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国有企业的战略性改组,迫切要求国有商业银行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信贷结构调整机制。而调整信贷资产结构首先要解决的就是从低效信贷市场的退出问题。近年来,各行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但同时在信贷退出政策的整体把握和信贷退出机制的建立上也存在着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实地调研,试图对实施信贷退出政策面临的问题及成因进行剖析,并就如何建立适应竞争与发展需要的信贷退出机制阐述几点意见。一、实施信贷退出面临的若干问题(一)客观经济环境存在着种种妨碍信贷退出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判断依据与有效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业银行的信贷退出或中止是银行防止风险和损失的重要战略选择,特别是在西方国家,提前中止信贷或在二级市场上交易已成为一种趋势,本文较详细地分析了信贷退出的判断依据,并提出了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风险防范是银行信贷管理的内在要求 ,它应涵盖信贷业务从办理到收回的整个过程。与信贷业务办理前相比 ,我国商业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后的风险防范能力亟需进一步提高。隐性信贷退出就是银行在信贷业务办理后为避免信贷资产损失而采取的主动措施 ,它对提升银行的信贷风险防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一、隐性信贷退出及其特点隐性信贷退出是指银行以隐蔽的方式主动在企业生命周期的成长或成熟阶段实施的信贷退出 ,此时 ,企业的经营管理尚正常 ,但已经潜伏了一些危机 ,未来可能进入生命周期终点 ,影响银行信贷资产的安全 ,因而银行减少甚至全部收回…  相似文献   

4.
本文所指的信贷退出是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发现使用信贷资金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发生经营问题,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从而收回或提前收回信贷资金的行为。相对于正常贷款在还本付息后退出某一资金运动循环过程,这种退出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信贷退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银行主动实施信贷退出战略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健康经营的需要。笔者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信贷退出的形式,同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战略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最后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的意义、难点和对策措施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王曲华 《金融论坛》2001,6(12):32-36
本文所指的信贷退出是银行信贷管理人员发现使用信贷资金的企业已经或正在发生经营问题,威胁到信贷资金的安全,从而收回或提前收回信贷资金的行为.相对于正常贷款在还本付息后退出某一资金运动循环过程,这种退出可以理解为狭义的信贷退出.在我国当前情况下,银行主动实施信贷退出战略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有利于资金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我国加入WTO后金融业健康经营的需要.笔者从实际工作的角度出发,讨论了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信贷退出的形式,同时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实施信贷退出战略中面临的现实困难,最后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的信贷退出机制提出了具体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6.
培育优质高效的信贷载体,退出低效的信贷客户,是银行商业化经营的重要环节。低效客户的信贷退出,对于优化信贷资源配置、规避信贷资金风险、提升银行效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为此,本文就欠发达地区银行对低效客户的信贷退出谈点看法,愿与行家商榷。欠发达地区银行客户现状分析目前欠发达地区银行客户及信贷资金占用大致情况:一是客户的数量比  相似文献   

7.
信贷主动退出是指当银行在发现使用信贷资金的企业正在或已经发生经营困难的条件下,为防止信贷资产恶化而采取的主动按期或提前收回贷款本息的行为。成功实施信贷主动退出的关键在于及  相似文献   

8.
一、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减弱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撤并基层营业网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较集中  相似文献   

9.
逆向选择的形成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引起的必然结果。本文分析了银行信贷市场中,信贷双方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产生的逆向选择问题。逆向选择的存在会导致信贷市场中低风险的项目逐渐退出,并产生银行“惜贷”和企业“贷款难”等诸多问题。银行要通过不断完善风险监控体制,加强信息风险披露、预警管理等措施来解决信贷市场逆向选择带来的冲击。  相似文献   

10.
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一环,而存款保险制度则为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奠定了法律基础。《存款保险条例》实施以来,我国高风险银行市场退出机制不断完善,市场化处置方式不断拓展,早期纠正机制及存款保险基金规模也得以逐步发展。但在问题银行界定、早期纠正措施、法律规范体系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借鉴英美等国经验并结合我国实际,我国亟需在风险预警机制、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市场化退出法律机制等方面,完善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  相似文献   

