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数字产业带有鲜明的技术进步外部性特征,通过生产网络对各产业部门形成的技术溢出是推动宏观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的重要动力源。本文构建了一个包含中性技术进步和成本加成的生产网络一般均衡模型,剖析了技术进步网络传导的机理和数字产业与非数字产业技术溢出的异质性,进而利用两区制空间自回归估计方法和世界投入产出数据,实证考察了数字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技术进步及数字产业渗透所带来的非对称溢出效应。研究发现:(1)研究期间全球数字产业的全要素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为1.69%,而通过数字产业渗透所提供和吸收的技术溢出效应分别为2.95%和0.97%;(2)中国数字产业的自身技术进步速度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但为全球生产网络提供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大,在推动全球产业技术进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3)不同数字细分产业的技术进步与溢出效应存在较大差异,计算机电子和光学产品制造业是全要素生产率增长最快的产业,也是产生技术溢出最多的产业;(4)数字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存在非对称性,绝大多数数字产业提供的技术溢出大于吸收的技术溢出。从全球生产网络的视角考察数字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对于更好地利用数字经济赋能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2.
技术差距和跨国公司技术转移战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研究的目的是解释近10年跨国公司在中国技术转移战略变化的原因。本文沿着Jian-YeWang和Blomstr觟m(1992)模型的思路,拓展了跨国公司与东道国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决定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的水平和速度理论分析。结论认为,跨国公司技术转移的程度与跨国公司和东道国厂商之间的技术差距相关,而技术外溢的程度、东道国接受技术转移的能力熏以及运用技术资源的相对成本都会对技术差距形成一定的影响。并用中国的实际案例和有关数据直接或间接验证了这一结论,最后提出相应的产业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学术界近期开始关注人工智能技术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但其收入分配效应的形成机理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而且定量评估明显不足,尤其缺乏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据。本文基于Acemoglu and Restrepo(2018a)的人工智能技术模型,引入高技术与低技术两部门分类,推演人工智能技术的收入分配效应,结合中国2001—2016年全国及省级层面数据,分类测算其劳动收入分配的岗位更迭效应和生产率效应。结果发现:①人工智能技术在引发劳动岗位更迭的同时,非对称地改变不同技术部门生产率影响劳动收入分配,诱致高、低技术部门劳动收入差距年均扩大0.75%。②人工智能技术的岗位更迭效应倾向于在低技术部门通过自动化扩张、在高技术部门以新岗位创造方式,加剧收入不平等,而生产率效应存在门槛特征。③人工智能技术在资本和非技术密集型地区的收入分配效应更为突出,且对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地区的影响不断增大。为应对人工智能技术对劳动力市场就业结构和收入不平等的冲击,政府应健全就业培训和失业保障制度,制定差异化的区域政策,积极引导人工智能技术朝人机协作和收入平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4.
本文计算 126 个国家 1996~2016 年技术密集型制造业经济复杂性指数, 从资源基础观视角研究影响经济复杂性指数的因素。结果表明, 中国的指数大幅提升, 但总体而言竞争力较弱, 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表现出较强的劳动密集型特征, 在一些尖端技术行业同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巨大差距。实证检验结果显示, 提升经济复杂性不能过度依赖自然资源, 资本积累、人力资本水平、创新能力对经济复杂性具有促进作用, 制度质量是影响经济复杂性的关键环境要素。  相似文献   

5.
金融发展在技术进步过程中发挥着什么作用?此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所关注。以中国各省1979—2007年数据为样本,采用数据包络分析法和Malmquist指数法测算技术进步指数,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金融发展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并且由于中国各地区金融发展的不平衡,这一效应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  相似文献   

