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林农既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接受者,又是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的微观决策主体。文章基于江西省的753份调查数据,以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从林农个体特征、家庭特征、地理环境特征和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等四个维度出发,利用二元Logit模型,经过三次配对后实证分析林农参与生态公益林管育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个体特征中林农性别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影响显著,其余变量无显著影响;家庭特征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显著影响;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补偿方式满意度对林农参与愿意影响显著;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了解程度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有一般影响;距离乡镇政府远近对林农参与管育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因此,从发展生态公益林林下经济、完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和生态公益林管育政策等方面提出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2.
补偿标准是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的关键问题,也影响着政策的实施效果。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满意度,反映出补偿过程中林农自身利益的需求与补偿标准之间的差异。文章基于江西省17个县市的753份有效调查问卷,运用Oprobit模型,实证分析了林农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满意度差异,并探究其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林农年龄、林业经营活动、是否为村干部、家庭人口数量、地理环境、家庭年收入、公益林林地面积以及生态公益林补偿政策了解程度等变量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满意度具有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文章根据大样本问卷调查和研究数据,通过计量分析,发现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正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其次是林龄;对生态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负向影响程度最大的是家庭劳动力。从单位面积补偿标准来看,林龄、家庭劳动力和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是福建省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主要影响因素。根据上述计量分析结果和样地经济损失测算结果,提出按照龄级分别制订生态补偿标准,成熟林、中龄林、幼龄林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112∶97∶74;分树种制订补偿标准,杉木、桉树、马尾松、阔叶树和木麻黄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比例为96∶115∶56∶74∶59;依据生态公益林保护等级制订补偿标准;根据生态公益林禁伐比例制订补偿标准等。  相似文献   

4.
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意愿调查及多元统计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井冈山林区生态公益林价值补偿意愿支付值进行系统分析,并对2001~2010年间区域内居民的意愿支付数量进行动态预测。结果表明:区域内居民享受生态公益林价值的意愿支付费用相差较大,平均意愿支付值约为调查者数量累积百分数的62.27%;意愿支付值的大小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职业、家庭人均收入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其主要影响因素为家庭年人均收入。  相似文献   

5.
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利用永安市样本调查数据,运用Probit模型研究私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耕地面积、林地面积、林业收入占比、生态补偿满意度、生态公益林起源、树龄、营林成本和联户户数对私人所有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具有显著影响,并且提出相关建议,为制订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利用黑龙江国有林区8个林业局268名专职管护员的调查数据,基于专职管护员视角,对专职管护员个人特征、家庭特征、认知因素、宣传因素以及激励机制等影响因素,构建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黑龙江国有林区专职管护员对生态公益林经营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有67.2%的专职管护员愿意继续对生态公益林进行经营。其中,专职管护员是否为户主、是否为村干部、林业年平均收入、森林资源的保护程度、对公益林补偿政策的了解程度、环境保护宣传栏及标语、邀请专家对公益林生态政策讲解、年终考核单位和部门否决标准以及生态补偿的有效实施是影响专职管护员经营意愿的主要因素。为了推进生态公益林更好地发展,应积极对森林资源保护宣传和教育,科学合理地制定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以及建立适合专职管护员岗位的激励制度,从而实现森林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对福建省50个样本村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应用排序选择模型对村集体所有的马尾松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接受意愿进行计量分析,得出:村劳动力人数、村有林地面积、村本年总支出对村集体愿意接受的马尾松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具有正向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8.
研究目的:基于农户受偿意愿分析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方法:支付卡式条件价值法(CVM),Tobit模型,分位数回归(QR)。研究结果:(1)69.46%的受访农户对现行生态公益林标准并不满意,农户期望的补偿标准为38.54~48.29元/(亩·年),约为现行标准的3.85~4.83倍;(2)农户的个体特征、资源禀赋、主观认知、政策参与均是影响其受偿意愿的关键因素,其中,林地比重、政策满意度、是否享有政策对受偿意愿的作用明显;(3)若在提升补偿标准的同时制定差异化补偿,相较于新参与政策的农户,应优先提高对原先已参与政策农户的补偿,且林地比重应作为重要参考因素。研究结论:应参考农户受偿意愿,适当提升公益林补偿标准;可结合农户异质性,探索差异化补偿;加强宣传,提升农户森林保护意识和政策满意度;同时,通过公共建设和产业扶持,促进补偿方式的多元化。  相似文献   

9.
丹霞山是广东唯一的世界自然遗产。研究丹霞山公益林的生态效益及其补偿问题,对于保护世界自然遗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对丹霞山公益林生态效益价值进行评估测算,建立Logistic模型分析支付意愿影响因素,提出了保护丹霞山遗产地生态公益林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0.
作者就恢复野果林生态问题对伊犁地区伊犁河谷农牧民进行了支付意愿调查。作者对是否有支付意愿问题用Logistic模型进行了估计并检验,结果发现户主收入、性别、教育程度、民族和家庭人口数对支付意愿发生比有显著作用;而且对影响支付意愿值大小因素进行模型回归分析,得出在不同显著水平下户主年龄、教育程度、是否有人外出打工和是否有家庭成员为党员干部等因素对意愿支付值的大小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1.
居民生态补偿意愿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条件价值评估法设计调查问卷,对哈尔滨市居民随机调查,建立结构方程模型,以此分析影响居民生态补偿意愿的关键因素。研究表明:影响居民生态补偿意愿的因素有学历、家庭收入、对生态补偿以及生态重要性的认知程度,而且学历和家庭收入有双向关系,学历对居民的生态补偿及生态重要性的认知程度有正向影响。因此,提出提高人们的文化程度以提升居民的生态补偿意愿;加大生态补偿的宣传力度,从而增强居民的生态补偿意识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以Probit、Tobit回归模型为主要工具,利用浙江省236户农户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农户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意愿及规模水平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户主年龄、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数、是否参与标准化项目以及对经济林发展前景判断对农户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意愿及规模水平有显著影响;而经济发展水平只对农户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意愿有显著影响,家庭人均收入和家庭非农收入占比只对农户扩大经济林种植规模水平有显著影响。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加大经济林宣传力度,提高农户种植积极性;完善补贴政策,保障经济林的持续经营;加强经济林质量监督,提高农户经济林收入。  相似文献   

