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史丹 《工业经济》2007,(1):57-65
能源效率的区域差别与国际差别有着根本的不同,前者是当前的技术经济水平下通过采取措施可能实现的节能潜力。以国内最高能源效率为比较标准计算中国的节能潜力不仅比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准更符合实际,而且还可以做到能源资源公平合理地配置。中国能源效率较高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能源效率最低的地区主要是煤炭资源比较丰富、以煤炭消费为主的内陆省区。提高中国的能源效率需要改变目前地区自我平衡的能源配置方式,使能源流向效率高的地区。各地区在制定节能措施时既要考虑影响能源效率的一般性因素,也要考虑本地区的特殊因素,另外,中国也不能不分地区地实行同一节能降耗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我国能源效率问题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能源效率的国际比较,并结合我国国情分析比较结果,可初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就研究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方法而言,单位GDP能耗具有宏观参考价值,产品单耗具有更强的微观可比性,PPP法不适用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比较。第二,无论从能源经济效率和能源技术效率比较,还是从所处阶段及能源结构特征分析,我国的能源效率都比较低,节能潜力巨大。第三,我国节能潜力巨大,并不意味着在短时间内可以把潜力全部挖掘出来。因为制约我国能源效率的因素主要在于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这决定了我国提高能效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第四,采用先进工艺技术,提高企业装备水平和管理水平,建立节能型社会,仍是当前我国提高能效、有效挖掘节能潜力的重要措施。第五,为有效提高能效,我国应以节能中长期发展规划为指导,完成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发展目标,并适时对节能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进行调整和完善,逐渐缩小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  相似文献   

3.
文章对中外能源效率水平比较时常用的一些说法进行了分析。认为在进行能源效率水平的国际比较时.需要采用多种指标。不宜单一采用GDP能源(能源经济效率)指标,因为它不能反映各国实际能源效率的差异:进行节能潜力分析,需要采用综合指标,产品单耗等具体的能源经济效率指标和能源技术效率的指标更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基于生产经济学理论,构建了合理的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利用SBM-Undesirable模型测算了2012~2021年中国地区能源效率,分析了各地区节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整体全要素能源效率处于较低水平,呈现先升后降随后平稳态势;(2)全要素能源效率存在区域异质性,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只有中部区域存在σ收敛;(3)大部分省域的节能潜力较大。为提高地区能源效率、实现节能目标,应该提高研发投入,加强技术交流和合作;优化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加快建立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促进能源的合理流动;实行一地一策,制定差异化的节能政策和环境规制政策,注重不同政策之间的协同效应,促进区域之间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5.
节能技术是钢铁行业提高能源效率、缓解气候变化和减少空气污染的关键。因而, 需要全面评估技术的成本和效益, 从而为钢铁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技术选择提供支持。本文基于节能供给曲线方法, 以 58 项节能技术为基础, 研究 2016 ~2030 年京津冀地区钢铁行业节能潜力及其协同效益。结果表明: (1)58 项技术累计节能潜力为 41.64 亿吉焦, CO2、SO2、NOx 和 PM2.5 的协同减排潜力分别为 4.02 亿吨、159.60 万吨、99.10 万吨和 6.72 万吨, 协同节水潜力为 5.31 亿立方米, 成本为 695.17 亿美元;(2) 轧钢工序的节能潜力最大; (3) 考虑技术的协同效益, 能够提高技术的成本有效性, 从而促进节能技术推广。  相似文献   

6.
莱费  T 泰思  B 《国际石油经济》1997,5(5):77-84
本文分析了几个亚洲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中国、印度、印度尼西亚、韩国、菲律宾、中国台湾省以及泰国)1980~1994年期间能源效率与节能情况的变化,重点分析了它们所取得的成就和未来的节能潜力。中国是终端能源密度下降最为迅速的国家,但仍是终端能源密度最高的国家。台湾省的终端能源密度也呈持续的下降趋势,这归因于其采取了适当的能源定价政策,即在稳步转变经济结构的同时,取消了对所有能源的价格补贴。亚洲发展中国家未来节能战略总体上是要继续实行和强化现行的节能措施,并进一步寻求实施需求端管理。需求端管理计划的制度化和节能辅助基金的建立是亚洲发展中国家节能潜力在未来得以实现的强有力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7.
本文基于超效率DEA模型,测算出2000~2011年中国西部11个省考虑环境效应的全要素能源效率,并运用Malmquist指数法将全要素能源效率指数分解为技术进步指数和技术效率指数,最后利用Tobit模型对全要素能源效率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部各省能源效率差距较大,其中,内蒙古、重庆和青海的能源效率较高,广西、贵州、云南和甘肃的能源效率比较低;样本期间,西部地区平均全要素能源效率下降了0.4%,技术进步是能源效率变动的主要因素;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促进作用,能源价格、煤炭消费以及区际产业转移的上升对西部地区能源效率提升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根据中国31 个省份 2000~2016 年的数据, 本文分析了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物质能源效率的影响, 通过实证研究发现: (1) 外商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能够对中国的能源效率产生正影响, 但这种作用并不显著, 且东部、 中部和西部区域并无明显差异; (2) 中国工业增长是影响国内能源使用效率的重要因素, 且相比西部地区, 东部和中部的产业增长对能源效率提升更显著; (3) 人均收入的提升对技术进步具有显著影响, 但国内投资的增加并未产生节能效应, 反而导致能源使用强度上升。因此我国在吸引外商投资时, 应注重节能减排等国外先进技术的转移, 同时也应重视本国技术的开发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从而提高我国能源使用效率并使经济更为健康的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各区域间能源经济发展不平衡。本文选用劳动力、资本存量、能源作为投入指标,各省实际GDP和环境污染物作为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 利用DEA - BCC 模型和 BCC - Malmquist 指数对中国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测算, 并对我国四大区域全要素能源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普遍低于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能源效率, 其测算结果更加准确; 中国能源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在整体上呈现递减趋势, 相较于规模效率, 技术效率对全要素生产率变化影响更加明显; 能源效率在空间变动形式上呈现较大差异, 由高到低依次为: 东部沿海地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为提高中国整体能源效率, 各区域必须根据其发展状况制定契合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政策。  相似文献   

