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创新投入为中介变量、股权结构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54家科技型创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年龄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教育水平、专业背景、职能背景均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在企业家年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职能背景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股权结构对企业家年龄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职能背景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结构对企业家年龄、职能背景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创新投入的中介实现。  相似文献   

2.
以创新投入为中介变量、股权结构为调节变量,构建了企业家背景特征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基于254家科技型创业企业上市公司数据,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对研究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企业家年龄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负向影响,教育水平、专业背景、职能背景均对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具有正向影响;创新投入在企业家年龄、教育水平、专业背景和职能背景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股权结构对企业家年龄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对职能背景与创新投入之间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股权结构对企业家年龄、职能背景与科技型创业企业绩效间关系的调节作用通过创新投入的中介实现。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4—2020年中国264个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计量模型与中介效应模型考察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城市经济韧性提升具有显著驱动效应,且在运用替换变量指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法验证后,该结论依然稳健。中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创新创业活跃度存在明显U形中介效应,即当金融集聚程度较低时,可能会由于金融支持不足抑制创新创业活跃度提升,从而降低城市经济韧性;随着金融集聚程度不断加深,创新创业活跃度显著提升,有助于提高城市经济韧性。异质性分析显示:在经济韧性强劲城市、经济韧性优良城市、经济韧性一般城市、中规模城市、中城市流强度、低城市流强度样本中,创新创业活跃度在金融集聚驱动城市经济韧性中的U形中介效应更为显著。为此,应培育金融创新源动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圈和着力打造梯度韧性城市,以增强城市经济韧性并驱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绿色发展。因此,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约束视角,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1 9年中国284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过一系列诸如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具体而言,土地资源错配的抑制效应是通过促进城市蔓延和降低城市绿色创新实现的,在中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其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环境目标强约束会显著削弱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而环境目标弱约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导向的绿色创新技术体系、加强官员考核的环境目标约束条件,以缓解土地资源错配程度,从而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5.
绿色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系统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的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基于2003-2020年中国28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影响和空间溢出效应。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表明地方政府以低价大规模供应工业用地的行为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不利影响;土地资源错配对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均显著为负,说明土地资源错配不仅抑制本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还对周边地区绿色技术创新效率产生负向空间溢出效应,这意味着土地资源错配引发的空间溢出效应在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中发挥了重要的抑制作用;土地资源错配对不同区域城市、不同规模城市以及不同资源禀赋城市的绿色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效应存在异质性,对特大城市的影响显著为正,对Ⅰ型大城市、Ⅱ型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影响显著为负;且抑制了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效率提升,但对非资源型城市的负向影响尚未凸显。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长江中游城市的经济增长迅速,已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要承载地和发展引擎,创新创业在其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文章选取长江中游城市作为研究对象,实证评估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及其空间分布情况,同时运用空间滞后模型(SLM)匹配探讨长江中游各地级市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13—2021年长江中游城市创业水平均有所上涨,区域间、城市间的空间差异显著,主要以高创业活跃度的环长株潭地区为核心,集聚效应较强,且有向周边地区逐渐扩散的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中,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人力资本、交通条件、信息水平是造成城市间创业活跃度空间分布差异的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7.
夏晗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8,35(13):145-152
创业团队知识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网络会对科技型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成长。基于已有的创业团队异质性研究主要是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结论,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知识异质性和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对新创科技型企业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创新氛围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在新创科技型企业资源整合及利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河南省304家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团队知识异质性与创业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受到创新氛围的负向调节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的正向调节;创业团队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正向影响创业绩效,并受到创新氛围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8.
创业团队知识多样性和社会关系网络会对科技型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产生较大影响,进而影响其成长。基于已有的创业团队异质性研究主要是借鉴高管团队异质性的研究结论,结合资源基础理论和社会交换理论,研究了知识异质性和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对新创科技型企业的作用机理,并探讨了创新氛围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在新创科技型企业资源整合及利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对河南省304家科技型新创企业的实证研究发现,创业团队知识异质性与创业绩效间存在倒U型关系,并受到创新氛围的负向调节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的正向调节;创业团队社会关系网络异质性正向影响创业绩效,并受到创新氛围和社会关系网络质量的正向调节。  相似文献   

