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产业集群和城市群的耦合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中国15个城市群面板数据的检验证明,东部地区的产业集聚与城市聚集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比中西部更明显,且东部城市群与产业集群的耦合效应(具有滞后性)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比中西部更大。为缩小中西部产业集群和城市群与东部之间的发展差异,文章提出加快构建跨省域城市群、进一步培育中西部地区的特大城市乃至巨大型城市(如重庆)等对策。  相似文献   

2.
装备制造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与战略性产业,其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非均衡发展特征。文章以省(市)为单位,把我国划分为东、中、西三大区域,利用Theil指数对我国1993年~2007年的装备制造业地区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93年~2007年间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地区差异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地区差异性主要体现在三大区域之间,而在区域内部差异中,东部地区内部差异更为明显,中西部地区内部差异相对较弱。  相似文献   

3.
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困境寻源与对策探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区域产业转移的理论,现阶段,东部地区产业应该向中西部地区大规模自然转移,但这种现象并未出现。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产业制度、市场等环境差距悬殊,致使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推进力量小于制约力量,因而这种转移目前还不可能大规模地自然演进。为此,中国区域产业发展的政策应该是:顺应这种客观现实,一方面继续促进东部地区的产业发展,为东部地区及全国的经济发展增强整体实力,也使国家有条件支持、帮助中西部地区;另一方面中西部地区要积极改善经济环境,以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也要依靠发展旅游业等其他途径大力发展自身的经济。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运用向量自回归(VAR)模型,考察了我国东中西三大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及其对地区差距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不仅有利于东部自身,也有利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从东部经济增长中得到的益处大于从自身经济增长中得到的益处,这为完善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战略乃至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启示.  相似文献   

5.
杨晓霞 《经济地理》2005,25(6):771-774
信用资本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三大主要资本,它与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密切相关。文章以我国东部地区为例,从GDP、投资、消费、出口四方面对信用与其经济增长的关联性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良好的信用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反之,信用缺失则会延缓区域经济增长。为此,一个地区要保持其经济增长和发展,根本动力在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  相似文献   

6.
中国地区经济增长与能源消费强度差异分析   总被引:51,自引:1,他引:51  
本文假设我国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是西部与东部地区人均GDP差异的函数,然后同其他回归变量一起检验这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并通过使用面板数据计量经济学模型进行实证估计。本文的研究结论为:第一,总体而言,西部与东部地区的人均GDP差异存在收敛,随着人均GDP的收敛,西部与东部地区的能源消费强度差异也是收敛的,但收敛的速度慢于人均GDP的收敛速度。第二,不同西部省份在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能源使用效率是收敛还是发散存在差异。本文的政策含义是:政府在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时,要鼓励和引导各地区充分利用能源禀赋以及能源利用效率方面的差异进行合作,走能源节约型的可持续的区域平衡增长道路。  相似文献   

7.
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是衡量区域技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准,更是一个区域经济增长和竞争的决定性因素。构建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并选取31个省市、四大经济区域的16个原始指标,运用因子分析模型,在对各地区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及差异进行综合评价与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东部及中西部地区差异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策,以期为各地区尤其是西部地区制定区域经济和技术发展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黄晖 《经济地理》2013,33(1):35-40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经济获得了很大发展,但在区域经济增长上表现出严重不平衡.研究认为,制度因素在区域经济增长差异中起重要作用.中国的改革是一个渐进的制度变迁过程,且这一过程的区域进展从沿海到内地逐步减慢,各区域市场化进展的不平衡将导致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扩大.通过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制度变量与经济绩效的定量研究,结果表明:制度变量在不同区域间的发展水平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制度变迁已经进入了一个良性循环互动的演变路径,而中西部地区各项制度变量值相对偏低.相应的,东部沿海地区比中西部地区具有更高的经济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9.
加快示范区建设的立足点是服务中西部,一要有利于发挥新亚欧大陆桥便捷的出海通道作用,更好地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开放型经济,提升我国整体对外开放水平:二要有利于促进资源的跨区域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发挥东中西部地区的比较优势,推动东部与中西部地区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开展交流与合作;三要有利于探索新时期区域合作的新途径,创新统筹区域发展的体制机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提供经验和示范。  相似文献   

