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吉元  胡必亮 《经济纵横》1995,(12):23-25,36
农村人口流动与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陈吉元,胡必亮(续上期)二、农村人口流动对农业及农村可持续发展可能带来的影响农村人口流动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巨大的系统工程。它从多方面影响着农业及农村的可持续发展。首先,它直接是一个劳动力使用问题。由于中国农村目前...  相似文献   

2.
农村人口流动不可否认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盐由之路,是我国农村大量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途径,对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特别是对农村的发展与稳定至关重要。与此同时,农村人口流动也产生了一些不利于农村社会稳定的因素。应保持农村人口的适度流动,并采取必要的改革与相关措施,消除消极影响,最终使农村人口流动能够真正地转移出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我国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最终促进和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3.
从人口流动模型比较看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先奇 《生产力研究》1998,(6):78-80,83
本文通过对西方发展经济学中刘易斯和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型结合中国国情的分析比较认为,只要二元经济结构存在差距,只要城市实际收入高于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是市场经济建设的必然规律;并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动、迁移对经济发展的利与弊进行了客观分析,主张顺应劳动力流动的客观规律,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农村与城市经济的共同发展  相似文献   

4.
改革开放前,安徽农村人口流动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1949—1962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活跃;二是1962—1978年期间,农村人口流动处于低潮。农村人口流动是农村社会变动的重要表象之一,安徽省农村人口流动与其间农村社会变动情况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文章将异质劳动力引入到新经济地理学模型中,探讨了户籍改革和农地转让权对农村劳动力和城市高、低技能劳动力流动及城镇化率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发现:户籍歧视程度的降低,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能提高大中城市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大中城市可以吸纳更多的低技能劳动力,提高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农地可转让程度的提高,有助于农村劳动力进城,尤其是对大中城市周围的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更有利,但会推高大中城市房价,降低高技能劳动力福利;同时发现如果城市层级相差过大,也不利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提高.文章最后针对户籍改革和农地产权改革提出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用托达罗模型对中国人口流动的实证简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蔚纯 《经济前沿》2001,(12):39-41
从1978年到2000年的20年间,中国的劳动力流动从数据上来看主要是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然而,自1985年以来,中国城市失业率逐年上升,但是这一现象却未能阻止农村劳动力的外流,本文试图根据有关统计数据,用刘易斯与托达罗关于人口流动模型作一简单比较分析,供我们做出更切合实际的选择。  相似文献   

7.
劳务输出作为一种资本流动方式和投资活动,目的就在于让人力资本流动起来,从而获得其他国家与地区的经济收益和差额工资.目前我国出现流动的劳务人口主要是由各地农村剩余劳动力组成.劳动力的流动主要是由不同地域的经济收益差异引导的,目前我国劳务输出已经出现产业化发展趋势.本文对我国目前的劳务输出的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结合实际从而...  相似文献   

8.
充分就业一直是各国政府宏观经济活动的目标之一。对于我国来说,充分就业更是意味着党中央要提供十三亿份左右的工作,而这其中八亿份是农民工作。尽管我国政府一直都在关注也试图在解决这八亿人的工作问题,但实际上,中国各省份农村劳动力始终处在劳动力剩余的状态。本文旨在应用托达罗人口流动模式理论,结合新疆农村劳动力现状,以期寻找到妥善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方法,使得农村劳动力充分转移。  相似文献   

9.
人口流动与经济增长的关系长期以来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广泛关注。本文基于2010年六普数据,对我国当前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我国人口流动具有明显的空间极化特征;省际人口流动对流入地和流出地的经济增长都具有积极作用;相对于全部就业人口,流动人口对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度更高。同时,当前地区经济增长仍然是投资拉动的,劳动力的产出效率相对较低,人力资本开发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研究问题综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研究文献开始大量出现,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人口的社会经济特征;影响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的因素分析;农村女性劳动力在流入地的生活状况以及流动对农村女性劳动力生活观念、生殖健康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这些研究使我们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这些研究基本上都还是一种描述性分析,对农村女性劳动力流动过程缺乏长期、动态的把握,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历史,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国家像中国一样,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伴随如此大规模人口的迁移,并且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还将继续保持,并指出农村劳动力流动对中国的经济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而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也在发生变化,这是基于中国的政策变迁、地方政府行为和劳动者自身行为的变化所导致的。未来中国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能否深度推进,农村劳动力流动起着重要作用。适时调整政策以适应农村劳动力流动的变迁将是对中国政府新的考验,如果成功,将走出中国独特的农村劳动力迁移道路。  相似文献   

