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可能影响地方政府资源配置偏好,进而影响技术创新.利用中国地级市经济增长目标数据的研究结果表明,"层层加码"行为本身、"层层加码"逐级放大后的经济增长目标以及使用带有硬约束特征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方式都会显著抑制技术创新,而使用带有软约束特征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方式能够促进技术创新,在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上述结论依然成立.机制检验结果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约束会导致地方政府出现"重生产、轻创新"的自利性投资偏好和"为增长而干预"的土地出让策略,导致资源错配从而抑制技术创新.进一步研究表明,经济增长目标约束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在区域、城市级别、经济增长目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异质性.  相似文献   

2.
在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的要求下,探索转移支付机制对提高基建投资有效性,解决基建投资的空间错配,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通过建立包含不同转移支付机制的多区域动态一般均衡模型研究发现:(1)从区域增长与分配效应来看,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性转移支付扶持下的基建投资可以挤入更多当地居民消费、私人投资与政府投资,进而更为有效地提高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水平。(2)通过大量专项转移支付项目加速欠发达地区基建投资,挤占当地政府转移支付的资源,使得转移支付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增加地方政府的财政负担。(3)为了实现区域的公平发展,持续大规模地通过转移支付向欠发达地区增加基建投资反而成为区域间不健康竞争的砝码,没有达到效率最大化的同时,进一步陷入“投资—落后—再投资”的恶性循环,形成基建投资的空间错配。因此,合理规划对人口流出的欠发达地区转移支付的结构以及扶持政策才是谋求经济协调发展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3.
本文基于政府结构理论对中国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目标制定模式进行了理论讨论和实证分析。理论上,本文完整地提出了地方政府实施经济增长目标调整的三元框架,涵盖了时间维度自我纵向调整、空间维度横向竞争以及层级维度对上反应。实证上,本文采用2001—2013年31个省区的实际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目标数据,运用空间计量回归模型发现,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本地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显著的正向反应,对其他地区的经济增长目标也做出显著的正向策略性反应,而对全国性的实际经济增长走势做出策略性的逆向反应。同时,地方经济增长目标调整呈现出多维度异质性,具体表现在沿海和内陆区域差异、金融危机前后阶段差异以及党代会年份周期差异。总体来看,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制定呈现激进性、波动性和互动性。本文的发现意味着,中央应当注重对地方政府的经济增长业绩考核的激励相容,以提升中国宏观经济管理和地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面板数据,对数字经济与产业结构转型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以显著促进产业结构转型,且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边际效应递增的非线性特征。当数字经济跨越门槛值后,对第一产业与第二产业的促进作用呈递减趋势,对第三产业的促进作用则逐渐增强。进一步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影响存在基于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的非线性效应,随着市场化水平与政府效率的提升并跨越门槛值,数字经济对产业结构转型的促进作用会进一步增强。空间杜宾模型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可通过空间外溢效应作用于邻边地区的产业结构转型。因此,应积极建设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加强数字核心技术供给,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相融合,以便更好地促进产业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土地资源高效利用和经济绿色发展。因此,从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双重目标约束视角,分析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07—201 9年中国284个地级城市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发现,土地资源错配显著抑制了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在经过一系列诸如更换解释变量、缩尾处理等稳健性检验与内生性分析后,该结论依然成立。具体而言,土地资源错配的抑制效应是通过促进城市蔓延和降低城市绿色创新实现的,在中西部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和中型城市,其抑制效应更为明显。进一步分析发现,经济增长目标会强化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环境目标强约束会显著削弱土地资源错配对城市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抑制作用,而环境目标弱约束的调节作用不显著。因此,需要进一步推动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构建市场化导向的绿色创新技术体系、加强官员考核的环境目标约束条件,以缓解土地资源错配程度,从而提高城市绿色发展效率。  相似文献   