13.
以天保区云南省玉龙县和四川省会理县为例,通过农户问卷调查法,取得187份有效样本,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法对农户公益林抚育需求意愿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非农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参加林业技术培训与否、知道公益林补偿政策与否及开展过森林抚育工作与否等因素对农户公益林抚育需求意愿有显著影响。在具体分析各因素后,提出提高农户森林抚育需求意愿、进一步促进公益林保护与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基于福建省372份问卷调查数据,建立Order Probit模型,分析了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户对政府公益林政策是否满意”、“是否觉得现行的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太低”两个变量显示正向显著相关,其它变量没有显示显著性,但分别显示正向或负向相关。根据计量结果,联系实际情况,提出了相应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基于2016年福建省林权改革监测调研数据,利用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影响福建省欠发达山区林农参与碳汇林生产经营意愿的因素;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对碳汇林项目经营意愿是否有差异及产生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对于碳汇林项目的响应程度有一定的区别,对于全体受访对象和非贫困户,是否参加过碳汇林生产培训、家庭林地面积、家庭林业总收入对提高其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木材采伐销售收入反向影响其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的意愿;对于贫困户,是否参加过碳汇林生产培训显著影响其参与林业碳汇项目经营的意愿。因此,提高贫困户和非贫困户的碳汇林经营意愿应各有侧重,在政策的制定上应给予贫困户一定的倾斜,调动贫困户的经营积极性,拓宽收入渠道,最终实现精准扶贫。  相似文献   

16.
基于福州国家森林公园游憩价值的单边界二分式调查数据,运用Probit回归分析方法定量研究CVM评估时的信息偏差问题。结果表明:游客的旅游经历、来源地可以作为检验信息偏差的重要变量;通过有效的偏差控制措施,调查样本具有较好的理论效度、内容效度。投标值显著地负向影响支付意愿;收入、满意度显著地正向影响支付意愿。因此,从问卷设计、问卷调查过程控制等方面提出检验、减少和避免信息偏差的建议。从扩大信息变量、拓展案例等方面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与计量经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林改后影响农户对集体公益林投入意愿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家庭总收入、家庭林业收入、户主文化程度等因素对农户投入意愿的选择影响显著。提出完善公益林补偿机制、搞活公益林经营机制、加强公益林政策宣传、增加农户林业收入、促进公益林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是我国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的重要技术模式,也是实现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再利用的重要途径,探究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采纳意愿并对技术采纳的补偿标准进行精准测度,有助于建立秸秆还田技术持续推广的长效机制,促进农业生产的绿色发展。方法 文章以河北省徐水区319份农户调查为基础,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定量分析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构建补偿意愿价值评估模拟模型来估算支付意愿价值和秸秆还田外部环境成本。结果 (1)农户对秸秆还田技术的支付意愿较高,有90%的农户表达肯定支付意愿;(2)基于农户支付意愿和秸秆还田的温室气体减排环境效应测度,徐水地区玉米秸秆还田生态补偿标准的上限和下限分别为661.8元/hm2和171.47元/hm2;(3)支付意愿的影响因子按从大到小的强度排序为耕地平整化程度>化肥成本>农户性别>化肥用量认知>家庭农业纯收入>受教育程度>政策认知>社会网络>地力提升认知。结论 (1)细化补贴类型,制定科学补偿标准,建议玉米秸秆还田的补偿标准为416.7元/hm2(27.78元/0.067hm2);(2)通过秸秆还田技术培训,提升农户生态认知水平;(3)聚焦不同主体的愿望与诉求,实施针对女性农户群体的补偿政策,为补偿精准施策找准靶向。  相似文献   

19.
以河北省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因素作为出发点,通过实践调研的方式获取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相关影响因素的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了各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显示:林业经营是否受灾、林业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林农对林业保险的了解程度、林地经营类型、林业灾害损失占家庭收入的比例5个因素显著影响林农参与林业保险的意愿;林农的学历、年龄、家庭劳动力数量、年收入、收入主要来源和林地面积6个因素对林农参与林业保险意愿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20.
在行为经济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基于福建山区221个农户的调研数据,运用有序Probit模型探究影响农户参与森林旅游业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山区农户对森林旅游业的参与意愿不高;性别、健康状况、家庭成员是否为党员或干部、屋前是否通公路、家庭成员累计出外打工时间、对森林旅游政策了解程度、政府扶持力度及未来收益预期等因素是影响农户对森林旅游业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基于此,建议提高农村妇女参与森林旅游业的综合能力、加强政策的支持与引导及推进森林旅游业产业链延伸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