12.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城乡人口的变迁。从人口的自然结构角度和社会结构角度对城乡人口变迁进行综述,可以总结出人口流动对城市和乡村的人口变迁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促进了城乡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了我国国民素质、调节了产业分布,同时,又对城市的流动人口定居、融入城市和农村家庭的稳定、农村劳动力的短缺等问题提出了挑战。  相似文献   

13.
中国人口迁移流动现状及发展趋势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我国人口迁移率达9.74%,人口流动率达12.33%。人口的迁移流动,以经济因素为主,以女性为多,且迁移流动者的文化程度普遍高于其他人口。由于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异,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口向城市迁移。按城市化发展规律,城镇化发展需要的新增人口数量,低于农村人口外出迁移数,农村人口迁移对城市发展带来很大压力。为了实现人口顺利迁移流动,需要相应的配套策略。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实现人口在城乡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而在我国,限制和阻碍人口流动的主要是制度因素,制度上的二元结构阻碍了经济二元结构一元结构的转换。从这个意义上讲,城乡一体化的推行意味着一场新的制度改革和制度创新的到来。这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过程中,一方面必须紧紧抓住制度创新和改革这一牛鼻子;另一方面,必须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切忌盲目跃进;还要尊重农民意愿,而不可由政府越俎代庖。  相似文献   

15.
中国分县城乡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与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乡村老年人口始终高于城市,但增速较缓。②然而,乡村较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且速度快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呈现"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特征。③城市老龄化以东北三省、苏北及川渝为甚,乡村老龄化呈"三足鼎立"之势,以乡城人口流迁主导的城乡差异格局开始凸显,具体围绕长江三角洲、川渝、呼包鄂榆城市群郊县分布。城乡老龄化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乡村集聚性大于城市,区域不均衡较城市更明显。④新时期,人口迁移构成城乡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各异,经济因素影响不显著。文章旨在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指明方向,为城乡后社会主义老龄化理论探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利用江苏省13市379个农村人口的调查数据,建立实证模型分析影响农村小额保险购买意愿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年龄、受教育程度、保险认知水平、近三年的风险情况以及来源地等因素对农村人口购买小额保险的意愿具有显著影响,而就业状况、家庭年收入、储蓄情况、人均拥有土地情况以及保单持有状况等因素的影响不太显著。  相似文献   

17.
Farmers' technological choices take place within farming systems that are shaped by population pressure, connectivity to urban markets and agro-ecological condition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se drivers and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use is ambiguous. On the one hand, population growth can increase the supply of labour, driving down wage rates and reducing the incentives for mechanisation. On the other hand, rural–urban movements of people can reduce rural labour supply while simultaneously driving up the demand for food and hence the demand for mechanisation. Past theories of agricultural mechanisation have explained the low adoption of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n land-abundant cereal production systems of SSA in terms of these drivers. However, recent empirical observations find extensive adoption of mechanised ploughing technology by small, medium and large-scale farmers in Ghana. Examining the Ghanaian experience can thus shed new light on theories of mechanisation. A large household survey dataset covering eight districts is combined with geo-spatial data on population, urban proximity and agro-ecological factors to consider whether the existing theories are able to explain farm-level adoption decisions in this context. The analysis finds that a farmer's decision to use agricultural machinery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population density and proximity to urban centres. In northern Ghana, these drivers of technological change are as important as farm household characteristics in understanding cross-sectional patterns of machinery adoption.  相似文献   

18.
指出农村制度因素是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差异的主要原因。实证性地检验了由于农村特殊的制度体制,农村居民短期消费倾向显著低于城市居民;而农村居民长期消费倾向又显著高于城市居民。解决城乡居民消费结构性差异的根本在于构建城乡统筹的市场化制度体制。  相似文献   

19.
覃成林  杨威 《经济前沿》2012,3(4):115-124
论文使用人口加权变异系数探析1993—2009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动态变化,并通过对人口加权变异系数进行空间和收入来源的二重分解,分析这种变化的空间和收入来源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程度总体上趋于下降,但自1998年以来下降幅度很小。东部、中部、西部和东北四大区域之间的农村居民收入不平衡是影响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主要因素,其次是这四大区域内部的不平衡。从收入来源看,工资性收入是导致中国农村居民收入区域不平衡的最主要因素,其次是家庭经营性收入。  相似文献   

20.
农村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发展决定了人口发展,人口发展对经济发展能够产生促进或者延缓作用.目前,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与经济发展存在不协调,表现在人口增长惯性大、人口投资不足、结构失衡、劳动力隐性失业等方面.深入探讨这些问题,并提出了现阶段实现我国农村人口发展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