11.
买方信贷是指由出口商国家的银行向进口商或进口商国家的银行提供的信贷,用以支付进口货款的一种贷款形式。近年来,随着“走出去”经济战略的实施,买房信贷被越来越多的应用于对外贸易中,但其在对外贸易的实际操作中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对出口买方信贷的特点、发展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介绍与分析,并对于完善我国买方信贷体系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2.
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关键一环,随着《存款保险条例》的实施,我国问题银行退出走向市场化轨道,但是在风险预警、早期纠正、风险处置和司法破产程序方面依然存在不足。根据我国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的实践,参考国外有关经验,建议从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健全早期纠正机制、加快形成市场化风险处置机制和完善商业银行破产法律制度四个方面对问题银行市场化退出机制进行完善。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上海农行积极探索和推行信贷主动性退出制度,取得了一些成效。同时在信贷实践中遇到不少困难和问题,较大程度上制约着信贷主动性退出制度的有效实施。本文就信贷主动性退出的难点和对策进行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4.
刍议建立信贷退出机制的难点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贷退出机制从建立到健全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于各个区域经济基础存在差异性,因而信贷退出的难度也不一样。据笔的调查,在实施信贷退出机制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其主要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发展中国家银行资本监管的特殊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中国家制定和统计资本充足率标准时存在特殊问题。发展中国家特有的过度银行化现象又使得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资本监管和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联系更为密切。因而, 在我国推行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也存在政府隐性担保退出、严格计算资本充足率标准、过度银行化问题严重,增加资本要求导致信贷萎缩风险大等特殊问题。  相似文献   

16.
全球经济总体呈现复苏迹象,制造业经济存在"融资难"问题,商业银行面临的"资产荒"仍未得到缓解。通过对制造业上市公司Z值分析与财务状况情况分析,得出制造业中各行业违约风险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银行信贷投向策略,包括对制造业的中长期信贷投放行业、短期信贷投放行业及信贷投放退出行业,为银行开拓制造业信贷市场和控制信贷风险提供细分行业信贷投放政策。  相似文献   

17.
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银行“三性“原则要求在信贷经营过程中应当实施准入与退出管理.但从我国银行业实践看,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制约,不能科学研判企业生命周期走向,普遍存在重准入,轻退出的现象,从而丧失了最佳退出时机,使信贷经营陷入“欲退不能,想进不得“的困境.两年来,通过对皋兰县10户粮食购销企业实行贷款准入与退出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相似文献   

18.
陈红  王平 《西南金融》2002,(9):11-12
优化信贷资产结构是银行的核心课题。本在总结实践经验基础上,分别就营销新的贷款,退出低效贷款市场和清收不良贷款等三个环节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构想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一、影响我省农业银行信贷结构调整的因素分析一外部经济环境不理想制约了农行有效实施信贷结构调整。一是农行赖以生存的广大客户基础依然薄弱。福建省企业总体竞争实力不强,绝大多数企业还处于经营困难之中,制约了我省农行信贷结构的调整。二是地方政府的行政干预会束缚银行有效实施信贷结构调整。对于银行在调整信贷结构中采取诉讼、破产清算等措施强制企业清偿债务的做法,部分地方政府出于稳定社会的考虑,采取地方保护主义的作法,经常干预法院的执法工作,造成银行胜诉资产收回率较低。此外,对部分拟退出的地方财政项目,农行…  相似文献   

20.
一、县域金融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县域金融对县域经济发展的金融支持力减弱 近几年来,由于一些商业银行经营战略的调整,在县域经济实施了分支机构的市场退出,撤并基层营业网点,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同时,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实行了较集中的管理模式,对基层很少或根本不予授权授信,保留下来的机构网点所吸纳的资金大部分或全部上存,实际上已成为上级银行的一线"储蓄所".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的严重失衡,导致商业银行对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乏力,这是县域经济投入不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