9.
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我国为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满足新时代高质量发展要求的重要战略。基于产学研融合内涵,构建微观层面企业产学研融合程度综合评价模型,实证检验产学研融合程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以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广度、深度和频度总体均呈波动上升趋势,正逐步迈向深度融合阶段;产学研融合广度和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正向影响,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具有负向影响;环境不确定性会增强产学研融合广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削弱产学研融合深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正向影响,增强产学研融合频度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负向影响。结论可拓展产学研合作相关研究,发展产学研融合理论,为解决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产学研融合效率偏低、机制不佳等问题提供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双重差分法(DID)考察了“撤县设区”政策对撤并县域创业活动的影响。研究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可以显著提高撤并县域的创业活跃度和创业规模。本文从劳动力要素和土地要素使用的视角,解释了“撤县设区”政策影响地区创业活动的机制,发现“撤县设区”政策显著提高了撤并县域的劳动力流入,降低了农业用地使用面积;本文还发现“撤县设区”政策对创业活动的促进效应在公司制企业和第二、第三产业中更强;在调节效应方面,本文发现当撤并县域所在地级市的基础设施水平越高、营商环境越好时,“撤县设区”政策对撤并县域创业活跃度的正向影响越强。  相似文献   

11.
土地资源错配与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段莉芝  李玉双 《经济地理》2020,40(3):207-215
文章构建了一个采用时变引力空间权重矩阵的空间自滞后模型(SLX),探讨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本地区土地资源错配能够减缓邻近地区的经济波动,即土地资源错配会对经济波动存在负向空间溢出效应;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负向空间溢出效应主要通过降低密度边际波动来实现。进一步研究发现,在三类不同等级城市间,土地资源错配对经济波动的空间溢出效应不尽相同:在自上而下的空间溢出效应中,并不是每类高等级城市都对低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在自下而上的空间溢出效应中,每类低等级城市都对高等级城市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同等级城市间的空间溢出效应则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张洁  唐洁 《科技进步与对策》2019,36(20):103-111
企业研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基于2010—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检验资本错配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错配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效应;融资约束不仅对企业研发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还会强化资本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但上述融资约束的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3.
加快提高城市创新创业水平是中国转换增长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基于2007-2019年中国255个地级市面板数据,利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考察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并参照“中心-外围”理论的分析思路,讨论了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在“与中心城市的距离”这一维度上的异质性和经济后果。结果显示,市场一体化显著提高了全国整体的城市创新创业水平。异质性分析发现,两者关系在欠发达城市更为显著;城市市场一体化对本地创新创业水平的影响依其与省内中心城市的距离不同而表现出差异,其促进作用在距离中心城市100~200公里范围内最显著。进一步的经济后果分析表明市场一体化对城市创新创业的促进作用在外围城市更为显著,进而有助于缩小省内中心-外围城市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结论为加快城市创新创业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有益启示。  相似文献   

14.
在金融发展趋于数字化的背景下,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与农村创业之间的关系,对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2011—2018年的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影响及传导机制。研究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农村创业活跃度的提升具有积极作用。人力资本水平、地区产业结构和基础设施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创业活跃度的有效传导路径。就不同区域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东部地区的农村创业活跃度影响较中西部地区更显著;就创业类型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私营企业创业活跃度的推动作用较个体创业活跃度更显著。基于此,本文提出加强顶层设计,分类推进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三融合",优化产业结构;加强数字乡村建设,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教育质量,提高农村人力资本水平等建议。  相似文献   