6.
新常态下,渐现的地方债务风险对经济影响已不容忽视,如何有效衡量和防范过度举债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冲击已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采用面板平滑转换回归模型PSTR,在非线性框架下对中国30个省份地方政府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展开深入研究.在此过程中,我们重点考察地方债务压力和地方金融差异的变化,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影响,并结合债务压力和金融差异分析地方政府债务与经济增长的渐进演变关系.研究发现,地方政府债务对地区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但随着负债压力和偿债压力增加,该效应呈逐渐下降态势并转化为负效应.此外,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提高,能增加经济中的流动性,缓解举债推升利率对私人投资的挤占,进而增强举债的经济增长效应;而区域金融风险程度提升,增加了资本损失和贬值的风险,损害举债资金配置效率,进而弱化地方政府举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现阶段管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若干启示.  相似文献   

7.
巴曙松 《经济》2015,(Z1):9
2015年,中国新预算法正式实施,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被关进"预算的笼子",要求增量债务需通过地方债券的阳光渠道。2014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得到阶段性的缓释。按照2015年经济增速目标和地方政府收入初步测算,2015年要实现7%左右的增长目标,基建投资增速需要保持在15.7%,对应13万亿元资金需求。那么,2015年基建投资的资金从哪来?基建投资的资金主要来自于自筹资金(58%)、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环境污染与财政分权、经济增长间关系的研究发现:财政分权对环境污染具有正向影响,表明财政分权会导致地方政府忽视环境保护,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助于减少环境污染。因此,应建立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既要以多目标激励机制来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决策,又要通过产业自身转型升级来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9.
地方政府的土地产权管制解决了其在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政压力,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理论分析表明,土地产权的政府管制虽然会促进短期经济增长,却不利于长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31个省份1998~2012年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和同时期面板数据的分组实证检验以及时间序列模型的回归残差分析,证实了地方政府土地产权管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这种逻辑关系。为促进我国长期经济增长,政府应该逐步放松对土地产权的管制。  相似文献   

10.
《经济研究》2018,(1):21-34
中央与地方政府在中国转型经济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而多级政府结构往往为传统的财政政策文献所忽略。本文将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结构引入主流的动态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财政分权下地方性财政政策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动态影响。研究发现:(1)具有财政分权的多级政府基准模型可以解释约64%的总产出波动、47%的投资波动以及62%的消费波动;(2)地方性公共投资对本地经济具有促进作用,同时通过地区间贸易对其他地区产生正的溢出效应;且该溢出效应会随着地区间财政竞争程度的加深而显著加强,因此财政竞争为地方性投资政策提供了重要的传导机制;(3)反事实分析表明,深度财政分权会在短期内加强地方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而削弱中央财政支出的波动效应,同时又在长期提高整个经济总产出与社会总福利。本文为定量研究我国经济转型期的财政政策动态效应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具有显著的扭曲效应。通过干预信贷资源配置、扩大土地出让和压低劳动力工资等方式扭曲要素市场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方式。(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保增长压力较大地区更为明显。(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随着金融制度、法律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善,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将会减弱。本文为政府目标管理和要素市场扭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中国2005—2017年省级政府工作报告中的经济增长目标数据,实证检验了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研究发现:(1)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具有显著的扭曲效应。通过干预信贷资源配置、扩大土地出让和压低劳动力工资等方式扭曲要素市场是地方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主要方式。(2)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在中西部地区和保增长压力较大地区更为明显。(3)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扭曲的影响存在基于制度环境的门槛效应。随着金融制度、法律制度和产权制度的改善,经济增长目标对要素市场的扭曲效应将会减弱。本文为政府目标管理和要素市场扭曲等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为相关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3.
从空间计量的角度出发,考察了2000―2009年我国省域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动态演化趋势以及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对区域经济融合的效应。研究发现,电子信息产业呈现“高集聚、低相关”的空间分布特征,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程度在逐年提高,而区域经济差距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动态演化趋势;我国省际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非随机空间集聚效应和条件趋同效应,趋同速度的不一致将导致经济呈现块状分布;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先表现出集聚效应后表现出扩散效应,过大与过小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都不利于经济增长,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只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具有促进作用;通过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和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产业结构对区域经济融合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4.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配置效率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基于资源配置视角,利用中国263个地级市面板数据,探究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对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土地出让显著抑制了经济高质量发展,招拍挂出让的抑制效应高于协议出让,且存在明显的异质性特征.(2)地方政府低价出让工业用地、高价出让商服用地的两种供地策略造成土地价格扭曲,进一步加剧土地出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抑制作用.(3)相关作用机制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土地出让导致区域资源错配效应,通过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与区域创新水平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4)地方政府举债动机与经济增长目标动员显著调节了土地出让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此,应规范管理土地出让金,有序推进土地出让制度改革,统筹考虑地方政府举债动机和经济增长目标动员,缓解土地财政负向效应;应强化土地要素市场化改革,逐渐弱化地方政府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垄断.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我国在开放经济中的汇率约束条件进行了分析。我国强调经济增长解决就业压力,但是当前外贸依存度较大,以加工出口的贸易模式对汇率的稳定较为依赖,而通货膨胀目标制则需要放开汇率,这必然会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造成高的失业率且不利于经济的转型。  相似文献   

