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本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环境道德是规范人对环境的观念和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环境之间相关利益关系的行为准则。经过多年的环境教育,我国公众及各级领导者掌握了一定的环保知识,但在环境保护行为上参与意识薄弱,“知”和“行”严重分离,环境道德缺乏。加强环境道德建设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前提,其目标是提高公众特别是各级领导者的环境素养和环境道德意识,实现“知”和“行”、他律和自律的统一。  相似文献   

3.
现代生态学早已超出生物学甚至自然科学的范畴,是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系统科学,是人类塑造环境、模拟自然的一门工程学和美学,是人类与环境关系的一种观念、方法、艺术,它为人类认识自然、改造环境提供了世界观和方法论。在这个前提下,循环经济建设必须力戒以下生态误区。  相似文献   

4.
环境与发展,是当今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人与环境的关系在本质上是一种价值关系的反映,这种价值关系的嬗变与人类文明的进程紧密相联。因此,人类自身进化的历史、社会发展实际就是人与环境之价值关系不断发展的历史。重视环境价值是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一种形态,是实现科学发展、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是建设生态文明城区的有效实践,是构建和谐城市、低碳城市、幸福城市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21世纪的今天,人与环境的关系问题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同样,从人与环境关系的高度来认识环境的发展与创造,也是近年来环境艺术学认识上的一大进步.本文从人与环境的关系入手,对室内设计的发展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天人合一观     
环境哲学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源于中国古代,其思想特性是“人与自然万物和谐发展”,是我国生态伦理学构建的哲学基础。环境哲学是以人与环境关系为中心的基本的世界观,是研究和修养天人合一精神境界的学问。环境哲学的环境观认为,构成宇宙全体的万事万物均为天人合一体;环境科学的环境观认为,环境是人之外的周围事物,天人是二分的。没有环境哲学的环境观,环境科学是盲目的;没有环境科学的环境观,环境哲学是空洞的。环境哲学使人修养对待环境的精神境界,这种境界的内容就是天人合一。环境的本体是天…  相似文献   

7.
从两种生产理论到三种生产理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的出现,传统的关于人的生产与物质资料生产之间关系的两种生产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出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环境所组成的系统应包括人的生产、物质资料生产与环境生产,它们之间的关系成为三种生产理论的研究对象。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剖析三种生产之间的物质流动与价值流动规律可以现,不合理的消费与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不可持续发展的根源。最后,以三种生产之间的和谐为目标,提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王建新  刘行星 《经济论坛》2011,(11):153-155
纵观古今环境伦理与环境立法,可以得出自然中心主义是环境立法的伦理基础的结论。法律是调整人与人之间行为关系的准则,它无权干涉自然,也无权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能做的只是约束人类,尊重自然。  相似文献   

9.
杨勇 《经济师》2001,(4):112-113
一、什么是关系营销(一)关系营销的内涵,用系统的观点解释,企业是由人、财、物、技术、信息等资源组成的人工有机体,是社会大系统的子系统。企业通过与环境的信息、物质和能量的有效交换而实现自身的发展。企业的各种职能或部门都直接或间接地与企业系统的环境即社会大系统发生着各种关系,营销活动则是一个与消费者、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政府机构和社会组织发生互动作用的过程,企业营销活动的核心是建立和发展与这些公众的良好合作关系,其中使顾客满意,保持与顾客的良好关系尤为重要。因此,可以这样给关系营销下个定义。  相似文献   

10.
李爱香 《当代经济》2007,(10S):52-53
社会组织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环境,更是全社会和谐的基本单元。我们要善于运用社会组织来实现全社会的和谐。民营企业是社会组织中的一种形式,目前民营企业数量已经占我国企业总量的大半,就业人数占全国企业就业人员总量的一半。民营企业劳动关系是否和谐,对整个社会和谐具有极为重大的影响,而制定科学合理的民营企业薪酬制度是构建民营企业和谐劳动关系的条件之一。  相似文献   

