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陈翎 《中国金融》2006,(13):17-20
住房金融体系是房地产市场的重要基础之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还是个人购房,都离不开住房金融的融资支持。住房金融体系的效率直接影响住房市场的发展,而住房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是住房金融体系安全稳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我国的住房金融体系中政策性住房金融的发展不够完善,商业性住房金融因起步较晚,也还远不够成熟,这使二者在并行运作中出现了大量的空白地带和不必要的重复区域,不仅阻碍了我国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也大大制约了房地产市场上潜在需求的实现。要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合理定位我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大力发展商业性住房金融,使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3.
以建立完整的住房金融体系为主题,提出住房金融应是多方位、多品种互为补充的金融服务体系,这也是住房金融发展的必然要求。分三个部分加以阐述:⑴大力发展消费信贷,建立符合中国国情的住宅金融体系。⑵发达国家住宅金融体系的基本框架。⑶如何建立、完善我国的住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4.
建立、完善住房金融体系的过程,就是建立和完善住房金融市场、确立有效的住房金融市场机制并使之充分发挥作用的过程。探索住房金融体系的理论构成,分析重塑住房金融体系的紧迫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立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总体思路和模式框架,同时分析了其趋势特征,旨在建立以商业性住房金融为核心的新的住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担保体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我国住房抵押贷款商业担保体制,可以为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长期发展提供必要的经济金融环境。分析来自住房抵押贷款市场的各方需要以及专业性担保公司在房地产金融中的作用,针对我国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体制的现状,提出未来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6.
关于我国住房金融模式选择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通过分析当今世界上的代表性的三种住房金融模式产生的背景、条件、运行机制、成功这处,结合我国国情和新住房制度的运动要求,提出我国的住房金融发展模式:一个开放性的住房金融和一个半封闭运转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相结合,即“高理高出”和“低进低出”相结合。具体可以概括为:商业性融资和政策性融资相结合,以住房公积金为主渠道,辅之以住房储蓄,以抵押贷款为主要融资方式,以专业金融机构为主要中介,发挥各种融资机的作  相似文献   

7.
从1978年开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城镇住房制度、房地产业和房地产金融体系都随之发生了一系列重大而深刻的变革。我国住房制度逐步由政府计划和实物分配向市场配置和货币化分配转化,房地产金融也由传统体制下的政府计划配置住房资金,转化为以商业住房信贷进行市场配置资源为主的房地产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8.
住房供给保障制度与住房金融政策,作为向居民提供住房保障与融资支持的重要条件,对于中低收入阶层居民住房条件的改善,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与对中高收入阶层居民的影响相比,我国的住房金融体制在为中低收入居民提供金融支持方面存在一定的缺陷:低收入居民从现行住房金融体系中获得的支持与其贡献不相匹配,存在着"劫贫济富"的现象。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从住房金融机构的设立和完善、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适当的制约和监督措施三方面入手,对我国住房保障制度金融政策进行改革。  相似文献   

9.
从房地产信贷市场看我国房地产金融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房地产金融的基本任务是运用多种金融方式和金融工具筹集和融通资金,支持房地产开发、流通和消费,促进房地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良性循环,保障房地产再生产过程的顺利进行。目前在我国它包括以住房公积金制度为主的政策性房地产金融体系和以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为主的商业性房地产  相似文献   

10.
我国房地产金融机构的发展应以“(政策性和商业性)两类房地产金融业务,两类金融机构”为主体,以建立民间合作性住房金融机构为补充,同时借鉴国外经验,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房地产融资机构。  相似文献   

11.
发达国家住房金融体系的国际经验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我国住房金融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住房市场发展和居民购房的需要.因此,应借鉴发达国家住房金融体系的先进经验,健全和完善我国住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2.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促进金融与房地产良性循环,加快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设,构建房地产发展新模式。基于我国房地产发展新趋势,以金融支持住房租赁市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根本,深入探讨我国住房租赁金融发展情况。研究发现:近年来我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住房租赁金融的加速发展,在传统信贷、债券、资产证券化产品及股权投资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对促进住房租赁市场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但受住房租赁市场低市场化结构、低回报率特性和低迷发展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国住房租赁金融发展存在规模小、金融机构参与积极性不高、金融创新不足和金融服务效能不畅等问题,住房租赁市场与金融市场的良性循环有待提升。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激励措施、加快金融创新、优化配套政策,通过建立健全的住房租赁金融支持体系,促进住房租赁市场稳健发展。  相似文献   