6.
人工智能产业兴起为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机遇。本文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层面面板数据、工业机器人数据以及进出口数据,利用Hausmann(2007)的产品技术复杂度计算方法,对人工智能技术促进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的影响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人工智能显著提升了我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相较于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人工智能对资源和劳动密集型行业价值链地位提升效果更显著,人工智能通过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促进新产品研发两条路径推动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地位提升。本文结论对于持续推进人工智能在制造业行业应用,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转变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在流入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FDI)中有近2/3左右流入制造业的情况下,FDI对制造业的溢出效应成为国内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行业层面出发,采用"相对差距型"指标将制造业行业按相对技术差距分成3组,通过构建模型检验了技术差距组间外资企业对内资企业的溢出效应的大小,并对检验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当内外资企业相对能力差距较小或中等时,溢出效应才较显著的结论.  相似文献   

8.
本文使用中国工业行业面板数据, 对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产业集聚的相互关系及其对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 并进一步从资源配置和资源利用的角度讨论了全球价值链嵌入、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研究发现: 随着全球价值链嵌入程度和产业集聚程度的加深, 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产业集聚对技术进步分别起促进和阻碍作用; 二者对于技术进步的影响存在相互加强的效应; 全球价值链嵌入和产业集聚对于技术进步的作用主要在资源配置方面。这些发现为进一步引导我国加工贸易发展、加强技术引进和吸收、优化资源配置和推动创新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9.
本文结合经济增长理论和技术进步理论,运用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1990~2011年的数据,实证分析了技术创新、扩散和模仿对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的影响.回归结果表明:技术扩散的途径中,技术转移能够促进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而且影响最大;其次是来自FDI渠道的技术溢出,然而技术溢出会产生负面的技术进步效应;技术模仿也能促进技术进步,但是其影响不显著;由于制度等原因,本国的技术创新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进步.上述结论和脉冲响应函数的结果基本相同,两者相互佐证.  相似文献   

10.
李峰  王科  赵毅 《工业技术经济》2022,41(3):145-152
互联网具有“时空压缩”特质和新经济增长点“催化剂”效应,逐渐成为欠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驱动力量。本文以中国30个省(区、市)2006~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构建互联网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空间条件收敛模型,分析互联网发展对区域经济收敛的影响。结果表明:互联网发展对中国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且呈现直接和溢出的双重促进效应;异质性研究发现互联网发展对东、西部区域经济收敛具有促进作用,但对中部地区影响不显著。本文研究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互联网发展对区域差距稳态趋同的作用,对实现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2001~2010年我国东、中、西部地区大中型工业企业的相关数据,建立固定效应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由于经济基础、技术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积累的不同,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技术获取对区域创新能力的影响存在着地区效应,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吸收技术获取的能力也存在着区域差异性.同时,大中型工业企业自主研发和技术改造对全国创新能力有显著影响,但国外技术引进和购买国内技术对全国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不明显.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最后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数据要素作为数字经济时代的关键生产要素,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其理论机理:(1)数据要素作为生产要素直接投入生产促进经济增长,发挥直接效应;(2)数据要素投入后与其他生产要素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同时也会改变生产结构、促进禀赋结构变迁,间接促进经济增长,发挥间接效应。本文采用增长核算模型和发展核算模型,在对新古典生产函数以及新结构生产函数进行拓展的基础上,考察数据要素积累影响经济增长的理论机制。研究发现,在两种新生产函数下,数据要素积累均能产生直接效应;长期跨国收入差距均取决于技术差距和人均数据积累速度。此外,依据新结构的新生产函数,数据要素积累还能发挥间接效应;人均资本结构变迁差距和人均数据结构变迁差距也是长期跨国收入差距的原因。因此应该重视数据要素积累,发挥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加速实现中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13.
技术选择问题是技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问题。技术选择在技术转移、技术扩散与技术变迁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发展中国家技术能力发展的首要阶段。本文从生态学角度,系统分析了产业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耦合效应,并以吉林省37个工业产业研究对象进行了实证研究。实证结果显示,吉林省工业产业中技术选择与技术生态环境之间不匹配现象普遍存在,超过80%产业耦合效应处于失调状态,并且产业规模是制约产业选择技术水平的约束因素。  相似文献   