11.
战略视角下企业与环境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战略视角下,企业与环境存在4种关系,即环境决定企业、企业适应环境、企业选择环境和企业改造环境。企业战略思想的发展史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企业与环境关系的变化史。企业环境研究可以借鉴不同学科的研究思路。企业与环境的关系是变化发展的,不存在一种固定的关系模式。企业与环境关系研究应该从多个层次展开.具体分析企业与环境的某个组成部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林奇 《经济师》2008,(6):83-84
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的关系是当今学术界的一个热点问题,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研究主要围绕在四个方面:一是自由贸易对环境的影响;二是贸易政策对跨国界环境污染的影响;三是环境管制对出口贸易的影响;四是贸易政策与环境政策协调问题,不过,上述研究主要是以发达国家为对象的,因此,加强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对外贸易与环境问题关系的研究,应该成为我们一项非常紧迫的任务。  相似文献   

13.
王英利  李田 《经济论坛》2002,(14):14-14,7
随着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讨论的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人类社会对环境应该有的正确认识。一、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的概念。环境意识是人们对环境现象和环境行为能动的反映和认识。当代社会,物质生产飞速发展带来的人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社会不仅要充分认识到环境问题,而且要建立社会良性的环境意识。社会良性环境意识是由人类群体构成的不同规模的社会单位在与环境的关系中建立起的具有合理层次结构的主动、科学、整体的认识和反映,是一种利于人类与环境协调共生与发展的社会整体观念。社…  相似文献   

14.
张勤 《环境经济》2005,(12):43-44
有效控制环境破坏行为的方式很多,而环境保护的普及性和全民参与性,决定了学习(接受环境教育和自我环境教育)是目前最基本、最广泛、最有效的方式之一。学习的过程就是受教育的过程,最有可能改变一个人的知识、态度和行为。而优秀环保类图书对人们正确认识人、经济与自然的关系,引导人们在日常生活、经济生产中的环保行为,有着强大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5.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和集中表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内在统一的关系。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就是要使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  相似文献   

16.
从本质上讲,人才是创造性、进步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它强调的是人解决实际问题和为社会创造财富的能力。“德”作为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范畴,在本质上体现着关系性,即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协调发展,追求真、善、美的内在统一。德才兼备是社会主义人才的本质要求,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同时,要重视对人才中德的要求、评价和调控,坚持以德为先,着眼长远。  相似文献   

17.
人类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实现人的生活目标和人生价值的大美学工程。一个理想的生存环境,不仅应该在物质意义上满足人的生存需要,还应该在精神意义上使人得到伦理的和情感的满足。而人类精神文明在21世纪发展的趋势是:人与地球的关系,人与环境之间物质和精神的交换。这种趋势正对艺术实践构成越来越重要的影响。 警觉的新兴艺术野生植物环境的迅速遭毁,以及都市生活每况愈下,激起了一股对环境问题警觉的新艺术浪潮。视觉艺术家、雕塑家、工艺美术家、音乐家和表演艺术家们首先站出来,呼唤公众对所处星球未来状况的忧患意识。这一行动…  相似文献   

18.
"人创造环境,环境创造人"包含着人类历史发展与外部自然存在相互创造、相互适应的有机统一。马克思通过分析"环境创造人"的自然基础和"人创造环境"的现实基础,批判传统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片面性,从历史观和认识论两条途径入手,阐述人类支配自然的必要性、条件性和社会性,说明只从"利益集团"的需要来对待自然的局限性和危害性。实现人类与自然协同发展是历史的必然,马克思关于人与环境相互创造关系的思想对于我们解决人与自然关系的历史课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为我们面向未来实现协调"发展"与"环境"的关系、探索社会与自然和谐之有效路径提供思想支点。  相似文献   

19.
建筑形态与环境的融合是本世纪建筑设计领域重要的研究课题,在既定环境条件下研究建筑形态,是解决建筑与环境关系的出路之一。本文对既定环境与建筑形态的关系进行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环境心理学与建筑设计关系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创造一个环境,其根本目的是为了人能够健康、快乐、舒适而又安全地生活。环境是人们情绪与情感的调节器,充满生活情趣的建筑内、外环境相互作用,是一种“创造与被创造的关系”,人创造了环境,环境对人又以潜移默化和暗示的心理效应的作用而又反施于人,使人在环境的熏陶下被塑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