13.
借鉴国际经验改进我国住房金融体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住房是关乎千家万户的大事,住房金融在世界各国的住房业的发展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由于市场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金融体系等因素,各国参与住房金融的机构、筹资模式、运行机制以及各国对住房金融市场的干预都不尽相同。就当前而言,世界上的住房金融以德国、新加坡和美国等国家的住房金融最为典型。文章将对以上典型国家的住房金融进行研究,并针对中国住房金融的实际情况,提出改进我国住房金融体系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房地产投资下滑及去库存压力需要发挥房地产财富效应以促进经济增长。美国经验显示住房净值贷款是房地产财富效应发挥的重要渠道。本文通过对美国住房净值贷款发展规律及国内房地产净值水平和消费者融资需求现状分析,发现我国存在通过发展房屋净值贷款促进房地产财富效应发挥,推动经济增长速度提升一个百分点以上的空间。我国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选择以正规金融机构为主、坚持消费导向、合理控制抵押率、加强消费者金融教育等策略推动住房净值贷款发展。  相似文献   

15.
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与创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以政府主导的金融运行模式的中国特色金融体系下,房地产金融应该朝着什么样轨迹探索和什么样方式转变发展。一个有效的房地产金融体系应该是拥有种类繁多的房地产金融产品,能满足借款者和消费者多样化、差别化需求,还要吸收通货膨胀等因素的冲击,向所有合格的借款人提供信贷和优质服务。那么,在设计我国房地产金融体系和发展战略时,一定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充分考虑我国的社会、经济和金融生态环境,要遵循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更应该对照国外房地产金融运作方法和规程,认清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趋势,找出我们的差距,并在房地产金融金融创新方面提出相应思路,这才是我们认识和转变我国房地产金融发展方式,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房地产金融体系的出发点和归宿点。  相似文献   

16.
韩国为应对住房问题,建立了完善的住房金融法律和组织机构,形成了由住宅城市基金、住宅金融信用担保基金等组成的政策性住房金融为主导的体系,为大量中低收入家庭提供差别化低利率住房贷款,同时,积极通过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房地产投资信托的方式筹集低成本市场化资金,有力支持了住房建设与消费。我国住房市场存在严重的房价与购买力脱节问题,影响有效需求满足,在经济下行、住房需求萎缩背景下,借鉴韩国的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经验,我国应加快以住房公积金为基础的政策性住房金融改革,发展证券化市场,完善住房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17.
国际上较为典型的住房金融体系可分为三类(1)市场主导的住房金融体系,典型国家是美国和英国。(2)金融中介机构主导的住房金融体系,典型国家是德国、法国和日本。(3)政府主导的住房金融体系,典型国家是新加坡。下面对美国、德国和新加坡住房金融体系的特点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8.
美国住房金融体系及其经验借鉴——兼谈美国次贷危机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发展历史和现状特点,重点分析了公共住房政策在美国住房金融体系中的体现,以及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原因和应对措施,总结了美国住房金融体系的经验和教训,为我国进一步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完善住房金融市场建设,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19.
建立完整的住房金融机构体系是目前我国面临的迫切任务,既是住房金融高水平发展的标志,也是住房金融长期、稳定发展的条件。为此,我们要弄清完整的住房金融机构体系应该包括哪些组成部分,怎样迅速建立起完整的住房金融机构体系。  相似文献   

20.
住房金融联系住房供需,在住房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地位。中国住房金融在规模、深度和产品多样化上都发展较快,但也存在政策性住房金融发展滞后等不足,同时还有供需两端的杠杆率都偏高、与银行体系相互深度“绑架”、部分金融产品内生诱发投机性等潜在风险。未来中国住房金融体系应朝着优化顶层设计、加快政策性住房金融体系建设、调整融资模式和增加直接融资比重、加强对住房投资和消费的合理引导、减少对投机的放大性、加大对老旧住房改造和租赁住房支持力度、积极鼓励发展REITs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