者和其他家庭成员带来心理上的效用损失。因此,农村劳动力需要很大的工资差距水平才愿意迁移,并且随着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其心理评价也会提高,如果工资差距不变则迁移意愿就会降低。由于家庭难以搬迁,农村家庭需要为家务和农业生产留下一定数量的劳动力;某个劳动力是否迁移不但取决于自身的迁移优势,还取决于其在家庭内部的相对迁移优势。通过描述家庭难以搬迁下的劳动力迁移行为,本文试图说明家庭难以搬迁是如何对单个劳动力迁移产生负面影响的。  相似文献   

9.
为考察乡村宽带建设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本文建立劳动力迁移模型并借助“宽带乡村”试点工程和电信普遍服务试点项目的政策冲击,采用双重差分方法对2013年和2018年农村住户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乡村宽带建设显著促进农村劳动力迁移,该作用在迁移成本较低、期望迁移工资较高的人群中更为明显;在迁移模式上,省内跨市迁移明显增加,人们更多地向省会迁移。影响机制分析发现:乡村宽带建设改变了农村劳动力的工作搜寻模式,缩短了他们的工作搜寻时间;在上网设施上,农村劳动力更多地使用手机来获取信息。本文研究结论表明,宽带建设通过放松地理距离对信息流动和获取的局限进一步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迁移。  相似文献   

10.
本文针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三个假说,利用山东省1161位农村劳动力样本数据,探索个人因素、家庭因素和人力资本因素与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之间的结构关系以及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对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影响最大的是人力资本因素,其次是个人因素,最后是家庭因素;个人因素和家庭因素通过直接和间接(即通过人力资本中间变量)两条路径影响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并且个人因素与家庭因素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水平是改善农村劳动力就业状况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建国后,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根源性特征由于利益主体和具体的利益内容不同而反映出不同的时代特征,而党的领导人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为指导,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对人民内部矛盾根源性问题的解决也反映了党执政水平的不断提高和执政能力的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效率与公平历来都是经济学界争论最多的问题,本文从区域开发中的效率与公平的内涵和关系入手,从理论、实践和社会主义本质等方面论述了西部开发应遵循“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相似文献   

13.
近年宅基地使用权转让合同效力纠纷案件大量发生,其中不乏当事人"恶意"起诉的案件。但因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定与法院对宅基地相关法条强制性规定分类的不同理解,导致案例判决结果差异较大。对比学说且结合实际案例,提出将公法权益与私法权益的对比权衡作为强制性规定分类的主要标准,赋予法官在此类案件中的自由裁量权,即依据实际情况认定转让合同效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港口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有统计显示,我国近90%的对外贸易是通过海运实现的,航海业的快速发展使港口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更加重要。而港口对腹地有吸引和辐射作用,腹地的发展又是港口发展的动力来源,为了实现"港城互动,港城共荣"的目标,因此探讨港口与腹地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5.
农七师位于新疆天山北坡综合经济带,怎样在西部大开发中实现二次创业,壮大农场、企业,富裕职工呢?一、机遇和面临的主要问题党中央、国务院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是农七师千年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从国际上看,美国西部开发、巴西亚马逊地区开发、日本北部地区开发、前苏联西伯利亚地区开发、意大利南部地区开发都取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从根本上改变了该地区的面貌。回顾农七师1950年以来的屯垦戍边创业史,军垦儿女在千古荒原上,开拓了一片片绿洲,创办了一座座工厂,建起了一幢幢商厦、学校、医院,兴建了奎屯新城。特…  相似文献   

16.
初探三峡水库湿地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三峡水库建成后,将成为我国最大的人工湿地,库长约650km,平均水面宽1 500m,具有脆弱性、不稳定性及其多功能性的特征;分析了三峡水库湿地面临的3个问题:水污染现状及新污染问题的预测、泥沙淤积及其发展态势、生物多样性危机及其增多的趋势;提出了保证三峡水库湿地可持续利用的措施:制定三峡湿地地方性保护法、建立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三峡湿地重要性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及搞好长江上游生态恢复重建等。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我国农业取得了巨大的成绩,特别是党中央国务院为适应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调整农业的各项配套政策,从而有力的推动了我国农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农业前进的重要措施之一--农业投资体制的改革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行的农业投资体制在某些方面显然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8.
试论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特点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本文从搞好农业推广的角度出发,阐明了分析农民采用科学技术心理特点的紧迫性和必要性;论述了当前我国贫困地区农民采用科学技术的心理筘特点;进而提出了促使其采用科学技术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看国有林场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国有林场改革发展中,从主要利益相关者的角度分析在改革推进过程中所遇到的动力和阻力因素,从而完善动力机制构建;同时也利用博弈理论的研究方法,分析国有林场改革主要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博弈关系,并根据Nash均衡策略的最优解,给出了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夯实基础创新管理 建立出租屋流动人员长效管理新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的发展时期,如何充分发挥国土房管部门的职能作用,建立起出租屋流动人员的管理机制?本文通过总结实践经验,围绕构建和谐黄埔,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