15.
企业研发能够推动技术进步和创新,是当前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动力。基于2010—2017年中国高新技术上市公司年报数据,检验资本错配和融资约束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资本错配对企业研发投入存在抑制效应;融资约束不仅对企业研发具有直接负向影响,还会强化资本错配对研发投入的抑制效应,但上述融资约束的影响仅在非国有企业中存在,对国有企业没有显著影响。因此,针对不同所有制企业提供多渠道融资体系,提高资金配置效率,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推动企业创新和供给侧改革。  相似文献   

16.
创新活跃度提升可激活市场要素配置活力,已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系统梳理创新活跃度、劳动收入份额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理论关系,选取2015—2020年287个城市面板数据,实证分析创新活跃度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传导机制与异质性传导路径,并以劳动收入份额作为门槛变量检验创新活跃度与经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研究发现,创新活跃度不仅直接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还可通过劳动收入份额间接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创新活跃度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显著劳动收入份额门槛效应;创新活跃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作用存在明显区域异质性。由此,应从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助力创新活跃度与劳动收入份额融合发展、因地制宜探索创新举措方面入手,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以来,我国创业活跃度整体呈显著下滑趋势,影响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基于SSO框架,构建感知创业阻碍对创业行为倾向的作用机制模型,揭示我国创业活跃度不高的原因,探讨创业教育对该机制的调节作用,从降低感知创业阻碍对创业行为倾向不良影响视角明确创业教育实施效果。采用259份创客问卷调研数据对研究模型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在感知创业阻碍的3个维度中,感知失去金融资源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最强,感知失去社会支持次之,感知失去市场需求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不显著;失败恐惧对个体创业行为倾向具有直接阻碍作用;创业教育明显削弱了感知失去金融资源、感知失去社会支持对失败恐惧的正向影响,并降低了失败恐惧对创业行为倾向的阻碍作用。  相似文献   

18.
以2011-2018年中国沪深A股非金融上市企业为样本,研究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显著降低企业杠杆率。区分企业杠杆率的期限结构差异后发现,数字金融发展无论是对企业的短期杠杆率还是长期杠杆率均存在显著的负向影响。同时异质性分析表明,数字金融发展对企业杠杆率的负向影响在国有企业、大规模企业、低盈利企业和高杠杆企业中较大。机制分析则表明,数字金融发展能够通过减少融资成本、缓解融资约束和弱化经营风险的方式来降低企业杠杆率。此外,进一步研究发现,积极推进市场化进程、降低信息产业税收水平、优化科技创新环境以及适当加强金融监管,有助于提升数字金融发展去杠杆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城市经济韧性的科学测度,利用中国2005—2019年260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从理论与实证两个方面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市域经济韧性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数字经济发展显著促进了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提升,这一结论在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2)机制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发展通过激发创业活跃度和创新活跃度两大机制最终促进市域经济韧性提升。(3)空间效应检验表明,数字经济对经济韧性提升存在正向溢出效应。(4)异质性分析发现,相对于中西部城市及外围城市而言,东部城市及中心城市数字经济发展对市域经济韧性的促进效应更强。文章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含义:加大数字经济发展力度,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作用,是提升中国市域经济韧性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提高数字普惠金融可得性能够为各行业提供低成本、高效率的金融服务,进而增强整体创新活跃度。文章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实证探索2011—2020年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活跃度的空间溢出效应及渠道效应。研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创新活跃度具有一定影响,能够促进本地创新活跃度提升,但对周边地区创新活跃度提升的影响还未显现;数字普惠金融对不同类型创新活跃度的作用效果存在异质性,能显著提升技术创新活跃度、开放创新活跃度、活动创新活跃度,但无法提高制度创新活跃度;数字普惠金融可通过提升创新产出水平、降低金融服务成本的间接方式,提高创新活跃度。有鉴于此,需出台叠加支持政策,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增强金融科技赋能,精准提升创新能力;开展区域协同合作,促进产业创新集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