16.
经济增长实际上是物质和人力资本价值实现的过程。本文采用26个省级面板的数据,探讨地方政府支出结构与规模对收入分配的影响机制,进而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地方政府非生产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正面影响,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地方政府生产性支出对收入分配有负面影响,会扩大地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非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遏制作用。另外,从三重维度上衡量,居民收入、城镇居民收入以及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作用。因此,改革政府支出结构,调节政府支出规模,对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推进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防范及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是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的重中之重,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文章选取2011—2020年中国32家上市银行年度数据,构建面板回归模型对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表明:(1)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具有促进作用。相对于非国有银行部门,地方政府债务对国有银行部门系统性风险的促进力度更大。(2)土地财政、僵尸贷款及期限错配在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中承担着多重中介作用,地方政府债务主要通过增大土地财政效应、提高银行僵尸贷款规模及加大银行期限错配渠道来促进银行系统性风险,“地方政府债务-土地财政/僵尸贷款/期限错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均有效。(3)政府金融干预与财政纵向失衡对地方政府债务与银行系统性风险关系均具有正向调节作用,政府金融干预度与财政纵向失衡度的提高均会加剧地方政府债务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促进作用。该成果将为科学设定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防控银行业系统性风险提供理论指导与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我国2005—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基于不同类型空间权重矩阵,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研究创业水平与区域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 我国区域经济水平呈现出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机会型创业质量提高对区域经济增长具有显著拉动作用,会促进该区域内部及创业水平相近区域的经济增长,但可能抑制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需求型创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区域经济发展,可能抑制该区域内部经济增长,但会促进地理位置邻近区域的经济增长;在控制变量中,人力资本存量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最强,溢出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19.
围绕数字经济和高投资率是否合理的热点话题,文章首先运用改进的宏观模型测算2005—2020年中国省际工业资本回报率;并基于理论分解框架实证检验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资本回报率的作用强度和内在机制。测算结果表明,2005—2020年全国工业资本回报率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态势,其中2005—2012年全国工业资本回报率保持上升趋势,2013—2020年呈现下降趋势。回归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资本回报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即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提高1%,工业资本回报率会提高约0.4%;数字经济发展可以通过降低资本错配程度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进而提高工业资本回报率;数字经济发展对工业资本回报率的作用表现出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研究结论有助于准确把握数字经济时代工业资本回报率的变动特征,并为政策制定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根据Ghosh et al(2013)财政空间理论,利用2010—2019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对中国省级政府债务可持续、财政空间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及其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个别省份出现了财政疲劳现象,要把控好债务风险雷区,但各地区债务限额存在异质性,在不损害可持续性的情况下,大部分地方政府有足够的“回旋余地”实施财政刺激政策。我国省级政府的财政空间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倒“U”型关系,即当政府负债率高于财政空间的临界点(或较低的财政空间)时开始阻碍经济增长,因此,需要通过降低政府负债率实现更高的增长。进一步研究发现,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最重要的渠道是公共投资和私人投资,全要素生产率、储蓄和长期真实利率也是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渠道,而长期名义利率未能成为政府债务影响经济增长的渠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