10.
教育投入对中国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区域发展差异越来越大。根据1980-2000年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教育生产函数发现,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方式属于以资本(固定资产投入)为基础的物质推动型,西部地区教育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大地超过东部地区,这为加大西部地区的教育投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快欠发达地区的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异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为了全面发展大学知识创新能力,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动力,有必要深入探索我国省区大学知识创新效率水平,缩小大学知识创新能力差异。基于技术异质性视角,利用2005-2013年大学统计资料,结合BCC模型和Meta-frontier效率函数,对中国内地30个省区(东中西三大区域)大学的知识创新效率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发现:仅用BCC模型测算时,知识创新效率呈西部、东部、中部排列。考虑技术异质性,加入共同边界效率函数分析时,共同技术比率呈东部、中部、西部排列,而东部地区更接近知识创新共同技术生产边界。未来应提高东部大学资源利用效率,加大对中西部大学的科研资源和技术输入,以便统筹全国知识创新效率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2.
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五因素模型框架,构建了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对2007年我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低碳经济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我国省域低碳经济发展水平总体上呈由西部向东部逐渐提高、由北部向南部逐渐提高、局部地区表现突出的格局;经济发展水平、资源禀赋及其利用情况和政策扶持力度等因素决定了各地区的低碳发展水平;中、西部地区的低碳经济建设是我国低碳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利用2005—2018年中国内地30个省域创新和经济相关数据,通过对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耦合机理分析,构建区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其耦合协调度进行准确测度和可视化实证分析。研究发现:各省域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综合发展水平均呈上升趋势,但创新驱动超前于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从时序上看,各省域耦合协调度均有较大提升,但提升速度存在明显差异,大部分处于中度耦合协调阶段;从空间分布看,省域间耦合协调度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特征。根据以上结论,提出有效促进创新驱动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科技创新能力与区域经济实力差异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洪名勇 《经济地理》2003,23(5):606-610
从新经济增长理论的视角将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整合为一个理论分析框架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技进步、科技知识生产、交换和运用(消费)情况。凡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的省区,大多都是经济实力较强的省区,多是东部省区;而科技创新能力较弱的省区,同时也是经济实力比较弱的省区,多属于西部省区。因此,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实施西部科技创新战略,提高西部科技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15.
本文构建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评价指标体系,测算2009—2018年我国30个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指数,考察其地区差距及分布动态演进趋势。研究发现:(1)各省份的经济增长动能转换水平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东西差距显著。(2)总体地区差距呈现缩小趋势,从地区内差距来看,东部地区内差距最大,中部地区内差距最小;从地区间差距来看,东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大,中西部地区间差距最小;从差距贡献率来看,地区间差距为主要来源,地区内差距和超变密度的贡献率较小。(3)我国整体经济增长动能转换地区差距出现波动式下降,三大地区均存在两极或多极化现象,中部地区尤为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别从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总量、投资主体、投资去向及其投资需求四个方面对我国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区域差异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第一,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因而我国从东部往西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水平总体也呈现逐渐递减的状态。第二,各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入主体构成存在明显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地区非农户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中西部不发达地区的非农户投资比重。第三,中西部地区在第一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大于东部地区,但第二产业的投资比重远远小于东部地区。第四,各地区农民对基础设施的投入需求存在明显差异。东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社会性基础设施,中西部地区需求最强烈的主要是经济型基础设施。  相似文献   

17.
以创新能力为中介变量,剖析生态位适宜度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机理,构建门槛效应模型,利用2009-2018年我国内地30个省市区创新系统生态位适宜度与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相关数据,测量生态位适宜度及其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效应,运用Arcgis软件对生态位适宜度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发现:①创新生态位适宜度集聚特征明显,可分为“三足鼎立型”、“长三角主导型”、“中部主导型”、“西部主导型”4个板块;②创新生态系统适宜度表现为区域非均衡性特征,呈现出东高西低、沿海高内陆低的态势,马太效应显著,部分中西部省市进步明显;③生态位适宜度对创新能力、经济高质量发展均存在双门槛效应,影响效应边际递增。  相似文献   

18.
基于2008—2018年我国30个省份(因数据缺失,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地区)的面板数据探究了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对各地经济发展影响的路径,将产业结构升级作为中介变量,并细化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探讨科技创新在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传导作用,以及将我国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进行区域异质性的分析.实证分析结果表明:①科技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均能显著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且产业结构升级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中介变量的作用;②东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完全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而西部和中部地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部分是通过产业结构升级来实现的;③东部地区的中介变量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在科技创新促进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中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产业结构合理化表现出完全的中介效应,而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和产业结构合理化均表现出部分的中介效应;④东部地区对外开放是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固定资本投入对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应继续加大固定资本投入,而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仍然处于追赶状态,大力赶超中东部地区经济发展,克服地域发展不平衡是重中之重.  相似文献   

19.
采用标准的技术相似度测量方法,定量测度了我国东西部各省份间的技术相似度,发现西部与东部省份之间存在技术结构差异,与北京和上海的差距尤其显著。分别以与北京、上海的技术相似度为基准,对东西部省份进行排序,证实了我国各省份之间的技术结构和地理分布、经济水平类似,东西部也是具有明显差异的。并通过分析东部省份之间、西部省份之间以及东西部省份之间的技术相似度水平,以找出西部各省潜在的技术转移来源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