10.
异质性视角下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发展低碳经济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不断提高碳排放效率,能够有效地激发减排潜力。本文在省域异质性视角下,运用固定效应随机前沿分析的参数方法测算和分析中国省域碳排放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考虑碳减排技术的省域异质性后,碳排放效率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差异减小。实证结果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对碳排放效率有利但影响不显著;优化产业结构、调整能源结构有利于提高碳排放效率;贸易开放显著提升碳排放效率,外商直接投资对碳排放效率影响并不显著;实施能源目标约束政策有利于促进碳排放效率,政府干预能力越强,能源目标约束的减排效果越好。未来中国提高碳排放效率的的工作重点应着重优化产业结构和调整能源结构,同时通过制度安排促使地方政府积极设计和实施碳减排政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能资源世界第1,可开发潜力巨大,优先开发水电有利于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水能在可再生能源中开发技术最成熟,开发经验最丰富,发电成本最低,优先开发水电符合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符合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只有下决心优先开发水电,才能进一步改善我国的能源结构,实现2020年节能减排和非化石能源发展目标的承诺,推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分析提出了我国水电发展的目标和思路,研究了优先开发水电需要关注的重点工作,并进一步针对优先开发水电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汽轮发电机组的凝汽器系统是节能挖潜的重点部位。结合大唐国际盘山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采用优化运行方式和对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的实践,介绍了通过采取加强真空严密性治理、双背压运行调整优化、循环水泵运行方式优化、降低真空泵密封冷水温度保持机组的真空度、胶球系统改造提高投运率、加装冷却罐提高真空等措施,机组的发电煤耗有所降低,达到了节能的目的。提出的节能方法可为其他同类机组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测算了中国28个省区1985~2007年的全要素生产率,并将其分解为技术进步、技术效率及规模经济性,同时利用核密度估计刻画了中国地区差距的演进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全要素生产率对中国地区差距的影响要大于要素投入,在全要素生产率的组成部分中,技术效率是导致地区经济差距扩大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技术进步的影响,而规模经济性对地区差距的影响非常有限。最后本文给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节能是我国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一个长期问题,但是在理论上还缺乏对节能活动微观经济机理的系统分析,使得节能政策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文章从经济学角度定义了节能的概念,利用一个基本模型描述了节能决策过程,指出了现实中普遍存在的与基本模型不符的节能缺口现象,并解释了其存在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有效的节能政策体系以缩小节能缺口,推动节能。  相似文献   

15.
分析了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三个指标共11个影响因素与能源效率之间的关系,并运用岭回归方法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技术进步显著地与能源效率正相关,技术进步会提高能源效率;第二产业比重的提高会降低能源效率;煤炭消费比重提高也会降低能源效率,而石油消费比重提高则会提高能源效率。此外,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和市场化均会显著地改善能源效率。  相似文献   

16.
当前我国煤炭行业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双重压制,并且产能过剩和煤炭资源的配置机制缺陷等问题仍然存在,使我国煤炭行业发展的战略形势相当严峻。分析了能源革命的根本宗旨、基本要领及路径选择,介绍了煤炭产业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从我国的特殊国情出发,指出通过加快推进煤炭开发、利用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使煤炭产业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健康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7.
由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比例下降,以及国外低价煤炭进口的压力,煤炭主产区需要产业转型。这些省份基本地处内陆,产业结构单一,民营经济不活跃,经济外向度不高,转型的关键是拓展本地其他优势产业,鼓励民营经济发展,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扩大对外开放,构建就业容量大、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经济活动的空间相关性,测算我国各省的能源效率值,建立动态空间杜宾模型,并分解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分析影响我国省际能源效率的因素。结果表明:我国省际能源效率存在正的空间相关性和溢出效应,在不同空间权重矩阵下溢出效应存在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能源消费结构和对外开放程度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正影响,要素禀赋对能源效率存在显著的负影响。  相似文献   

19.
加强能源计量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石油企业中存在的能源计量问题分析研究,强调了通过优化生产工艺节能过程,加强节能降耗技术攻关,科学调控、合理利用能源,以及加强节能基础性管理的必要性。从健全能源计量网络,推行成本目标管理,以及提升计量技术机构的能力和水平,确保量值传递和溯源的准确可靠等方面,进一步阐明了为建设节约型企业,计量应如何发挥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