14.
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本文基于2010~2020年30个省(区、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中国整体以及三大经济区域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影响效应。研究结果发现:从国家整体视角,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从区域视角,东部与中部地区人工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提升企业数字创新发展水平,西部地区则不显著;从空间视角,人工智能技术不仅对本地区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空间直接效应,还对其他区域企业数字创新存在正向的空间间接效应。对此,应制定发挥多方主体协同优势、增强区域联动效应、鼓励企业跨省域数字创新合作等举措,以更好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对企业数字创新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土市场规模与中国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使用2001—2010年中国制造业分行业数据,实证分析了本土市场规模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关系。估计结果显示,以"市场促创新"的假说整体上是成立的。本土市场规模每增加1%,将会促进生产率指数增长0.021%、效率改进指数增长0.023%、技术进步指数增长0.018%。分行业研究显示,本土市场规模对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在不同行业存在一定的差异。本土市场规模作用的发挥更依赖于行业的技术密集程度和资本密集程度,而对行业的劳动密集程度则并不敏感。从作用机制来看,本土市场规模对生产率增长和技术进步的正向作用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与人力资本等途径传递;对效率改进的正向影响主要通过资本密度、研发密度、人力资本以及对外开放度等途径传递。在所有的作用途径中,人力资本的影响最大。这些作用机制可以进一步归纳为"集聚效应"和"竞争效应"。  相似文献   

16.
根据 2000~2016 年中国大陆 31个省的面板数据, 本文探讨了自主研发、 技术溢出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 实证结果表示: (1) 自主研发与技术溢出是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主要途径, 目前我国各省技术创新存在差距, 且从长期变化趋势看差距呈扩大趋势; (2) 地理因素对区域创新能力存在显著影响,R&D 吸收能力、FDI 技术溢出对创新的影响程度与人力资本高度相关, 且自主研发相比FDI 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更加显著; (3)FDI 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双门槛效应, 即当人力资本处于充足或稀缺阶段时,FDI 技术溢出对技术创新的影响往往更明显;R&D 吸收能力影响技术创新存在单门槛效应, 即人力资本越多,R&D 吸收能力对技术创新的影响越显著。 因此应提高制定人才激励政策并减少地区差异, 从而使我国经济更加平稳健康的向前展。  相似文献   

17.
褚福豪 《董事会》2020,(3):98-99
本文以"大数据"为背景,通过分析大数据技术发展前景以及传统资产评估行业存在的问题和弊端,指出大数据技术在提高评估精准度、科学性以及防范风险等方面带来的改善,进而说明大数据技术在资产评估领域的应用可行性一部电视剧带来的启示2013年情人节这天,一部席卷北美风靡全球的39集电视剧《纸牌屋》在美国Netflix网站上全球同步首播。就连当时的美国总统奥巴马也发推文说:"明天看《纸牌屋》,请大家别剧透。"一时间热浪滚滚轰动空前,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发展了一个国际技术扩散的理论框架来对我国的地区差距及应采取的空间政策加以探讨,认为国际技术扩散的地域效果是我国地区差距的主要成因,进而认为,我国适宜的空间政策应是促进人口和工业进一步向东部沿海地区聚集。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2011~2017年88个国家高新区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方差分解和收敛性检验方法实证考察了国家高新区全要素生产率(TFP)贡献及其收敛模式,并将其与收入的收敛模式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TFP而非资本投入是国家高新区收入差距的决定力量;TFP与收入的收敛性质呈现出高度相似的特点,总体、东中部国家高新区均存在σ-收敛和绝对β-收敛,总体、东部国家高新区TFP的绝对β-收敛速度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总体、东中西与东北部国家高新区均存在条件β-收敛,且TFP的条件收敛速度明显高于收入的收敛速度;此外,在四大区域中,只有东部与中部国家高新区存在俱乐部收敛现象。  相似文献   

20.
基于变参数的状态空间模型,本文分析了国内外不同的研发资本对山东省自主创新的影响,并运用山东省1990-2005年的数据对其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主要依靠本省自主研发的投入,但近年来其作用存在下降趋势;三大国际技术扩散路径溢出的国外研发对自主创新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人力资本对原始创新起到抑制作用,并且尚未跨越技术扩散所需东道国知识水平达到的最低"门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